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何云芳踪(二)‖路丁

作者:路 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24 14:45:29 浏览次数: 【字体:

何云芳踪(二)

路 丁

1962年,农村继续过集体生活,但伙食团下放至一家一户,人民公社食堂正式取消,家里可以开小灶了。由于人口众多,在生产队常当“超支户”,婆母得自力更生解决一家人钱物用度短缺的现实问题。这时,婆母闺中习得的纺编刺绣绝活儿派上了大用场。远近乡邻那些爱时髦的大姑娘小媳妇常常带着食品物资,来找婆母讨要绣样。婆母的绣样不但是时兴的,而且是原创的呢。村子里的姑娘要出嫁了,都要请心灵手巧的婆母缝制精工刺绣的嫁衣喜鞋,并于婚礼当日请婆母去梳头妆扮。一袭华美的嫁衣,一个精美的妆容,一番吉祥祝福的话语,每每换回一个丰厚的红包,足够一大家人一阵子的开销。很长一段时期,婆母都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站在村里的“时尚前沿”。有一阵子农村女子时兴“干部头”,成群结对地来找婆母为她们剪掉长发。

三台县西平镇老城墙

婆母的女红好到什么程度呢?姐姐回忆,有一年家里养了蚕,结了茧,舅舅来将蚕茧缫了丝,婆母亲自将丝染成了桃红色,织成丝绸,又用丝线绣上精美的图案,一对国色牡丹丝绣枕套和喜鹊闹梅丝绣花边的床单,便在一个农民之家新鲜出炉了。可惜婆母用以创作并养活一大家人的织布机等家什,在“文革”那场浩劫中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砸掉了。更可惜的是,出自婆母之手的那些精美的织品、绣品,如今一件都没能留存。婆母从没学过美术,为何能画出那么逼真的绣样、绣出那么生动的绣品呢?五哥分析,那正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沉的热爱啊!

婆母在“文革”中被批斗,还因为她的名字。婆母的好友杜氏,是一名从事“迷信”职业的“仙娘”,“文革”时成为批斗对象。杜氏的名字中有个“芳”字,而婆母闺名“云芳”,还有另外两个名字中有“芳”字的乡邻女子,此“四芳”便一同被批斗了。五哥回忆,生产队的干部为了惩罚婆母,在婆母已怀上了六哥挺着大肚子时,罚她在烈日下翻一大块地的红薯藤,而婆母就因此落下了脱肛的病根。那时三哥已参加工作,有次回家探亲听说这事,若不是婆母苦苦拦着,愤怒的三哥就要去把那个干坏事的混蛋给收拾一顿。

婆母向来注重与生产队搞好关系。除了“文革”时那一任生产队干部外,其他历任干部都在婆母的维系下对这个人口大家照顾有加,有什么招工、派活儿等讯息,都会早早透露给婆母。三哥参工时报名的人挺多,但久等不见通知,就去找招工的人询问。招工的人啥也没说,只给了三哥一个空酒瓶。三哥回家问这是啥意思,婆母说赶紧去供销社打一瓶酒送去。管供销社的干部被婆母认作本家兄弟,当即免费给三哥灌了一瓶酒。就这样,那一次整个大队就三哥一人顺利参工去了。

俯瞰三台县西平镇

婆母广交周边朋友,与邻里的关系相当和谐。不仅有“四芳”这样共患难的密友,还让儿女们认了好几位“同年妈”。家里日子难过时,儿女们不时去她的好友家里蹭饭。家里宽裕些后,又与儿女们感恩回报,邻居们有困难必鼎力相助。至今仍有许多当年因有婆母资助才完成学业、改变命运的人,念念不忘婆母的恩德。

改革开放是婆母最为拥护的,因为她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她对儿女们说,“人不穷,天不穷,不会划算(计划筹谋)一世穷”,开始带领一众儿女红红火火地大搞副业。她陆续借来人家的母猪、母牛、母羊,养至生崽后连本带息还回,鸡鸭鹅兔更是成群地饲养,如此搞上了家庭畜牧业;她指导儿女们编制竹门帘、竹窗帘、草帽等,卖到供销社,如此展开了家庭手工业……此后每当邻里有人抱怨政策、抱怨政府,婆母都会义正辞严地怼回去,说现在这么好的政策,勤劳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还有什么理由怨这怨那?

婆母对孩子们有科学的分工,人人都能参与到她的副业中来。我的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为了喂养鸭子,与六哥一起去捡“天螺丝”(蜗牛)的情形。为了能让鸭子更好地吞咽“天螺丝”,还要把它们一颗一颗地用石头砸烂。“天螺丝”要雨后才大量出现,因此我先生那时雨一停就与六哥背着笆篓出门上山去捡拾,常常因路滑摔跤而搞得全身泥乎乎的。

儿子们陆续长大,婆母为了他们的生计而绞尽脑汁。二哥身子弱,中学毕业后,去伐木身体又吃不消。婆母听闻隔壁公社医院的院长德艺双馨,便想让二哥拜其门下,为此数度上门,每次都要带上鹅蛋或鸭蛋或花生等土特产。鹅蛋、鸭蛋要挑大个的,凑上一百只;花生要挑粒大饱满的“三胞胎”,装上一大筐。要知道,那时拜年走比较亲近的亲戚,互赠的礼物不外乎就是一把面条、两个柚子之类的。院长被婆母三番五次的诚意所打动,遂将二哥收至门下。深奥的医书二哥自是读不懂,但院长给他的《赤脚医生手册》熟读半本便能看病问诊。后来二哥当上大队的赤脚医生,鼎盛时期每天流水进账千元,成家后养育一儿两女再不用愁。

