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老灌县茶馆史话‖李崎

作者:李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7 15:59:20 浏览次数: 【字体:

老灌县茶馆史话

李 崎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灌县(今都江堰市)是茶的集散地,也是消费地。灌县素有“小成都”之称,是松茂古道起点,历来商贾众多,商贸发达。进山、出山货物在此集散,进山货物有粮食、百货、酒类外,茶叶是重要商品。藏羌少数民族,主食牛羊肉,为帮助消化,茶是他们的必备饮料。

灌县产茶不多,可从外地运来,加工制作成“茶砖”,由马帮、揹脚运至松茂。灌县也有少数农民制作素茶、苦丁茶出售。灌县人爱喝茶,有的形成习惯,天天坐茶馆,有的茶客休闲,有的在馆前摆摊,有的谈生意,有的聚会谋事商谈,甚至一些歪门邪道也在其中。

城关茶馆

都江堰灌区水系发达,培养了生长在成都地区的川人早有喝茶的习惯,因此,川西平原的茶馆众多,老灌县古城区的人与成都人一样,他们历来就与茶和茶铺结下不解之缘。城区的各条街道,各个时期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小小的灌县,茶馆众多,有大小二三十家,分布在城区志城、新民两镇。城内老城镇有八家,进东门是下东街。两边各有一家,右边沿城墙是马道街,就叫“马道街茶馆”,街左一家,不见名称。华光寺内,进门戏楼下是“楼下茶馆”。华光寺后门五桂桥街,白果巷口,小沟旁是“来吃茶茶馆”。五桂桥街同曾家巷口一家无名茶馆,就命名它“曾家巷口茶馆”。楼外楼里,川剧戏院旁有一家“楼外楼茶馆”。往上行到衙门口对门,相隔不远有两家茶馆,下是“仲贤村茶馆”,老板姓张。上是“东来旅馆茶馆”。

城内有茶馆8家。城外新民镇太平街,进栅子门,岳王宫对门是一家“觉华茶馆”。往上,太平上街“福音堂”对门是“申家祠堂茶馆”。往上是“四海春茶馆”。往上,街的两边各有一家茶馆。右靠柏条河是“菊花天茶馆”,左靠走马河是“魏家茶铺”。再往上到太平横街,这里人们称“十字路口”,其实是丁字路口,有四家茶馆。上太平桥两边,右是“袁家茶铺”靠柏条河。左边一家无名,不靠柏条河。太平横街与太平上街转弯处是一家“大方桌茶馆”。在丁字口,联保处隔壁是一家“太平春’大茶铺。计太平街就有九家茶馆。加上东门口一家“市场茶馆”;天乙街与龙角车街交界处的“天乙茶馆”;离堆公园门前的“陈家茶馆”(陈忠厚家的)、南桥下,导江旁江边“南桥河边茶馆”,新民镇有茶馆计13家。总之,新民镇比老城镇多,城外比城内多,灌县城区共有茶馆21家。

南桥茶馆(图片来源:青城山都江堰)

灌县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各具特色。有3家茶馆同歇客店联合经营,城外两家,“觉华”“四海春”。城内一家“东来旅馆茶馆”。其他都是单独经营。城外太平街转弯处的“大方桌茶馆”独具特色,茶厅内设大方桌,长板凳,都是木质的,其他茶馆的茶厅、茶房内都是木质矮小方桌、小长桌、竹圈椅、竹独椅。茶馆的茶厅、茶房一般临街临巷,另设茅房或离厕所不远处。茶馆一般设一炉一灶两壶,较大的茶馆一炉、四灶,五壶加一顶(鼎、鼎锅,作用烧水)。

