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远去的记忆:打草口袋‖唐录梅

作者:唐录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11 14:34:12 浏览次数: 【字体:

远去的记忆

打草口袋

唐录梅

那日,在乡下老屋的墙上看到一根长木条,木条上有细长方孔和小圆眼儿孔洞均匀排列,很好奇这是个什么工具,遂问先生,告知:“打草口袋用的,你忘记了?以前你到家里来曾见过的。”我努力去回想,记忆里好像是见过打草口袋,那应是20世纪80年代末,昏暗的灯光下,瘦小的婆婆(那时还叫她李阿姨)坐在屋中间,小姑子在一旁递草,婆婆一双手上下翻飞,那枯草穿过手掌摩擦出悉悉索索的声音、手把压草的吧嗒吧嗒声,在记忆里渐渐清晰。

打草口袋的手把

老屋墙上挂着的这个是打草口袋的手把,手把上有长条孔洞16个,小圆孔15个,打草口袋时还需要一块长竹片做成的梭子,梭子比手把长,椭圆弧头带着篾勾儿,打草口袋时用来喂(递)草,一送一收,手把一压,便扎紧了。另外,还需有一副架子,草口袋架是一个由两根横梁和两根有底座的立柱组成的木架子,草口袋架子组合好的形状,有些像一个门框。

打草口袋的原理,类似织布机,纵向绑在草架横梁的一根一根草绳,穿过手把的孔洞,直抵草架底部,捆扎好后绷紧,这纵向的一行行草绳是经线,梭子勾过一束草然后横向喂进去,这就是纬线。手把转动的同时经线上下交叉转向,竹梭一递一收穿过经线,每收一下手把向下压,一层层交叉扎紧实。看似简单,实际操作时且得配合默契,若配合不好,费时费力还打不出好草口袋。反复地喂草压草,一梭梭织成一整张草皮后对折,打成口袋收编,再用大铁针来缝口,最后再用剪刀修剪草口袋外支棱出的杂草,修剪得齐齐整整,光洁好看。

打草口袋上机必须两个人,婆婆坐着掌手把,翻转着按压着,一根根一层层扎得紧紧实实。那时小姑子们还小,陪着婆婆坐在一旁喂草就轮到先生来,小姑子们就在一旁搓草绳。打草口袋和搓草绳都是在下雨天、农闲时,或白天或夜晚。一家子,围聚一起,搓的搓草绳,喂的喂草,掌的掌手把,手上忙着,嘴上也没闲,摆龙门阵、唱歌。小姑子说,那时婆婆常常是一边打着草口袋,一边教他们唱《哭嫁歌》:“手把窗子十二格,回六格来留六格;留得小兄接姐姐,接起姐姐过正月;正月有个什么节,正月有个元宵节……手把窗子十二格,回六格来留六格;留得小兄接姐姐,接起姐姐过五月;五月有个什么节,五月有个端阳节……手把窗子十二格,回六格来留六格;留得小兄接姐姐,接起姐姐过八月;八月有个什么节,八月有个中秋节……”小院里,笑声时常一浪高过一浪,打草口袋的气氛很是欢乐融洽。

那时,只要草绳搓得够多,备足了草,一天下来可打一二十个,等到赶场天背到集市上,供销社在粮站坝坝专门设了点收购。一个草口袋能卖上几毛钱,草口袋分等级,品相好的能卖得起价格,品相差的则便宜些。为了草口袋品相好,打完谷子及时将谷草抖得干干净净,锁成一把一把,撑起晾晒开,晒干了及时收草,将草扎成草树。那草树扎得密密实实、又高又大,像一座座小蒙古包,排列在院旁高一点的空地,有些人家缺空地就将就田边的树木,依树干围着一圈一圈扎成一棵小树。草树扎得好,下雨也只顺着草树外围流下,里面的稻草不会沤到一点。没有沤雨晒干的稻草成色很好,白中透着金黄,这样的草韧性好,打出来的草口袋结实耐用,卖相也好。很多时自家收回的草是不够打草口袋的,还会去别的农家收购谷草。

打草口袋的谷草

那时的农家,家中若有会手艺的匠人挣钱,相对来说手上有点松动,家庭里若是没有,就只能靠打点草口袋换钱,称盐打油、孩子们的学费、偶有余钱舍得一回给孩子们添置一件衣裳。孩子们穿上新衣裳时,开心得忘记了搓草绳磨破皮的痛感,而为人父母则又开始算计着家里家外还会有哪些开销,盘算着怎样能多挣一点儿钱。打草口袋吧,多打点儿,打草口袋、打草席、编竹席、编牛索子……在当年,这些都是农村能挣一点钱的副业。

塑料袋、编织袋、各种包装袋兴起后,曾在包装上作为刚需的草口袋退出了市场,打草口袋便也成了远去的记忆,那金黄的稻草搓成团的草绳,还有那吧嗒吧嗒的手把敲击声,都已成了记忆。

又一次回乡时,在乡下老屋的二梁上看见草口袋架子悬空挂着,老屋越来越破旧了,柿子树在老屋前的空地上也有些沧桑,也许,当年打草口袋的经历在小姑子她们的记忆里,能回想起更多的是老屋留下的欢愉、是兄弟姐妹与父母围聚一堂、是父亲母亲絮絮叨叨中的慈祥,而打过的草口袋,已模糊遗忘……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录梅

供稿:岳池县党史县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