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何郝炬:失去母亲
失去母亲
何郝炬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主任何郝炬先生(汪毅 供图)
刚从重要会议归来,接着进入连续的重大工程竣工的庆祝活动,一度沉寂的施工现场活跃起来。就在这短促的时间里,在我32年的人生中,亲情失却的剧烈悲楚,落到我的头上,母亲走了!
天大的意外,使人一时茫然,思想上无从接受。从孩提之时始,凝聚在我心目中的亲情之结,一个衰老的家的形象,恍然完全消失了。
在长远的记忆中,家永远是艰难困苦而又亲情似水的。我走上革命征途,忍痛割舍了家,却又时刻惦记着家。多年以后回到故家倍感亲切,犹如当初并不感到它衰老,因为我还能见到年迈的外祖父和母亲,母亲的存在使家的形象完美,母亲正是这完美形象的化身!
我的故家,是两家凑合、生活清苦的家。由外祖父、外祖母、母亲和我,还有两位姨妈组成。我离家前不久,最关心我的外祖母溘然长逝,两位姨妈或他迁或病故。我的父亲长期旅居省外,不问家事,与我素少接触,他在解放前不久始病归逝于母处。这个家一直靠母亲当中小学教师的微薄薪资,供养老人与我及幼弟,生活倍感贫苦。母亲在外县教书,除“六腊”①外,很少回家。我一直在外祖父、外祖母照料下生活,而母亲总是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开导我,教我学习,教我勤奋努力,不因家庭困难不能就读小学而耽误自己。当我执意抛弃已读两年的初中学业,重读名校初中时,她本不同意,但终因理解我的初衷转而支持我。我离家远行,事前未告家人,她和外祖父一样焦灼万分,但逐渐从理解变为同情、支持。她在信中说:“蜀中多昏暗,汝行理应当,勉禾多自爱,起居自主张。”我阅后捧书欲泣,深为有这样崇高思想的母亲而欣幸。12年后我远游归来,全家无比高兴,母亲了解儿的革命生涯后,明确表示,仍一如既往,教书自给,奉养老人,抚育幼子,不以家事为儿累,让我倍受感动。两年前,祖父以81岁高龄病逝于母处,两代人悲痛难已。其后小弟中职未毕业即被留校做青年团工作,母殊感不怿。她说我一个儿子交给了革命,小的现在步其后尘失去上进的机会,天公何以如此对我?但经我们说明道理,便一笑作罢,只身留复旦中学任教数年,仅在节假日来儿处看望,平生无他好,杯酒以自解。我的故家,至此已分拆数处,但在心中,家依然存在,因为有一位崇高的母亲,母亲是家的化身。
我从未想到,有着崇高思想境界、精力充沛的老人会突然倒下!6月8日,母亲从化龙桥进城,晚间,在培生舅爷家与五外婆小酌,突感胃痛,当时说是心口痛。她说曾数次发生类似情况,这次痛感剧烈。我将母亲送至医院,病状稍有减轻,留院继续治疗,查清病情。母嘱我晚上回家,次日前往,胃痛已止,需继续治疗后再出院。我陪她摆谈稍久,她即促我早回,不要影响工作,她自认没什么事,一两天即可出院。谁料6月10日晨,医院通知去院,告知夜来胃痛又发甚剧,值班医生注射盐针,疑引起虚脱,抢救无效去世。
“天哪,这怎么可能?”我一下蒙了,前晚发病住院,昨天已觉正常,稍再观察即可出院,怎的一下就走了呢?一瞬间似乎天塌了,我的家还在吗?失去了母亲这个顶梁柱,这个家已经毁了!