灌县人爱喝茶。茶客中,有喝早茶的,有喝夜茶的,白天茶客更多。灌县赶百日场,白天进城卖菜购物的农民众多。进山、出山的马帮、脚夫、走山商贾一起挤满灌县,拥入茶馆酒店。一般茶馆泡茶幺师1—2人,有的3—4人,加上店主会更多。有的幺师泡茶有艺,茶客一来,热情招呼:“请这边座,有几位?”。幺师一手提壶,另一手持传子(铜质底盘),肋弯捧着一串茶碗,哔一声!传子撒在桌上,顺手茶碗下划,放在桌上,开水一出。茶壶由低到高,水线成一条龙,盖上茶盖,一碗茶就泡好了。茶客先到者,自掏腰包,自己付茶钱。有后来者,先来者为后来者付钱,有时争着付钱,自然形成喝茶的规矩。

老灌县茶馆(图片来源:岁月都江堰头条号)

灌县城关的茶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进行私有化改造,经营性质都是公私合营的集体经济形式,归属当时的灌县饮食服务公司管辖。主要的特色茶馆有:

(一)江安茶园

灌县城关的茶铺虽很多,但规模较大、人气较旺的茶铺只有几家。天乙街江安桥桥头有一家江安茶园,算是规模一般的茶园,只有一间菜刀形的大铺面,约60平方米,安有小条桌二十多张,竹凳上百座,茶炉砌在铺面的右上角。那时,灌县所有茶园的茶具都是标准的陶瓷盖碗茶具,无一例外。

在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期,江安茶园生意很红火。因为当时天乙街是灌县城关通向河西各乡镇的必经之道,人员来往众多,各种民事活动频繁,茶铺生意兴隆,人气旺盛。因为生意好,茶铺里还有说书的文化表演活动。灌县著名的评书艺人贺瞎子和梁哈子,就在江安茶园讲评书。

据说贺瞎子名叫贺兆奎,眼睛高度近视,形似瞎子,所以江湖人称贺瞎子;梁哈子是外地人,因其说话声音小,不响亮,哈声哈气,所以人称梁哈子。他因说书早,还是贺瞎子的师傅。贺瞎子讲书风趣幽默,绘声绘色,引经据典,谈吐自如,语言接地气,常结合时代流行语讲述古代通俗小说,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名声大噪,当时算是灌县的名人。

“文革”时期,因受极“左”思潮影响,有人说茶馆是藏污纳垢之地,不健康,不文明,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滋生场所,应予取缔,江安茶园就改为江安小食店,江安茶园也就寿终正寝了。

(二)仲贤村茶铺

灌县古城区还有两个很大的茶铺,当数城内幸福路(上东街)的仲贤村茶铺和龙池茶铺。仲贤村茶铺老板姓张,是人民医院医生张元齐(音)的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经营的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公私合营时,仍沿用老招牌“仲贤村茶园”,地址在原县政府大门对面,就是后来的百货公司库房所在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灌县生意最红火的茶铺。

仲贤村茶园面积很大,大概有两百多平方米,分前院和后院,整个茶园十分宽敞大气,茶园内设条桌、小方桌和无数小竹凳、小竹椅,还有少量木制长条凳。安放桌凳时,中间留有两条巷道供人员出入。茶园内还有天井,茶炉就砌在天井处,茶炉成长方形,炉上有二十来把铜壶分两排坐在炉上,炉上吐着火苗,炉火旺盛,铜壶嘴冒着滋滋声响的热气。几个工作人员提着铜壶忙碌地穿梭在茶座周围,他们每天足不出户却日行千里。

仲贤村茶园茶具规范,一律标配盖碗茶,一副盖碗茶具由茶碗、茶盖和茶船(茶托)合成,俗称“三才碗”,含有天地人和之意。茶碗都是陶瓷质的,茶船有铜托和铝托,以铜托为佳。茶泡好后,头道茶是不能喝的,先要左手持茶船子,右手拿起茶盖子,茶碗微倾,轻轻泌去茶碗中的浮沫,然后再掺上开水,此时才能喝茶,俗称“头道开水二道茶”,茶的味道要第二次掺上开水才出来,这是喝盖碗茶的门道。

