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顺庆古城水码头‖卿远明

作者:卿远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5 10:19:39 浏览次数: 【字体:

顺庆古城水码头

卿远明

嘉陵江航运开辟甚早,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巴国的一条重要水运线。

顺庆立城久远,“城因水兴,水为城用”。从西汉初年在清泉坝建安汉古城至今已2200余年,其间,由于社会动荡,城址发生多次变迁,但一直都依山傍水而立。

由于顺庆城区地理位置殊特,自古以来就是嘉陵江中游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川东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因此,港口码头建设十分繁荣。从汉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城区沿江一带自北向南建有双女石、上渡口、靖江楼等12个码头。这些码头对城区乃至地方的经济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至抗战时期,嘉陵江成为沟通四川与西北各省的主要通道,军运、商运十分兴旺。

下面,就顺庆城区几个主要码头起源及发展略作介绍:

双女石码头

原址在现在的舞凤街道将军路社区,现已建成双女石公园。

此处嘉陵江边曾有两坨巨石,人们称之为双女石,现在由于青居水电站拦截,水位升高,看不见了。传说有两个仙女下凡,由此过江,被人识破,化为两块巨石。原来的双女石码头江岸长约500米,水深2至3米。西汉设置的安汉县城,在离此不远的清泉坝上。这里应该是嘉陵江顺庆段最古老的码头。

双女石码头发现的蓬南义渡碑(罗天文 摄)

双女石码头是通往龙门、罗家、凤仪等地的必经渡口,也是通往仪陇、巴中、蓬安的重要津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设“蓬南义渡”,立有“义渡”碑。20世纪80年代,将原碑作为文物移在嘉陵江白塔大桥西岸北侧的滨江公园内。2018年,用原碑大的花岗石复制,立于滨江大道的阳光广场附近。

20世纪50年代,从嘉陵江上游广元等地放下来的木排,在双女石码头上岸,在此开设木材加工厂。2017年11月,在此开建双女石公园,2019年春节竣工开园。

上渡口码头

是顺庆城区沿江的第三个码头,位于龙王街与上渡街接合部之间。为方便上下船,江岸砌有石条平台,作为船只停泊的依靠。

龙王街与上渡街,在宋元时期是南充县城,旧志书称为北津渡县城。其实北津渡还在下游一百米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上渡街、龙王街都还是十分热闹的,还能看见老县城的旧有格局。街房两侧,一面靠山,一面临江,全是木质穿逗结构,一色的小青瓦。临江一侧是半悬空的吊脚楼。此街住户,有开栈房的,有开茶馆的,有开饮食店的,有卖杂货的,有打铁、理发的,等等,仿佛是船工纤夫及装卸工的“临时之家”,吃喝住行虽然简陋,却齐全而便宜。

清末至民国时期,上渡口码头为南充县城最为繁荣的码头之一。许多上至广元下至重庆的船只停泊于此。从陕西、甘南来的山货药材,营山、蓬安的牛羊、白蜡,仪陇、巴中的棉麻、土纱,南部及东观等地的食盐、竹木、柴薪等,多在此集散,客货往来十分旺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则主要是卸运、堆放石料的码头。从罗家(现在的江陵)、龙门运来的蔬菜以及河沙之类,也在这里装卸,然后运往城内各处。如今代之而起的是嘉陵江上中坝大桥和泰和尚渡等楼盘。

邬家壕码头

从上渡口码头下行到迎恩街,往西有一条巷子,因巷内多为邬姓人家,故称为邬家巷。巷里的小吃“邬油角”全城有名。街边有多家钉子铺,以及卖镰刀、锄头的店铺。巷口有两处石梯下到嘉陵江江滩,这便是邬家壕码头(壕应是巷的别音)。

邬家壕码头以装卸药材、油料(菜油、桐油、樟油)及食盐为主。嘉陵江上游的陕西秦岭和甘肃大山里的中药材,以及广元、苍溪、阆中的桐油、白蜡,南部、仪陇、蓬安和南充县搽耳、青居的菜油,还有下游的武胜、岳池、广安、合川等地的菜油等,都在这里装卸。

清末民初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邬家壕内和邻近的上渡街、迎恩街一带,有五、六家大药商客栈。药商客栈,是药商们做生意、谈交易、会客的地方,也是客栈房东周转打包的仓库。黄姓人家开办的“鑫诚”老字号客栈,是围墙青瓦、高台红门的四合大院。正房、楼舍、厅堂、书房、游廊、天井、厨房、后院、药仓等一应俱全,应是药商客栈的一个缩影。杜家药材栈房也很有名,后来成为中药加工厂,所产的半夏粬行销川东北城乡。

