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追忆何老‖黄友良

作者:黄友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09 14:56:56 浏览次数: 【字体:

追忆何老

黄友良

1985年秋,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志编委)在温江召开第二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我当时刚刚调到省志编委,被安排到会议秘书组参加会务工作。会议闭幕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何老。

这次会议是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盛会。此时省志编委组建不久,全省地方志工作处于动员初创阶段,全省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正在组建中,此次到会的有全省所有市(地、州)及所属200多个县(市、区)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近百个省直部门、中央及部队驻川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有近500人,温江地委招待所的大礼堂坐得满满的。何老是第一届省志编委主任,当时刚卸任副省长职务,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新的分管副省长还没有接任编委会职务,所以他在会议闭幕那天下午到会并讲了话。他的讲话稿是我根据录音整理的。

20世纪80年代初,省志编委初建,面临的最紧迫难题是没有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何老为最终解决这两个大问题起了关键作用。

当时“文革”结束不久,一批被裁撤后恢复的政府机构没有办公地址,省政府决定在永兴巷新建一座现代化办公楼。省志编委当时临时租住在实业街省委招待所内,办公条件很差,会议室都隔出一半做职工宿舍,每年的工作经费一大半都付了租金。何老主持永兴巷办公楼分配方案时,特别指示要把省志编委列入计划,并在使用面积上做了最优安排。最终省志编委在新建的永兴巷大楼占用了一层楼,一举改善了办公条件,在当时省直部门里是非常罕见的优越条件。

省志编委职工住房问题更是一波三折的大难题,何老为此两次想办法、出主意,最终妥善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省地方志编委会机构新建,职工皆是从各地新调入,住房没有老本可吃,一大半住在招待所内。何老当时担任常务副省长,分管计委和财政等部门,非常关心省志编委职工住房问题,多次给编委会主要领导打招呼,尽快提出建设方案,解决好职工住房,让大家安心工作。省志编委第一次职工宿舍基建方案在何老关心下顺利立项。此后由于建房地块选择一直没有落实,最后交给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建。根据统建条件约定,管理局要占用1/3面积。80年代末省志编委太升南路宿舍楼竣工时,新进职工约有一半没有住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四川省志》部分分卷完成编纂,即将送审。省委决定委托已离职休养的何老主持《四川省志》终审工作。我曾随《四川省志》总编秦宜雅到何老办公室汇报审核委员会人选组成事宜,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何老。我记得何老当时推荐了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熟悉地情的老同志进入审核委员会,如马识途(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张文澄(曾任重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萧菊人(曾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彭雨(曾任《四川日报》总编)等。由于何老的威望和推荐,《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有了一个非常“豪华”的班子,在此期四川省同类机构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此后,因工作关系,我常有与何老见面的机会。记得是90年代后期的一次审稿会期间,编委会主要领导与何老谈起职工住房困难,年年报计划,均无法立项。何老马上给我们出主意,让我们去找省计委的老主任、他的老部下张戟,说现在的省计委主任是张戟的秘书,他出面打个招呼能解决问题。主要领导很高兴,马上带上我去拜访张戟。张戟听说是何老嘱咐的事,满口答应帮忙,亲自出面找到省计委主任。省计委主任见到老主任出马,不敢怠慢,答应将省志编委职工宿舍预算计划列入省基建计划。此事遂顺利立项,最终以购买商品房模式彻底解决了全部职工的住房需求。

何老自出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主任,始终亲自负责《四川省志》稿的终审工作。90年代初期,我开始兼任《四川省志》总编室行政工作,《四川省志》报送何老终审的稿件,由我直接送到何老处,亲眼见证了何老独特的审稿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四川省志》稿的终审工作程序,初期是何老召集全体会议,集体讨论。后来发现审核委员会成员难以集中到齐,重新调整了审稿程序。事关全局、分量很重的分志稿,召集全体成员集中开会审核;一般志稿则分别送各有关成员审核,审核完成后,通知总编室派人取回审核意见,审核人一般不会直接与编辑人员见面。固定的审稿成员是何老和省志编委会副主任岳忠,第一轮新编《四川省志》全部62卷、数千万字的志稿,逐字逐句读完的只有他们两人。