仲贤村茶园因地处幸福路中段,商业要冲,斜对面是楼外楼商业场、灌县川剧团,县政府所在地,不远处又是灌县电影院,当时算得上是整个灌县城的经济、文化、政治、娱乐中心。周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四周又全是老百姓集中居住区,城关居民居住密集,人员来往频繁,茶园内生意爆棚。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茶园内人声鼎沸,呼朋唤友,吆喝声,叫卖声,谈笑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三)龙池茶园

再说幸福路城内另一家茶铺——龙池茶园,地点是在幸福路和南街拐角处,就是现在的龙池商住城旁边,面积近百平方米。龙池茶园比仲贤村茶园小一些,茶园内也是一色的小竹凳和小竹椅,也有几根木制长条凳。烧开水的炉灶是砌在靠龙池商住城一侧,也是经常炉火旺盛,生意兴隆。靠南街这一侧,好像还有一道门通向里面的小院子。

龙池茶园地理位置也是得天独厚,十分优越。它斜对面是井福街、幸福食堂、兰香村糕点铺、灌县电影院、城皇坡茶马古道、城皇庙等,旁边是南街、南桥、离堆公园等风景名胜,喜欢在龙池荼园喝茶的人也相当多,生意也很火爆。

龙池茶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安排有讲评书的文娱活动。这里的文娱活动一般安排在晚7点后开始,冬天要稍早一些。它不像前面介绍的江安茶园,讲评书文娱活动安排在下午2点后。

龙池茶园白天不安排讲评书,主要以喝茶为主。龙池茶园的讲书人多是成都来的评书艺人。有一个成都来的叫罗国安的老师,瘦瘦的个子,人很斯文,说书前来一段金钱板开篇词,然后再引入正文。他的评书也很受欢迎,每晚茶园内高朋满座,气氛热烈。听评书就像现在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有瘾,一样地追剧,每天都被“欲知后事如何?明天请早到”的结束句所勾引。

(四)三分半露天茶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城市改造和经济发展,灌县的茶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灌县人到茶铺喝茶的习惯和欲望是不会消失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灌县诞生了“三方半”露天茶园。这个露天茶园在幸福路曾家巷与马家巷的交汇处,茶桌是茶几和小方桌,座椅一律用竹制圈椅。茶具还是一色的盖碗荼,茶钱很便宜,特别亲民,适合附近的居民和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消费,以及有遛鸟喝早茶习惯的远近居民。

三方半露天荼园设在曾家巷巷尾路边上,茶炉砌在近街沿边上,非常简陋。但因其周边四通八达,道路宽敞,茶座可随意安放,见缝插针,喝茶人也亳不讲究,只要能坐下,有茶喝,有龙门阵摆,有壳子冲,加之茶资便宜,价格温柔,互给茶钱的压力不大,气氛融恰,身份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无紧张劳累之感,一时名声远播,家喻户晓,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但因其是露天,受天气变化影响特别大,一下雨就搞不成。中途突遇下大雨时,茶客们便四散奔逃,各自避雨,但毫无怨言,天晴了又来。

三方半茶园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地度过了80年代和90代,逐渐在城市改造和经济发展中退出了时代洪流。

(五)四海春茶馆

四海春茶馆位于太平上街,茶馆双间,约10米宽,深入馆内40多米,前设茶,后作宿舍客房,茶馆、歇客结合。老板兄弟二人(何海洲、何海清)合作经营,其特点是设夜堂讲评书。当夜幕降临,街上一片漆黑,唯独“四海春茶馆”的几盏三嘴油壶子吊灯闪闪发光,茶客接踵而来品茶听书。

张宗荣今年89岁,他回忆说那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他跟着祖母去拜访何家姑婆(何海清之妻),走进茶馆得见茶客满座,说书人在台上正讲《封神榜》的故事。讲到殷商王荒淫无道,大臣比干被挖心而死。说书人手舞足蹈,风趣幽默。听书人鸦雀无声,专注入神。刚讲到舒妲己,“叭!”一声,惊堂木响了,且听下回分解。

