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犹记当年那舞台‖邓训晶

作者:邓训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13 15:04:31 浏览次数: 【字体:

20世纪70年代,我们响应号召,下乡当知青。那时,每个大队都有宣传队,每年要参加公社、区里组织的文艺汇演。当时,上级要求所有节目要自编自演,我本来没有什么文艺细胞,但我喜欢文学创作,因此一下乡,就被大队抽到宣传队搞创作,成了主创人员。我创作了很多节目:诗朗诵、大合唱、独唱、相声、三句半、对口快板、谐剧、独幕剧……平时收工后,我们要到大队部去排练节目。

除迎接汇演,节假日我们要到各个生产队去巡回演出,给社员们营造节日气氛。演出的那天下午,我们可以不出工,去布置舞台。其实舞台就是在一个大晒坝上,后面拉一个幕布而已,再拉几个大灯泡,我们也不用怎么化妆,只是演什么角色换一下符合角色的衣服就是了。

那年五一,我们去三队演出的情景,记忆犹新。队长让社员们提前一个小时收工,早点吃了晚饭来观看。等到夜幕降临,大家才扶老携幼,端着凳子熙熙攘攘地来到晒坝。大人喊娃娃,小伙伴呐喊着互相寻找,鸡鸭鹅在晒坝边大声叫着舍不得回窝,连几只大黄狗都在人群里穿来穿去,台下一片热闹非凡。我们开始演出了,第一个节目是集体诗朗诵,那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朗诵抓住了大家的心,全场终于安静下来,认真地看演出了。

我们的节目丰富多彩,台下笑声阵阵。还记得,最有趣的是我写的谐剧《看球记》,是我一起下乡的同学清富演的,赚了不少掌声。他在学校就能歌善舞,很有表演天赋,也很风趣。他把想去看球,可农忙又看不成的心理活动展示得淋漓尽致。舞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俯后仰,从他一出场,就笑声不断。

可是演着演着停电了,一片漆黑,只有天上几颗星星在偷偷地眨眼。正在我们手足无措时,几个社员立即冲回家拿来几个大马灯,挂在台前,台上顿时明亮了。

演出继续,接着演了我创作的独幕剧——《自留地风波》。当时我们县正在修大型水利工程——沱灌,需占用一些土地,有些社员不同意渠道从他自留地里通过。针对这种情况,我创作了这个独幕剧。内容是沱灌渠道正好要从一家人的自留地过,妈妈舍不得肥沃的自留地,死活不同意。在沱灌工地上修渠道的儿子和女儿,联合起来做妈妈的工作,几经周折终于说服了妈妈,她同意渠道通过自留地。剧中的兄妹俩诙谐幽默,包袱不断。我的好友权权演妈妈,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知青小范演哥哥,我客串了妹妹的角色。

那晚,我们没有受停电的影响,依然卖力地演着,给社员们送去了欢乐。现在想起那个舞台,简陋得不堪回首,但我们却用青春的热情渲染了那个时代。

那个五一晚上,演出完了把道具送回大队部,我们才踏着月光回家。刚返青的秧田里传来蛙声阵阵,各种不知名的小虫,演奏着悦耳的小夜曲。我们顺手做一支柳笛,吹奏着激情燃烧的岁月,采撷路边一朵朵野花,美丽了五一的夜空。我们兴奋地说着笑着往家走。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好饿啊!我们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顿时“咕咕咕”叫起来,这才感到疲惫不堪。

想起舞台下的欢声笑语和那一张张笑脸,我们累并快乐着。犹记当年那舞台,那情那景至今历历在目。那个“五一”,也就这样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邓训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近千篇散文随笔诗歌在《解放军报》《四川文学》《中国建设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