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成渝铁路见证内江贡献与变迁‖冯平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1期
成渝铁路见证内江贡献与变迁
冯 平
1950年6月15日开工,1952年7月1日通车。成渝铁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仅用两年就建成了曾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3个时期共半个世纪都没修成的铁路。成渝铁路的建成不仅改变了“蜀道难”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百废待兴的内江支持建设成渝铁路210千米,为成渝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江参建成渝铁路的重要贡献
(一)人力贡献。川南军区4000余名官兵、15军1000余名官兵组成军工第三筑路总队,在石燕桥至内江间44千米施工、15军在二郎堂至单石铺间6千米施工;川西军区和西康军区共8000余名官兵组成军工第四筑路总队,其中有5700人在银山镇至球溪河间,2300人在王二溪至马草湾间施工。成渝铁路民工筑路川南指挥部下辖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5个支队35个大队,承担李市镇以西,内江、资中、资阳3个工务段及简阳工务段石桥以东工程;川北指挥部下辖4个大队47个中队,承担资中、资阳工务段管内部分工程。内江地域筑路军工达到13000人、派出民工46830人,占成渝铁路筑路军工的43.3%、民工的43.6%。
(二)技术贡献。内江走出去的兵工专家陈修和,受邓小平的邀请写出成渝铁路修建建议书,并推荐70余名留德、日、美科技人员,组成修建成渝铁路的主要技术力量。资中工务段段长陈祖堂对闪将坳一段提出修建266米隧道改线方案,缩短里程2.3千米。资阳工务段段长谭其芳、隆昌籍工程师郭彝对资阳黄鳝溪一段进行改线,避开了紧靠沱江的线路水患。内江地段工程技术人员运用智慧,择优修改隆昌站址、唐明渡和简阳河线路。筑路期间内江(川南)民工工效达到134.8%,比川东和川西民工工效分别高出27.6、1.1个百分点。
(三)经费贡献。据内江专区修筑成渝铁路地方工作委员会资料,筑路施工最为集中的1950年12 月至1951年12月,内江(川南)区筑路民工每人年平均收入大米为1977斤,从1950年7月至1952年6月,内江专区组织供给大米超过1.5亿斤。1950年以后,内江支队的各个工作队还掀起了你追我赶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筑路工人主动选择每天多工作半小时为前线捐献飞机大炮,内江(川南)民工累计捐献18.8亿元(旧币),人均捐赠超过4万元(旧币)。内江地段工程技术人员还参与成都到乱石滩改线勘测,缩短线路23.8千米,替国家节省材料和施工费用150亿元(旧币)。
(四)物资贡献。内江先后征用路基及车站用地2228.7公顷,就地解决工程材料60%以上,啃下了石方和枕木两个“硬骨头”。共完成土石方工程1571万立方米,占成渝铁路全线的37.3%;捐献枕木19万根,远远超过12.55万根的预定任务。内江还直接参与成渝铁路最长钢梁桥和西南地区第一座钢梁桥——椑木铁桥,迄今为止全国最长的铁路石拱桥——王二溪大桥,成渝铁路最长隧道——柏树隧道等桥隧建设。
(五)文化贡献。考古方面,1951年3月西南文教部考古团在资阳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资阳人头骨”化石,成为继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后,考古学界又一重大发现。艺术方面,诞生了著名歌曲《四唱成渝路》。歌中唱道:“一唱那成渝路,‘成渝路’不是‘成渝路’,是反动政府的摇钱树……四唱那成渝路,通车到成都,四十年希望实现了,永远跟着共产党,幸福万万年”。文学方面,成渝铁路通车前后,著名作家沈从文到内江参加土改,写下37封书信、2篇小说,他在《川南内江县第四区的糖房》中写道:“今天(1951年11月8日)下午二时到了内江县,是川南大地方,出糖和橘子,有文化,多知识分子”“水名沱江,大如沅水,清而急,两岸肥沃无可比拟,蔗园橘子园都一山一山连接”“糖锅日夜沸腾,原料如山堆积,成品如山堆积,特别是糖房中一切,空气动人得很”,描绘了一幅幅内江乡村风情画。
(六)教育贡献。民工教育方面,内江在全路率先开办速成识字班和政治夜校,成立包教包学小组20余个,15000余名民工和工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人才培养选拔方面,内江通过订立师徒合同、组织点将台等方式,向成渝铁路工程总队输送25—35岁优秀技术民工3000余名,这些民工后来成为西南铁路建设的骨干力量。思想宣传方面,内江地区联合组建文艺队伍,先后编排《筑路中成长》《看沱江大桥》等节目,内江支队第七大队1951春节报告中这样记述:这次民工在工地过春节都感觉很高兴,又看剧、看电影、扭秧歌、耍狮灯、牛儿灯,猪肉整整吃了3天。
(七)卫生贡献。医疗方面,内江(川南)区35个民工筑路大队均设有医务组,民工生病或负伤诊治一律免费,病情或伤情重的则送往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等地县级人民医院诊治。防疫方面,1950—1952年内江连续开展民工防疫接种注射,春秋季接种牛痘苗,夏季注射霍乱、伤寒疫苗、百日咳菌苗和卡介苗,仅1950年就接种霍乱菌苗25万人次。生活健康方面,内江在1950年冬天给民工调拨4000件棉衣和毯子;1951年夏天为民工发放5000件蚊帐。这些举措保证了筑路工人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内江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
(八)历史贡献。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纷纷题词祝贺。毛泽东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为筑路工人题词;周恩来题写“修建铁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朱德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完工,一定要把天成铁路修好,并把川黔滇桂湘等铁路联系起来”;邓小平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1952年9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西南铁路工程局在内江市梅家山修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座纪念民工的建筑。
二、内江融入成渝发展的显著成就
(一)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看经济总量,1952年突破1亿元,1981年突破10亿元,1996年突破百亿元,2009年突破五百亿元,2013年突破千亿元,2021年达到1605.53亿元(1998年以后统计数字不再包含资阳市、简阳市)。看人均GDP,1949年为37元,1964年突破百元,1992年突破千元,2008年突破万元,2021年突破5.1万元。看财政实力,1949年为1989万元,1979年突破亿元,2007年突破10亿元,2020年达到历史最高值337.1亿元。