儿子们到了婚娶年龄,婆母又操心他们的终生大事,生怕姑娘们嫌弃家贫,不肯嫁进门。因此但凡有媒婆上门说亲,便拿出自家舍不得吃的鸡蛋、面条殷勤招待。大哥成家时,因为大嫂娘家开出的彩礼太高,已在宣传队的大哥前去退婚,却被大嫂看中其一表人才,愿意放弃彩礼,直接跟着回了家。仓促之下,婆母东奔西走张罗了数十桌酒席迎娶,把公公送她的崭新皮袍送了大嫂,五间房子最大的一间给了大嫂,又许诺来年的布票都给大嫂置办新衣,后来又在分家时给予许多家畜家什,总之不让大嫂感到受委屈。贫穷的家里顺利娶回了大儿媳,探亲回家的公公却很不能接受,抱头大哭一场,认为婆母和儿子们忽视了他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

儿媳妇们陆续进门后,婆母又担心留不住她们,所以对她们比对女儿还要好。在钱物用度上,婆母也是补贴了这家又补贴那家,甚至不惜节衣缩食为儿还贷。六嫂曾和六哥闹到要离婚的地步,都说婆母对她比亲妈还好,就算离了婚也要认婆母这个妈。

也许是年少时见惯了家族恩怨、听多了婆媳纠纷,儿子们陆续成家后,婆母坚定地不让大家挤在老宅里围在她身边。用婆母的话说,就是大家不要都在家里争“南瓜窝窝”。用上好的土地,为大哥换了一块公路边上的地用来修建楼房住宅;听说生产队的保管室要卖,就借钱贷款买回来,二哥成家后就可以搬去住了;三哥去阿坝当森林工人,公公深知个中艰苦,拿着扁担想要追到三哥单位去把三哥打回来,是婆母坚定地支持三哥的选择;四哥当兵退伍不回自己家,却要到百里外四嫂的老家去落脚,婆母虽然耿耿于怀却也没有加以阻挠。

婆母在她二儿子屋前的小花园

婆母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在儿媳妇们面前凡事谨言慎行。有一次公公探亲在家,婆母让其上街买菜,公公对物品的多少完全没有概念,竟然买了两麻袋红薯回家,就算顿顿吃,吃到红薯烂了也吃不完。婆婆也隐忍着不责备,生怕媳妇们听见了如法炮制,遇上点事便责难她的儿子们。

婆母养育了七个儿子,唯一的女儿真正是贴心棉袄。姐姐十多岁便协助婆母操持家务,见证了婆母的艰辛、操劳与智慧,也继承了婆母的优良品质,以照顾兄弟们一大家人为己任。幸好姐夫也是出自于多兄妹的大家庭,是极有家庭责任感之人,在婆母年老和走后的日子,姐姐、姐夫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忘我地为大家庭里大大小小的人和事操劳奔波着。

我的先生出生时,婆母已42岁,因有1966年那次擅自流产的前车之鉴而无奈生下。但捉襟见肘的家里,再添一口真是难上加难。婆母生怕把幼子饿死,想要送出去给别人养,是十多岁已懂事的四哥、五哥和姐姐劝住了她;三哥为了防止弟弟被送走,赶紧抱着他的小弟弟躲出去了。先生三四岁时,有一顿家里吃萝卜,他吃完了还没吃够,吵闹着还要吃萝卜,四哥说:“哪里还有萝卜?全部都给你吃了呀!”四川话中“萝卜”的“卜”与“全部”的“部”同音,先生便不依不饶地哭闹:“萝卜没有了我就要吃全部,我要吃全部!”多年后,这段“吃全部”的经典笑话,还在弟兄们中讲一次、笑一次、心酸一次。

儿孙媳婿为婆母庆祝生日

公公1977年退休回家,亦只渔猎烟酒茶。先是以打猎为主,爬不动山后就以钓鱼为主,钓不了鱼后就主要在村子的场上喝茶、打长牌。退休回家的公公方才知道他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用的,看着尚未成人的几个孩子就发愁,竟扬言要将女儿、六儿子和小儿子分别派给几个已成年成家的儿子抚养。这项举动遭到全家尤其婆母的强烈反对。婆母说,既生之则应育之。非但如此,婆母还在已接父亲班的五儿子接济下,极力支持女儿、六儿子和小儿子读书,恢复高考制度后鼓励儿子女儿们都去参加高考。

婆母送曾孙参军入伍

也许是二十年里工作太单一,公公退休回家后很不适应,面对家里大小事务心烦意乱,常和婆母闹矛盾。退休工资自己一个人用了还不够,反而怪罪婆母养了鸡鸭卖的钱没有给他喝茶用,因而无故把家里的鸡鸭打死。闹得最厉害时,竟然要与婆母离婚,某天竟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等家什全砸了,把一锅刚煮好的饭也扔进了竹林。但公公自是依赖婆母的,哪里真能离婚呢?八几年时婆母因病住院,公公还亲自为其炖猪蹄,其恩爱可见一斑。

笔者的先生所作公公素描肖像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路丁,1978年生,四川省大竹县人。四川轻化工大学工学学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管理咨询师。曾于乡镇及市直机关工作,现供职于省直某部门。代表作有诗文集《停在最美的那时》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路 丁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