2000年11月16日,何郝炬(前排右)参观四川省地方志成果展

何老有他自己独特的审稿程序。凡送到他手里的稿件,概不假秘书之手,必亲笔手写审稿意见,一丝不苟,极为严谨。他的审稿意见是以条签方式,写在大小不等的宣纸条上,大的有一张A4纸大,小的仅一二指宽。何老喜好书法,他谈审稿意见,多数时候是在他的书桌旁,案头堆满了宣纸,那些纸条都是他平时写字裁下的边角余料,被他充分利用,来写下审稿意见。一部二三十万字的志稿,常常会在书稿间夹上数十张条签。看完一部志稿,他必定将编辑人员找来,按他留下的条签,逐条详细讲解。何老经历丰富,见多识广,长期分管经济工作,他的审稿意见极为详细,涉及到正误、补充、修改建议等多方面内容,有的意见极具前瞻性、预见性,对后期编辑修改有极好的作用。《四川省志·国防工业志》送审前由省国防科工委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审查,认为已达到送审条件。何老看完后认为,从志稿每个局部看都符合国家保密规定,但志稿提供了国家在四川布局的国防工业整体面貌,如果公开,会影响国家安全,建议不要公开出版。当时有的编辑人员还认为何老的判断过于严重。从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美关系看,何老有十分超前的预见性和准确的判断力。

何老长期在四川省担任领导职务,经验丰富,办法多,熟悉经济政策和全省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在地方重大事项、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认知,这些经历被他充分运用到省志的审稿工作中。何老特别重视《四川省志》中《大事记》《人物志》的编纂和审稿,这两部志稿都曾多次召集审核委员会全体会议,每次历时数天,逐字逐句,仔细讨论。《大事记》的编纂工作曾因组织方法不当,稿件质量不高,长期不能定稿。何老在省政府工作时负责组织《当代中国·四川卷》编纂工作,调集省直部门的精干力量,在省社科院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编纂班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先期完成出版了《当代四川大事记》《当代中国四川卷》。何老建议我们联系他们,最终邀请他们参加《大事记》编纂工作,在短期内高质量完成了编纂工作。《大事记》出版后,社会反映很好。

2001年5月,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贺何郝炬先生80寿辰(右起:秦安禄、何郝炬、汪毅、岳忠、马国栋)

何老是四川省声名显赫的老领导,气质儒雅,待人和蔼可亲,诙谐健谈,常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刻与我们聊天,天南海北,名人轶事,话题广泛,引人入胜。很多生动的细节,我以前从未听说过,感觉很新鲜,觉得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我建议何老口述他的一些经历,我负责整理文稿,何老欣然允诺。我分多次采访和录音,整理成文稿,有《我与卢作孚先生》《我所知道的四川调粮》《三化工程》《升钟水库建设》《我与泸州长江大桥》等,大多集中刊登在《当代四川要事实录》(第一卷)。《我所知道的四川调粮》首次有地方高级干部以实录形式,提供了不见于史的四川省“大跃进”时期的珍贵史料,首发于《当代史资料》,随后被《炎黄春秋》全文转载。

2006年,何老邀请我和省社科院的黄一龙老师参加他亲笔撰写的自传体小说《霜天晓月》的后期编辑工作。这部小说构思于战争年代,何老在“文革”前利用业余时间陆续写了几十万字的手稿,“文革”中全部散失。1994年何老离休后再次开始写作,2006年完成全部书稿。这部书稿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何老人生中的多个不同侧面,200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何老青年时期就热爱文学,喜欢写作,曾与田家英(原名曾正昌)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成都县中的同学一起创办过文学刊物《激光》。参加革命后,戎马倥偬间,仍写作不辍,其间的若干诗作曾结集出版过手迹版。古语云:文史不分家。何老对地方史志工作的热爱关心和鼎力支持,由来有因,渊远流长。

追忆何老,往事历历在目,犹如昨日重现。三代修志人不懈接力,完成新编《四川省志》编纂,煌煌巨册,铸成文化丰碑。在这座丰碑上,镌刻着何老和我的同仁们的荣光!

谨以此文致敬何老!

2023年1月30日初稿

2023年2月6日改定

注:

①何郝炬(1922.5—2023.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四川省党的杰出领导干部,中共十三大代表,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原书记。

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至1949年5月,在西北青训班、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主动要求去敌后开展工作,先后任山西夏县、翼城中心县委青委书记、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北局冀鲁边巡视团巡视员,冀鲁边(渤海)三地委组织部长,二地委书记、副书记,山东支前委副部长,渤海支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豫皖苏边区党委民运部副部长,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1949年5月至1958年5月,先后任南京市委城市工作科科长,二野后勤运输部长,重庆军管会航运部长,长江航运局副局长兼重庆分局局长,建工部西南建工局局长;1958年5月至1977年11月,先后任四川省建委副主任、主任,省计委副主任,建设厅厅长,建工部西南建管局党委书记,西南指挥部指挥长,建工部副部长,省计委副主任、主任;1977年11月至1985年4月,先后任省革委副主任,省委常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书记、副书记、常委)、副省长;1985年5月至1993年2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4年12月离职休养。

2023年1月20日,何郝炬在成都逝世,享年100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友良(编审,原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主任,《四川省志》副总编;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编审处处长,《成都市志》副总编)

供图:汪 毅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