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何郝炬:升钟水库
升钟水库
何郝炬
1972年,邓小平复出后,看到四川农业上不去,于1975年调擅长农业的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来川任省委第一书记。新书记上任后,很吃惊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竟然没有大型水库。这与李井泉有关,李井泉的指导思想是省钱,采用提水灌溉就可以了,不用上水库。省委第一书记便到水利部要项目,水利部答复只要四川找到合适的地方我们就批。实际上南充地委早在1973年就提出在嘉陵江支流西河中游、南部县升水镇碑垭庙修建升钟水库。南充地委书记卫广平带着升钟水库的全套计划书到省计委汇报,我参加了汇报会。这个计划很快上报国家计委。
1976年3月12日,国家计委批准立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上马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蓄水13亿立方米。四川当时一年的水利建设投资最多不过七千万,只能建中、小型项目(蓄水量一千万至一亿立方米是中型项目,一百万至一千万立方米是小一型项目,一百万立方米以下为小二型项目)。
1976年4月,南充组成升钟水利工程指挥部开始做准备。水库淹没区涉及南充、绵阳两个地区,卫广平到省计委汇报,要求将剑阁、盐亭的两个淹没区划归南充地委管辖,以便于协调移民、受益问题。1977年12月8日正式动工。
升钟水库是川北地区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南充地委和省水利局负责工程建设,南充地委副书记李世德任指挥长,省水利局副局长燕征为副指挥长,长驻工地。省水利局工程处参加施工,一开工就上了南充、蓬安、西充、阆中等地两万多民工,但一年多时间进展缓慢。1978年夏天,燕征向省委第一书记汇报项目进展,书记叫我列席(我于1977年底任省革委副主任,分管常务工作)。
燕征很激动:“国家计委同期批准两个水库,一个是升钟,另一个是陕西石头河水库。陕西是省长挂帅,比我们顺利多了。”
书记问:“那你说怎么办?”
燕征立刻回答:“我看没有别的办法,一定要书记您亲自抓。”
会场气氛有些僵,书记没有答复。中途我上卫生间,他也跟着去卫生间,对我说:“老何,要不你来管吧,第一书记怎么可能去现场指挥?”
我说:“我是管工业的,没管过农业啊!工业已经那么多事情,哪儿有时间管这个水库哦!常务工作怎么办?”
我猜书记早就打定主意了,果然,他继续游说:“没有问题,老何,你抽点时间去指挥一下就行了,就牵头抓起来吧!”
回到会议室,书记说:“你们的意见直截了当,很好,现在成立工程领导小组,我看还是请郝炬同志抓这个项目。”
至此,升钟水库升级为省管项目,成立了四川省升钟水库工程领导小组,我任组长,成员有省革委副主任李林枝、省委农办主任卫广平、省计委副主任李吉泰、省建委副主任杨乐斋、水利局局长苗逢澍。11月,又成立了现场指挥部,开始每月跑一次工地,单程三百八十公里的土路,要走上一天。第一次去现场,小组成员均到场,主要处理一件事:抓质量。我们先看了大坝工地,选址很好,沟很深,淹没区少,但施工现场狭窄陡峭,密密麻麻挤满了民工,没有机械设备,材料全靠人力车从坡下往上两万人上上下下,现场混乱,既危险,效率又低。我对水利局工程处的同志说这样不行,这样,我批钱,你们买点挖掘机、翻斗车、风钻,这个工程公司因此打下了机械化设备的基础。我发挥长期主管建筑业的优势,关键工程采取包给专业公司的办法,不再上民工。送水隧道包给铁二局,大坝基础先让省建工局机械化施工公司施工,这样工地基本顺了。后来中央二机部二十四、二十七公司,冶金工业部第五冶金建设机械化公司,省交通厅公路二处等大型施工公司相继进场,工程建设逐渐从人海战术转变为机械化施工,大大提高效率。对此,南充的同志当时不太同意,主张继续用“大办”“大跃进”的办法,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平调农村劳动力基本不花钱,后来农村改革后,这个办法就不灵了。
中间有个小插曲,1979年夏,省委担心如果不能尽快完成西河截流,汛期来临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当时工地有三百多辆工程车,仍然不够用。省委向中央发了绝密电报,希望中央支持,姚依林副总理批示同意。省委将电报转给水利局,水利局派供应处曹元前去北京。曹元在国家计委拿到批示后,到国家物资总局要车。我们想要十辆二十五吨货车,总局只想给两吨半或三吨半的货车,曹元据理力争,总局说他们没权批。曹元退而求其次,说要十辆十吨货车,物资总局说这也得总理批才行。曹元打电话向局长汇报,局长说我们不能任性,只能尽量办。最后物资总局批了十辆捷克斯柯达七吨半卡车,从北京发了一趟专列到成都站。这总算解决了问题。
1980年全国经济形势不好,四川原有两亿多投资,其中水利约九千万,占比最大。国家要求各省压缩投资总额,具体项目由地方自行确定。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占全省GDP的百分之三十,农业部门要求终止升钟水库项目——花钱多且不知何时见效,全省水利项目很多,都需要钱,一个升钟水库的钱可以用在好几个项目上。这个提议得到主管农业的四川省委书记王黎之的赞同。
1981年,何郝炬(左二)考察升钟水库