(二)现代产业体系强势崛起。看产业结构,1978年二产超一产,2000年三产超二产,2021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3:32.8:49.9。看工业,冶金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新材料等“四新一大”产业提速升级,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89.88亿元。看农业,创建“甜城味· 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市域公用品牌,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0.5亿元。看第三产业,电子商务等五大现代服务业持续攀升,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8.52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看交通,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夯实内江成渝腹心地位;2015年成渝高铁建成,内江率先进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11条铁路(高铁)+12条高速公路”加快构建。看通信,建成全国第一个毫米波雷达综合测试与应用城市、全国第一个设立国家北斗信息产业园地级市。看能源,页岩气年产气量突破47亿立方米,占到全省的33.5%,成渝氢走廊内江“氢港”和页岩气百亿级产能基地加快建设,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千亿产业集群初见雏形。
(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看收入消费,2021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756元、19819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0%、39.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减贫人口累计超过450万人。看民生保障,全市2021年民生支出168.3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6.1%。看城乡建设,2021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6.4、43.9平方米,“一核三轴三极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基本形成。
(五)合作交流蓬勃发展。看成内渝协同,建设“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等38项事项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10项民生政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看川南一体化,川南新材料、现代医药和清洁能源三大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川南城际铁路、成内自宜高铁、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等加快推进。看内自同城化,内自快速通道、自隆高速公路连接线等标志性项目开工,公积金贷款、卫生健康、警务司法等8个领域实现同城化。
三、成渝铁路在内江的实践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创造出成渝铁路这项伟大的工程奇迹。邓小平主持召开西南局会议作出了“以修筑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的重要决策,主持制定成渝铁路修建计划,在内江专区布局站点27个。周恩来亲自审定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报告,毛泽东拍板决策修建成渝铁路,并明确指示“修成渝铁路,先期启动资金拨2000万公斤小米工价”。
(二)民心所向是前进方向。成渝铁路的迅速建成通车,使四川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这正如1950年5月邓小平所预料,“成渝铁路一开工,不但可以带动四川的经济建设,而且可以争取人心,稳定人心,给人民带来希望”。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四川很快取得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胜利,内江也大踏步赶上新时代。
(三)社会制度是跨越密码。成渝铁路建设汇聚了四面八方的智慧力量,鞍山的钢、重庆的钢轨、内江的石料、海军的舰艇、贵州的炸药、柴米油盐的供应、枕木的探伐、土地的让售,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调动各方面资源、统一各方面行动、高效有力办大事的优越性。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熊克武说:“这是腐朽无能的反动政府与人民政府在实际行动上最明显最尖锐的对照!”
(四)基础先行是发展关键。成渝铁路的建成在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深刻改变了西南地区特别是成内渝三地格局。1953年,内江商业增加商店700余家,内江糖到重庆的运价减少了三分之二,内江糖厂、内江棉纺织厂、内江锻压厂、内江电厂等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建成。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以食品、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建材为支柱的35个门类工业体系,工业和经济总量长期保持四川省第三。
(五)红色基因是制胜法宝。成渝铁路是军民合作的典范,30174名解放军战士和10.75万名筑路民工,在筑路和护路过程中形成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为修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宝成、川黔、成昆铁路等提供了示范。成渝铁路是新中国在恶劣施工环境中缔造的奇迹,两年时间涌现出先进模范2.4万余名、死亡252人、残疾108人,内江均占到20%以上。成渝铁路在内江一路向前,走出了一条红色精神的传承之路。
(六)民富国强是追求梦想。2008年成渝铁路年运输货物达到9004万吨、年旅客到发量7000万人次,分别是1953年的15倍、20倍。2018年6月首列“蓉欧+”(成都—内江—钦州港)东盟国际班列出发,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班列、沿江班列的相继开通,使昔日的四川盆地已成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2021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4.02亿元、是1949年的2008倍,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50.79亿元、是1952年的2189倍。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 平(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