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听奶奶讲龙马潭的故事‖罗学娅
听奶奶讲龙马潭的故事
罗学娅
年龄越大,越是怀旧。儿子的奶奶今年97岁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老爱讲她过去的故事。
春节回家,不断地问我们龙马潭现在的样子,问着问着,就又拿出那张泛黄的、穿着双排扣列宁服的老照片,不厌其烦地又给我们再一次讲起她和龙马潭的老故事:
那是1949年12月3日,泸州解放,设置为川南行署辖市。一座获得新生的城市,百废待兴,新政权迅速建立、完善,对于危害和阻挠人民政府建制的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并实施管教。为此,川南行署在泸州近郊的一个“山围潭水水围山”的小岛,设立了“宜宾市龙马潭劳改队”,专门管教危害新政权实施新政策的服刑人员。
奶奶作为泸州当地的进步青年,有幸加入到龙马潭劳改队的管教工作队。这支队伍,除了少数外地分来的大学生和当地工作人员,大多是转业军人。他们满怀保卫泸州人民政府新生政权、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激情,雄赳赳气昂昂地入驻小岛。当时,岛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但他们个个都为自己肩负的重任且倍感自豪,为了工作,不遗余力。
工作之余,他们迅速了解这个小岛的一砖一瓦,一草一石,很想解开它身上的诸多秘密。所以,凡是上岛来帮忙的老乡,都向他们打听有关龙马潭的故事。而那些大学生们,听了老乡的口述,再结合实景,整理成文,成就了许多龙马潭的故事。
奶奶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龙马潭的传说”。我们工作队所在的潭中小岛,就像一艘浮船,很有“翠竹荫中一画船”的意境。传说:大旱之年,善良的王昌为求救命之水,走了九天九夜,翻过九岭九坡,登上宝山,求仙姑播甘露救万物、救乡亲。仙姑答应了。但告知:水到了你家乡,你便会离开人世。王昌答:为了父老乡亲不再受干旱之苦,我万死不辞。于是,仙姑送王昌一匹神马,叫他驾驭引水下山。水到大岩湾,汇积成深潭,神马化龙,携王昌沉入潭底。从此,这里水润大地,年年丰收,人们每逢佳节都以丰收果实祭奠王昌,年复一年,果实堆积如山,便成了潭中小岛,围绕小岛的一汪深潭,便是龙马潭。
奶奶说:龙马潭岛上的古刹、古树,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给你们听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们工作队那些身经百战的转业军人,对岛上的两棵参天大树倍感兴趣,一棵是“朱德树”,一棵是“中正树”。
“朱德树”是1920年12月,朱德和李丹书共同在此种下的。那时,革命正处于危机之中,朱德战略性避难来到泸州奎丰场,大绅粮李丹书把朱德接到鱼坝,秘密安置于大若湾。一日,李丹书领朱德游览龙马潭,并在小岛上结为八拜之交,一起种下了这棵树,赐名“朱德树”。三日后,李丹书佣人用滑竿助朱德经泰安场到宝藏寺,走道陵沟,从贵州赤水安全返回云南。当年,我们上岛时,此树已是30年树龄的参天大树。我们不但在树下回忆朱德与李丹书的结盟故事,还听队友们讲了许多他们跟着朱总司令南征北战,流血牺牲,解放全中国的战斗故事。
“中正树”则是蒋介石58岁生日(10月20日,农历九月十五)那天,与夫人宋美龄一起在此种下的。那是1945年10月,蒋介石、宋美龄、白崇禧等一行小憩泸州,恰逢蒋介石生日。在泸的76军军长廖昂、专员刘幼甫、乡绅温筱泉等为蒋先生祝寿,送给“花好月圆人长寿”的清代康熙时造的大花瓶,并邀他游览泸南山水风光,观赏“摇竹现鱼”之丽景。于是,10月21日上午,蒋先生携夫人在廖昂等人陪同下,到“蜀中小蓬莱”龙马潭一游。蒋先生一行顺醉月岩而下,经石梯远眺龙马潭,见其形如春螺,曲水回廊,丛山锁屿,古木参天,山围潭水、水围岛屿,叹之“秋风吹醒世人梦,鱼水流光笑风生”,乘兴种下了这棵桢楠树。
“可惜,我在龙马潭劳改队工作的时间不长,1952年1月,泸县专署迁址隆昌,我随之到了隆昌,就再也没回龙马潭了。后来听说1957年泸州涨大水,龙马潭小岛险些被淹没,劳改队紧急迁移,迁到了宜宾南溪”。不看听出,奶奶对在龙马潭工作的日日夜夜,甚是怀念。
1980年,泸州市人民政府把龙马潭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修缮,成了远近闻名的水上公园。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专程陪奶奶故地重游,重温她的龙马潭故事。
来到一潭碧水环绕着的绿色小岛,奶奶很兴奋,在环岛的碧水中荡起双桨,回味这里的美丽传说;在古老的庙宇楼阁追思过往,寻找30年前的工作足迹。在朴质的龙家小院品尝特色美食,在动物园和儿童游乐园享受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小岛边沿一排露营帐篷,篝火晚会正在筹备……奶奶无不为之感动:变了,变了,龙马潭变得漂亮了,变得热闹了。
的确,龙马潭越来越得到青睐。1995年,国务院批准划龙马潭周围3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成立泸州市的一个区,就是今天日新月异的“龙马潭区”。
泸州龙马潭区全景(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也许是奶奶与龙马潭的情愫极深,2006年,儿子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龙马潭区,我退休后,也来到这里,开启了三世同堂的经营。每次回到隆昌,奶奶都会给我们讲她和龙马潭的故事,我知道,她是怕我们忘记了,希望我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把龙马潭发故事越来越精彩地讲下去。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泸州市作家协会、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