(六)东来旅馆茶馆

东来旅馆茶馆位于上东街,这是一家联合茶馆,周家,周德隆之母主要经营旅馆。

周母,张宗荣喊二姨妈,是他母亲“十姊妹”之一,他母亲占四。张宗荣母亲多次带他去东来旅馆二姨家聚会。见到“东来”前是茶馆,后是旅馆。茶馆占街铺四间,估计约14米宽,进深约20米。往后接旅馆,一条通道从中贯入旅馆。两馆交汇处设火炉一个,四灶、五壶、一鼎,开水供前后两馆,规模较大。“东来”位在上东街,茶区占灌县城内一半,茶客较多,常常满堂就座,喧哗声、叫卖声时起时伏。卖纸烟的,挖耳朵的,推销产品的,也来凑热闹。

“东来”经营时间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外新民镇的茶馆似乎“全军覆没”,唯独“东来”还在经营。20世纪60年代,张宗荣在虹口公社小学工作,下山到城里灌县文教局开校长会,校长们就被安排在“东来旅馆茶馆”住宿。1977年恢复高考,他向峨中学赶来参加高考、中考阅卷,阅卷场也设在“东来旅馆茶馆”里。

(七)菊花天茶馆

“菊花天茶馆”位于太平上街,茶馆占街铺面只一间,可深度到柏条河边,堂内不大,文气十足,不同一般。馆前茶客喝茶,馆后柏条河边建有“寿客亭”菊香馥郁,文气飘香。亭临柏条河,对岸是太平鱼嘴,视野开阔,流水哗哗,河风悠悠,可见木筏飘然而过,几个筏工在太平鱼嘴转弯处飞跳上岸,是个赏景的好地方。

清末民国时期,灌县著名学者、诗人张鹏霄、罗伯济、叶惠三、陈梦龙、余定夫等文人墨客常来此休闲品茶,一边欣赏河水风光,一边咏诗作赋,歌诗拂地,时光美好,“菊花天”大有文气,至今仍令人向往。难怪,今天文庙街口一家茶馆继承其名。

(八)来吃茶茶馆

来吃茶茶馆位于华光寺后。该茶馆背靠华光寺,前是杨柳河分出来的小沟,只一门西开,茶馆不大,显得隐蔽。

来吃茶茶馆是灌县地下党人的秘密活动地点。1928年,中共灌县特别支部成立后,开始在工农群众中开展组织和领导工作。1929年春,灌县“特支”传达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精神,要求深入群众,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变日常生活斗争为政治斗争,灌县第一个共产党员陈益凡被安排到崇义双玉桥上瓦窑、金马七条山一带农村活动。

陈益凡在崇义、金马农民中的活动,引起国民党灌县当局注意。一天,陈益凡回城准备向组织汇报情况,刚走进“来吃茶”茶馆,老板罗梓如便给他递了个眼色。接着,便趁给自己泡茶的机会,告诉有“便衣”。陈益凡假借上厕所溜出了茶馆,隐蔽回城郊农村(今幸福镇永寿村)家中。为防万一,陈益凡立即将组织隐藏在他家中的油印机及文件等转移到地下党胡克培叔父胡祝轩家中(今丰东庙附近)隐蔽好。

据说,抗战时期,以马仁海为首的中共地下党员,也借喝茶之名,多次来“来吃茶茶馆”秘密开会,开展地下活动。

(九)楼下茶馆

“楼下茶馆”,顾名思义,设在进华光寺大门的戏台楼下,通道左侧。华光寺又叫“扯谎坝”。这里进出来人很多,加上说书,来品茶的人很多,座无虚席。

这里,天天说书。老师主要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五虎平南》,也讲故典《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儿长久开讲,说完一册接二册,讲书人会讲,高声低调,风趣幽默,路过人也要停下来听一段。

抗战时期的一天,张宗荣的舅父唐学代带着他到此喝茶,听讲评书,正听着薛仁贵的方天画戟刺向盖苏文时,小擂鼓坪上的空袭警报钟声响了。讲书一停,大家开始跑警报。舅父把他背起,跑出华光寺后门,过五桂桥街,出新东门,教场坝,最后跑到红庙子林中才停下来。当解除警报的钟声响后,舅父才把他送回家。