这里还有多家菜油店、桐油铺及仓储之类,各地运来的菜油和桐油便储存于此,再分散批发和销售到川北其他的各地。装油的篓子,均用竹篾编成,内衬一种极薄的“鱼塘纸”,再加牛血浆成。每篓油重有两三百斤,多为两人一扛“棚肩”抬运。

那时邬家壕码头,号子震天,车来人往,很是繁盛。

新码头

原名过江楼码头。在今十字下街东头的嘉陵江边,明洪武年间建有北津楼,俗名过江楼。清嘉庆十八年(1813)修纂《南充县志》中存有张三丰题《北津楼》诗一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顺庆知府沈桥于北津楼至江东鹤鸣山创建浮桥,这是顺庆老城第一座跨江大桥。桥东、西两端各立两根巨石华表,以两条竹索贯连,江面用上百艘木船纵向排列,木船首尾固定在竹索上,船上铺设木板,板道上铺草垫,成为可过车马的浮桥。东、西两岸桥头各建木牌坊,牌坊两侧悬有木刻对联,皆是太史任瀚撰写,明崇祯年间被毁。清嘉庆戊辰年(1808),河东文生李彬发奋集资,复搭浮桥,不久亦废。

过江楼码头是个杂货码头。原系1米多宽的石梯码头,自然顺江,泊位水深,适合船只停泊,是花纱、药材及南充丝三厂起卸物资的码头,也是洪水期间安全停船的港口之一。1958年,改建旧城沿江街道及港口码头,拆迁江边的迎恩街、北津街、兴顺街、吉祥街等,修筑沿江堤坎,新建轮船码头,故称新码头。1962年,南充轮船公司在码头设置150吨级客囤船。为市区通向龙门、青居的客运码头。

中渡口码头

在顺庆城区中心地段。

清咸丰十一年(1886),南充知府杨重雅建鱼翅堤护城,人称杨公堤。堤上原有一座石犀牛,俗名“犀牛拐”,后来成为嘉陵江边一景,雅士称之为“犀牛望月”。1965年6月,嘉陵江发大洪水,石犀牛被冲埋于堤壕内。

清末民初,中渡口码头为杂货码头,粮、盐、糖、果、铁、沙石等均在此装卸。这里也是通往岳池、广安等地的重要津渡。曾设有“桥渡会”“义渡会”“慈善会”等民间组织,行人过渡不收分文。临街旅栈、茶房、酒店、货栈、商行很多。这里有闻名远近的百年老字号川北凉粉和锅盔夹凉粉小吃,还有顺庆羊肉米粉老字号店铺以及麻花、馓子、油茶、甜糕、包子店等等。民国时期,船民集资于犀牛堤下侧,建有一幢楼房,起名月波楼,是码头帮会总址。帮会活动,官差徭役,航业事务多在此策划主裁。

1958年和1961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总司令、贺龙元帅、罗瑞卿大将,曾先后数次由此过江,驱车视察川中石油开发。直到1975年,嘉陵江白塔大桥建成通车后,中渡口码头停运。

2012年,顺庆主城改建地下通道,将《嘉陵江》雕像从人民花园搬迁至滨江大道(原中渡口)附近。《嘉陵江》为汉白玉石雕塑,人们称之为嘉陵江女神。女神背依嘉陵江,身体修长,斜倚石上,温柔而娴静。姿容清爽、神态怡然。雕像基石上刻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原何郝炬题字“嘉陵江”。

火神庙码头

是紧挨中渡口下游的一个码头,位于原兴顺街(已拆除)处,其街顺江而下,紧挨着禹王街,连着外小北街,国民党将军蒙善的公馆,正对着江外的火神庙码头。

火神庙码头主要装卸棉花、棉纱、医药、油脂等。1954年,南充市建设科主持将其改建为长100米、宽11米的双料石板斜坡码头。后来汽车轮渡在此停靠载车过江。1975年,嘉陵江白塔大桥竣工通车后,码头废弃。1997年修建滨江大道时,修成滨江公园。此处立有洪痕碑,建有洪痕亭,还竖有“义渡”石碑。

嘉陵江纤夫雕塑(李勇 摄)

2018年,在此处设立《嘉陵江纤夫群雕》。嘉陵江上曾有那么一群人,近乎赤身在江岸上行走,正是他们打通了川北水上通道。将川北山货运出川外,又将川外的百货运到川北山区。这组群雕,突出嘉陵江上的船工极力抗争与不屈不挠,强力打造成了顺庆版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激发广大市民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靖江楼码头