我当时负责全省投资总计划,掌握项目的“生杀大权”。这时必须平衡各方矛盾。我主张铁二局负责的伏虎送水隧道(长一千多米,施工难度较大)、渠系配套工程停工,坚决保大坝工程。我对水电厅建议,大坝修一半不具备蓄水功能,洪水一来就全毁了。大坝一毁,整个工程前功尽弃。讨论的结果,最后同意我的方案,两千万元全力保大坝,保证项目“形散神不散”,只要大坝建成,水库迟早能建成。南充地委对此很有意见,我说全省这么多地方需要钱,没法只顾你一家。事实证明,这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之前陕西石头河水库比升钟水库建设速度快,但因同样原因,经历了停工复工,20世纪90年代初才建成。
1983年,水库大坝基本完工,大坝高七十九米,底宽五百二十八点一五米,坝顶宽九米八,坝顶长四百二十米,为省钱采用黏土心墙石渣坝结构。1984年7月,水库枢纽工程竣工蓄水。1986年,完成隧道建设,接着完成支干渠。水库库容十三亿四千万立方米,水域面积八万四千亩(其中耕地不到三万亩),最深一百七十多米。工程费少效宏,性价比较高。我1985年离开省政府之前,提出由财政每年拿一个亿,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建几个重点工程,主要有升钟水库、锦城艺术宫、四川省体育馆、四川省肿瘤医院。规定升钟水库每年从中安排两千五百万。省里专门为升钟水库到北京找总理支持,总理也很赞成,要求国家计委每年安排三千万资金维持。四川后来接任的同志在升钟水库一事上非常积极,工程就这样延续下来。1998年底,一期配套工程全面竣工,实现控灌面积139万亩。从开工算起,整整20年,总投资10亿以上。水库以灌溉发电为主,解决西充、南充、阆中、南部等丘陵干旱区县农业灌溉。现在水库水质良好,是全国有名的钓鱼基地。
升钟湖(升钟水库)今貌(余中华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省贫困县西充受益最大,县委书记曾在省党代会上发言:“成都街上只要闻到臭味,肯定遇到西充人,我们西充人一年到头只有红苕吃,没法不放屁。”升钟水库解决了西充千百年来旱区之痛。而南部县占用土地最多,受益最少。水库建成后,南部县用受益县的水费,补贴水库移民。
大坝建成后,我填词一首:
临江仙·升钟水库
(1985年6月)
千载西河初睡醒,碑垭忽架飞虹。拦腰截断锁蛟龙。绿波吹细雨,轻艇荡微风。
敢藉蟠龙争伏虎,几经酷暑严冬。长渠千里起升钟。凤鸣通在望,夭矫破长空。①
①碑垭:碑垭庙,水库大坝所在地;蟠龙:南部县境内水电站;伏虎:伏虎山,干渠隧道所在地;凤鸣:凤鸣山,干渠隧道所在地。
1991年3月,水库枢纽工程竣工验收,副省长张中伟邀请我参加竣工仪式,我谢绝了。这是我参与的最后一项大型工程。
1994年路过水库,最后一次游泳横渡水库。那一年,我72岁。
(本文原载何郝炬著《行者春秋》,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 年3 月第1 版第310—314 页)
《行者春秋》 何郝炬著 2022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何郝炬 1922年生于四川成都。1937年末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夏县中心县委青委书记,中共曲翼绛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巡视团团员,冀鲁边区三地委组织部部长、二地委书记兼二军分区政委,渤海区二地委副书记兼二军分区副政委,山东支前委员会民站部副部长,渤海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民运部副部长,豫皖苏后勤(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第二野战军后勤运输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城市工作科科长,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航运局局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重庆分局局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国家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局长、党委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基本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建工部副部长,四川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六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1月20日,何郝炬同志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100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郝炬(1922.5—2023.1),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主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负责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