(十)其他特色茶馆茶铺

1.城外太平街“觉华茶馆”。

该馆地处太平下街成灌公路终点,面向街背靠河,据说是廖溢之所建。茶馆规模颇大,向街一面建一楼一底楼房,算太平街第二幢楼房。楼下十余间为铺面出租,上是楼房作宿舍客房。向河一面是空坝作茶座,茶客在大树下乘凉观河景。从成都方向来的达官贵人、大商贾,大都在此歇脚。

2.太平上街的“魏家茶铺”。

该茶铺占铺面也仅此一间,前卖茶,后室设赌场。纸牌:打轰、斗十四、牌九、码估等。值虱子:三三孩、四王、金等花样齐全。赌徒大多来自基层,游手好闲、不二不三、好吃懒做者。屋内烟雾弥漫,酒气冲天,喧哗声闹得乌烟瘴气。同对门的“菊花天茶馆”形成鲜明差别。

3.太平横街丁字路口大茶铺“太平春”。

该茶铺占铺面四间,又当繁华之地,是乡镇官员、泡哥大爷、兄弟伙聚交之地,也是官商勾结之地,大商黑市交易之地。神妙莫测,墙上贴着“休谈国事”条幅。一般百姓茶客很少光临。

4.曾家巷口茶馆,笔者给命它命名“曾家巷口茶馆”。

虽小,起步也晚,可算后起之秀,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存在的第二茶馆。秀在经营长、小巧、茶客不断。这家茶馆名称似乎是“三分半茶馆”。

5.离堆公园进门右侧“陈家茶馆”。

是笔者灌县中学同学陈忠厚家二哥开设的。笔者8岁那年夏天,烈日炎炎,我祖父张锡繁邀好友杨夫友去乘凉喝茶。他俩交谈在公园内练武术的情况,谈生意经。我不耐烦跑街对门看“倒糖幺儿”,一小孩拨动转盘指针,得一件“糖凤凰”。我要200铜元也去拨动指针,得一个“糖幺儿官刀”,慢慢啃吃取其中之乐。

6.离堆公园东南角,南桥下桥头“河边茶园”。

这儿很具特色。命它“园”,是因它是灌县唯一的露天茶园。季节性很强,夏开冬闭。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摇扇纳凉时,灌县有很多人来此喝茶纳凉,享尽河风吹拂之乐。这样的茶园公园还有一处,当美军未进驻公园前,1942年,杉木林中(今“清溪园”旁)也有类似的露天“森林茶园”。

乡镇茶馆

过去,灌县乡镇服务行业主要有茶馆、旅馆、理发店、裁缝店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灌县28个乡镇都编印了乡镇志,其中,《灌口镇志》《中兴乡志》《蒲阳乡志》等,在“服务业”章节介绍了茶馆情况。

蒲阳,也叫蒲村,是灌县河东地区的商贸重镇。据《蒲阳乡志》记载,街上有茶馆32家,其中,大者4家,中型7家,小型21家。大茶馆塘口宽敞,摆放小平桌40余张。大多数兼社赌场抽头,也有兼营水烟袋者。4家大茶馆中,以贾维周的“蒲阳茶社”为首,闲天(不逢场日)可卖茶300碗以上,赶场天则可卖茶1000余碗,一般雇佣“堂倌”或学徒5—7人。袍哥大爷董克成开设的“天赐店”是茶馆,也是旅店。中型茶馆7家,一般只雇工2—3人,其中,赵姓开设的“荣华店”,只卖花茶、春茶。蒲村场上,21家小型茶馆,塘口狭窄,大部分设大方桌,配以高板凳,其中有8家兼营旅店。