在栖凤街末端,原先叫外小北街码头。1927年驻南充军阀何光烈拆除上河街的三丰楼,用其木石于此处修建靖江楼。此楼砖木结构高5层,登临此楼,观嘉陵江上船帆,望对岸白塔远山,故也叫望江楼。在靖江楼下有阶梯直达江岸,为上下通道。街上店铺连接,鳞次栉比,五金手工作坊很多,米店、杂货店、菜市沿街设立。店招斜挑,匾额高悬,各种物品,丰富多样。市井细民,穿梭往来,很是热闹,是城里人买卖新米和时令蔬菜的地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渡口码头江滩与靖江楼码头江滩上,建有两处煤坪,而靖江楼码头则是专门装卸煤炭的煤码头。凡从重庆、北碚、天池煤矿运来的煤炭,先卸船堆码在两个煤坪上,然后再分散运到城里的各个煤站,或散煤或打成蜂窝煤出售城内居民。

当年四川省政府从自贡、富顺等地抽调数百只船转港到南充,后来这些船工上了岸,从事了这些煤坪装卸、运输。在他们中间,有一支由富顺籍妇女组成的“三八女子挑夫队”,她们的工作就是将煤炭从趸船上挑到岸上,一年四季,天热地寒,从不间断。为纪念这些平凡劳动者,2018年在嘉陵江岸设立《女子挑夫》雕塑,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嘉陵江边女挑夫(李勇 摄)

小东街码头

是船只停靠“等载”的渡口,船只可在此“过泊”,也可在此接货装载。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这里停泊米粮船犹多。因此,靠近中河街五显庙,成为全城最大的米市。

小东街口原无楼,1927年,南充军阀何光烈拆除上河街三丰楼,在栖凤街口修建靖江楼,后来就在此处重建三丰楼。楼下有石阶宽6米,40余级抵江岸,为码头上下通道。从小东街到嘉陵江边,有两道石砌的水门,俗称“双洞子”,是城里人从嘉陵江担水出入之门。1951年,川北区水利厅在双洞子建立水位观察站。

大东街码头

位于大东街口(今阳光威尼斯楼盘处),系陡坎(护城堤)石阶梯斜坡码头,长约30米,宽10余米,面积300余平方米,自然锚泊码头,水深3米。

清代于此建鱼翅堤护城。民国时期,军需弹药、军粮、桐油多由此集散。嘉陵江东岸的青居、永安等地的酒、油、土特产品,便在此上岸入市交易,这里也是通往岳池等地的津渡。

下渡口码头

现在的南充港——南充旅游码头一带就是昔日的下渡口码头。下渡口码头又称小南门码头,亦被叫着大河坝码头。称其为小南门码头,是说码头位置居于大南门和小南门之间;被叫着大河坝码头,是因这南门坝的江滩旷远宽阔,南充人习惯称“江”为“大河”,故把嘉陵江江滩叫着“大河坝”了。清末及民国年间,下渡口码头为港区揽载船只(即空船)停泊区。

1951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对小南门以下河堤加固延长。江岸上排排青石条,石条身上钻有七八厘米大的圆孔,凡停泊于江里的各种船只,把那长长的纤绳拴系在石条的圆孔里。这些纤绳,或用于拴船,或用于拉纤。纤绳都是用青竹篾条编织,根据船只大小,有粗有细,牢固耐用。江滩边,清澈的江水在块块大乱石头间涌流,乱石块处之外是深水区。南充城里靠江边的住户,即或离江稍远的人家,洗衣服、洗被盖之类都少不了要到这个地方,各自选一块乱石当洗衣板,老老少少的洗衣女,构成了江边一道别致的风景,至今还被不少“老南充”谈起。

当年的下渡口码头,现在则是南门坝生态公园。南门坝生态公园,南起桓子河大桥北端,北至南充港,2006年修建,占地2.87万平方米。公园划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为主题滨水区、中心广场、露天剧场、儿童休闲区等功能片区,两条景观通道贯穿整个区域,并与生态布局形成有机结合。

明代古城墙上的“抗战到底”标语(杨国钧 摄)

原来的下渡口码头,紧挨着川主街等街巷。川祖街有川祖庙,供奉川祖菩萨李冰。每当出船之前,那些船工纤夫及其家人,少不了要到这里烧香,祈求护佑。在川祖街口的明代古城墙上,刻有“抗战到底”四个大字,是1937年抗战时期,一名卢姓断臂警官所书,并筹资雕刻在此。2018年,以“抗战到底”为主题,选取5个历史故事,由中央美院雕塑团队创作了“抗战到底”群雕,并在此设置“抗战文化”广场。群雕长21米、宽5米、高7米,系全铜雕塑,全景式再现南充遭日军轰炸、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民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南充热血男儿出川抗日的历史。

南充南门坝生态公园“抗战到底”雕塑(袁鸣 摄)

在离此不远的嘉陵江边,重新矗立一处宋代风格的古建筑——清晖阁。清晖阁始建于北宋,原址应在北津渡老县城靠嘉陵江边的某个地方,2018年复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阁共9层,总高81米,两边副亭楼高29.9米。周边辅以中式园林景观,与东岸鹤鸣山宋代白塔相望成趣。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卿远明(南充市顺庆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