川剧座唱,俗称“围鼓”,是演唱川剧的一种形式。它不需化装,也不需道具,只需川剧爱好者围坐在一起。茶馆场常为买卖及民间评弹艺人和夜间摆“围鼓”唱川戏者的活动场所。据《中兴乡志》记载,该乡川剧座唱主要在四堂:“农余乐”,堂口设在“中和社茶馆”;“民胜堂”,堂口设在“赏秋茶馆”;“武玹堂”,塘口设在“昆和茶馆”;炫歌声,堂口设在“东阁茶馆”。上述“围鼓”组织有成员大约200余人,他们每到逢场天下午,便到各自堂口开展活动,中兴街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金马场、新场(聚源)、胥家场、驾虹场、白沙场、向峨场、龙溪场、安龙场、石羊场、太平场、安龙场、八角场、玉堂场、义和场、大兴场等乡场情况,也大致如此。

灌口是灌县城关所在地,民国时期叫新民镇、志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并成立灌口镇,为今都江堰市灌县古城核心区。据《灌口镇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内最多时有大小茶馆数十家。其中,以春阳居、元龙居、龙池、同卢、朝墩、菊花天、迎宾、来吃茶、武彝春、楼外楼、集贤、群乐、大观亭、陆羽、刘家池和群贤等为最。上述茶馆开业时间早,经营时间长,店堂宽大,生意兴隆。一般都是早晨5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每个茶馆每天可卖茶上千碗,其余小茶馆每天也能卖茶200—300碗。

茶馆还是经商人员进行交易的重要场所。比如,集贤茶馆为粮油商人聚集场所;朝墩茶馆为银圆商人和盐商聚集场所;武彝春茶馆为茶叶商人聚会之地;群了茶馆为土布商人汇聚之地;裕隆茶馆为酿酒者、酒商集中之地;刘家池茶馆是卷烟商、烟叶商聚会场所;菊花天是做鸦片烟(大烟)生意人聚会之地;迎宾茶社则是提笼架鸟者聚会之地,天长日久,这里就形成了灌县城里的雀鸟市。

秧子栽完上田坎,脚杆一伸座茶馆。麻友四人搓一圈,丙丁二人挨的惨。据《柳街乡乡志》载:“民国年间,柳街场镇有18家茶铺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柳街这个地方,茶铺子总数不少于30家。例如,前进街(柳街到顺江)就有7家,柳安路(柳街到安龙)就有5家,诗香路有4家,榕树街有5家,古天上街有2家,古天下街有2家,向阳街有2家。

据当地农民诗人刘宗德调查分析,柳街茶铺子众多的原因在于:场镇和整个社会治安好;农民可自由择业,座茶铺子人员递增;农村妇女不同于往日围着灶台转,而今农民三三两两把场赶,坐进茶铺耍半天。

柳街茶铺子茶叶多数是原灌县中心乡茶厂生产的茶。茶铺子供应的茶叶茗品有:花茶、素茶、苦丁茶、苦荞茶……价钱:有1元钱1碗的,2元、5元、10元的。目前,诗乡路楠木林茶铺子,价钱3元1杯,自然空气好,许多撬树者,都愿来喝一碗。

灌县人的吃茶习惯

(一)灌县人喝茶叫“吃茶”

灌县人去茶铺喝茶,不说喝茶,把喝茶叫“吃茶”。灌县茶客约朋友喝茶,是喊“走,今天仲贤村吃茶”。据说,成都人就是把喝茶叫“吃茶”的,可能是沿用成都人的习惯叫法。当时一碗盖碗茶好像是3分钱一碗,像前面说的天乙街茶园里,配有评书表演,连茶资共收5分钱。有些茶园是各收各的钱,先收茶钱,听评书时,再由说书人来到每个茶客面前收钱。各地规矩不同,在成都,据说是落座后,同时收取茶钱和听评书的钱。有些地方,就是在同一地区,茶园不同,规矩也不同。

(二)灌县人过去爱吃“加班茶”

灌县人还有一个喝“加班茶”的习惯。改革开放前的灌县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生活饮水很随便。人们口渴了,可向茶铺里喝茶的人要一口茶喝,称为“喝加班茶”。茶客们也不讲究,一般是有求必应,满足路人要求。这种行为现在看来不可思议。喝加班茶的习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而消亡了。

(三)改革开放后茶馆得到迅速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馆一度萎缩、消失、停止,可人们喝茶的习惯不断。20世纪80年代是灌县茶馆的恢复期,大批传统老茶馆重新开门迎客,很快灌县的茶馆数量就恢复到上百家。这时的灌县茶馆仍延续了早期茶馆的当街铺、巷中寺、河畔棚、树间地的老传统。那时,茶馆中基本清一色的都是泡三花茶。到了90年代中期,灌县出现了现代的商务型茶馆,不过,此后两三年时间,麻将开始席卷几乎所有灌县茶馆。

(四)“双遗”申报成功后出现商务型茶楼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都江堰城区、景区、乡镇的茶馆大都已改建翻新或歇业。曾遍布街头巷尾的老茶馆正慢慢淡去,装修精致豪华喝功夫茶的高档场所,倒越来越多。虽然喝茶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老成都人喝茶的传统和茶馆文化,也跟着淡薄了。

2000年左右,都江堰市成功申请为“双遗产城市”,随后摘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桂冠,市民、游客、商人对休闲、娱乐、品茗的需求扩大,促进了茶业生产和茶文化发展。种茶、制茶、销茶、喝茶,茶业复兴。茶馆恢复发展,提高了档次,由平地到高楼,由城区到郊区,由街道到河边,由农家乐、麻将馆,到景区,到处都有茶馆。茶园、茶座、茶苑、茶楼,到处都是。

如今,都江堰人爱品茶,外地人也来吃茶,人们尽幸其乐,都江堰市又成了茶的世界。

都江堰时代的老茶馆

老灌县人出去耍,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茶铺子,不论春夏秋冬,都没法阻挡灌县人约起朋友三四,到茶铺子喝茶摆龙门阵的热情。

(一)灌城茶社

这是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翔凤路柏木河边一家复古文艺的新兴网红茶铺子,它集老灌县传统文化为一身,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往。或是一杯清茶,或是一盏三花,多多少少都是传统的味道碰撞新时代的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灌城茶社(图片来源:青城山都江堰)

店主曾强是一个80后小伙子,专业从事老物件收藏。他仿照上一辈人做的小卖部,在柜台处就能一眼看出整个老茶馆的风格。这里老物件翻修,20世纪的灌县人特有的装饰风格一眼呈现,有说不出的怀旧意境。

店内还有个戏台子,每到周末就会有表演团队来这里表演小品、川剧。闲来无事了可来此处喝茶听戏,还颇有点老灌县的感觉。店内装饰品大都是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它们陈放在茶社的各个角落里。

瓜子花生胡豆,10元钱一袋,已经分装好啦,喝茶三件套,买它!来了?沏一杯好茶,听一曲老剧,嗑着瓜子,聊着天,你问我老灌县人的耍法?诺,就像在这灌城茶社喝茶的灌县人一样,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悠然自得。

灌城茶社(图片来源:青城山都江堰)

灌城茶社门口的蜂窝煤是用来烧水的,也当成一处摆设,旁边还有一处阳台也摆了茶座,天气较好时坐在这里喝上一壶,好不惬意。

(二)中兴老茶馆

如果说灌城茶社只是仿古,将老灌县的人文向现在的年轻人和游客展示的话,那么中兴街上这家中兴老茶馆,才是真正流传下来的宝藏老店。

热水一下,茶香四溢,一解潮闷,即便坐在那里喝上一天,茶铺也是笑脸相迎,随时等你吆喝“掺茶”。这就是中兴老街茶馆的一天。

阳光从屋顶破损的瓦片和屋后天井照射在烧开的茶壶氤氲出阵阵白烟,脚下是凹凸不平的“千脚泥”,摆着十几张老旧的方桌和褪色的竹编椅。悬梁上挂的油烟浸透的纸灯笼,墙面残留着烧茶壶熏褐的斑驳。

对这里数十年的老茶客来说,喝茶就是日常,又不只是日常,隔三岔五便会在老茶馆凑个桌,有人叼着一口大烟杆眯着眼睛在氤氲中咂咂嘴,有人和老哥们组成一桌四川长牌扯着喉咙喊声“莫慌”,还有人跷着二郎腿晃着脑袋听着已经有些变声的收音机咿呀的唱戏。

整个茶铺的“老气横秋”仿佛是在告诉人们,纵使日转星移,它仍生活在几十、上百年前。进得茶馆,看见那些老茶桌、老竹椅、老茶客、老茶碗,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混着老房子的陈旧照在心底,那一口茶喝进肚子里便都是家长里短的日子。

这样的老茶馆,是都江堰人久未醒来的一场梦。这场梦里,老茶馆的市井味、泥土味和人情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倔强而温暖地存在着。

(三)天府源茶馆

天府源茶馆,位于都江堰离堆古园清溪园旁,最具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落,这里曾是蜀郡郡守李冰的“办公室”,拥绕着古树碧水,灵动出道法自然。

鱼游春水绿意浓,浮花垂畔惹东风;心境平和无多事,只因浅游古堰中。古色古香的建筑依偎在荷花池西侧,走进茶馆内看见有一小舞台,舞台上额牌匾书写“天人合一”四个字,道家的天地人和思想贯穿其中。

这里不仅仅是品茗小憩,也不仅仅是一场表演,而是文化的盛宴,是路途中休憩的港湾。众多国内外政要、名人都曾在天府源茶馆一边品茗交流,一边听着琴声,欣赏茶艺表演。

茶馆内的摆设极为考究,茶道、戏曲、太极表演,在乐中品茶,把玩琴棋,休憩间身心不由欢喜连连。

(四)水印长滩

都江堰人喝茶喜欢靠河,尤其炎炎苦夏,只要遮着阴凉,伴着一阵阵凉爽河风,大家就能在这儿呆一下午。这时,都江堰人喝的不是茶,而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

一到晴天,都江堰人总是喜欢约上三朋两友,一盘蚊香,不拘什么茶,一晃就是浮生半日闲。水印长滩靠着柏条河,都江堰人没有谁不知道这里,藤编椅、小圆桌、素清茶、茉莉香,或高谈阔论,或闭目养神,泡上几个时辰,就能体验到都江堰慢生活的味道。

树荫里,露天下,河边上,只要能塞下一桌,必定有座。有三五成群相约闲侃摆龙门阵的,也有超孤独清茶一杯吃独食的,掏耳朵的叮叮当当招揽声不绝于耳。

(五)志杰茶艺馆

志杰茶艺馆,位于都江堰老城区最老街道之一的文庙街上。十余年的经营,让这里的茶客基本都是来自街坊四邻的老顾客,熟悉的招呼,家长里短的寒暄,平实的烟火茶香,在这座四合院弥漫。

午后,没有开灯的室内,屋外的光线沿着半开半阖的木门游走进来,昏昏霭霭的日光仿佛把时间静止,四溢的茶香在老屋的每个角落肆意地生长,合着潮湿的青苔味,悠长静谧。

“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茶客坐在褪色的竹编椅上,将茶杯随意放在老旧的方桌上,天南海北的龙门阵,把日子拉长把时光剪短。

沉沉的日光从四合院的天井照射在屋中央的假山池中,和着四合院中仿若定格的花草鱼龟,一股带着生活气息的禅意油然而生。在这里喝茶便是过日子,人生就像是杯中的茶叶一般浮沉幽香。

此外,都江堰的现代茶馆,还有西川花鸟市场内的西蜀老茶馆,邮电大楼旁、走马河之滨的野猪林露天茶苑,西川军民街江安河边的水文站露天茶园,江安河江安教学电站的露天茶园,紫坪铺镇茶马驿站林中茶园等。这些地方的茶馆因为基本上是露天茶馆,茶钱便宜,一般3—5元/杯(碗),喝茶者主要是花鸟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和普通市民群众。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张宗荣、秦柏雨、刘宗德等老同志大力支持,采用了他们各自采集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特表示感谢!)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崎(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创始院长,都江堰报社资深记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