重庆的亲友很少,只有祖父的二弟,多年前曾与祖父和母亲同住,共度贫困,是母亲及我们兄弟敬重的尊长。他们亲临致奠,深表哀惜之情。小弟闻讯从学校赶来,一直和我一起守灵,接待前来致奠的祖父和母亲在渝的熟人朋友及我的同事。难以想象,他小小年纪,突然遭到又一次严重打击,失掉了长期关照呵护他的亲人,其内心的痛苦无法形容,他茫然无措地站在灵前。在这短促的时光,我一直处在哀毁悔恨、难以自拔的状态中。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离别长辈多年,老人们时刻都在挂念远出的游子,在我终于回来后,却没有拿出时间侍奉、陪伴他们。他们贫苦了多年,老病缠身仍坚持自食其力,现在想弥补也不可能了。每念及此,哀思难眠。我平素很少流泪,即使在很多困难时刻,也从不露出哀戚的面容,可这一次,却怎么也控制不了,每念起过去的点滴往事,总是潸然泪下。我知道自己的情绪已经超过了可控的、理智的范围,但却难以控制。
姚继鸣、崔子明、谭申平等平时有过从的老同志,来看望时发现我哀毁之情,深表关切和劝慰。他们说遭此巨大伤痛,悲情自属难免,也盼我节哀自重,面向未来。大道理我亦明白,但心情沉重,一时转不过来。经过几个日日夜夜,带着失去亲人的悲楚,和小弟一同送母亲灵柩葬于狮子山。归来情桓,深夜难眠,辗转反复,此恨难填,不禁腹思泉涌,次日书就《哀母》一辞,不计文字工拙,直叙往事,以表哀感之情。
哀 母
(1954年6月)
前日就医去,隔夕病渐痊。朝来忽传信,老母竟终天。送祖无多日,而今失慈颜。昨犹对儿语,今朝已无言。一棺隔尘世,咫尺再见难。滔滔长江水,难洗心上酸。
母早入女学,自幼识文史。从容任劳怨,终生无休止。卅载长岁月,守贫如一日。谁谓女逊男,重担孰与拟。
少时遵礼教,远适心自安。时乱遭兵焚②,夫走十二年。爱子返文昌,女殇动心弦③。难拭眼中泪,勉承堂上欢。幼儿与逆子④,高堂有椿萱⑤。两家诸丁口,只手独承担。叔侄尝相助,贫困苦熬煎⑥。
朝夕教学童,粉笔常相伴。回家弄柴米,灯下改书卷。辗转蜀中地,桃李满三川。敢问先生行,生平无依偏。且将子女爱,善视诸少年。
儿年渐已长,离家之远方。行前未告母,念子情快快。回首思家国,殷殷寄慈肠。蜀中多昏暗,汝行理应当⑦。勉尔多自爱,起居自主张。
子行千里外,家书情意深。戒儿勿懈怠,正义须认真。满纸爱儿意,一片忧国心。捧书喜欲泣,有母堪自矜。
自尽人子份,多年侍严尊。含恨埋夫骨⑧,携儿傍青灯。石门种蔬菜,虎岩遇故人⑨。生计益贫愁,物价日飞腾。思子心切切,守贫待时清。一朝庆解放,举家皆欢欣。
儿归母心喜,俭朴如素行。教书伴长者,为成孺子名⑩。有力当自食,公私自分明。愿将此暮年,尽力为人群。祖父年迈故,弱弟今长成。方谓得暂息,遽尔赴幽冥。
母侍父母孝,母对子女爱。正义明至理,自身置度外。阿弟未卒读,老母添愁怀。反复再思维,愉悦笑颜开。
平生无他好,杯酒自宽裁。何期致宿疾,撒手归泉台。儿今恨何及,未尽人子份。贫苦已多年,母身本多病。早劝母休憩,哪有今朝恨。公事感傍午,起居少过问。平素疏奉养,病来却无情。母常关切子,儿心少思亲。悔恨今太迟,回首泪沾襟。
长者今已往,儿辈泪不干。送母涉江水,归葬狮子山。亡祖墓旁穴,父子相依眠。寒鸦绕白杨,流水声潺潺。他日来扫墓,青草满坟前。归来情何极,招魂梦不还。深夜自徘徊,人子恨难填。
多年党教养,家国事为先。奈何心中恨,悲切痛欲穿。谨记慈母爱,弟兄齐勉旃。致力为公众,勤劳赎罪愆。
此时,我申请将自己的名字郝炬改为何郝炬,“何”为母姓。
在个人情感失控、缺乏理智的情况下,有两件相关的事,后来追思,殊有不妥之处。
母亲归葬已数日,复旦中学负责人向我提出一个要求,因母亲突然逝世,她负责的初中两班学生十分伤感,这些天来一直稳定不下来。学校专来请求我参加学校为这两班同学专开的何韵樵老师追思会并讲话,帮助稳定学生们的情绪,恢复正常的课业活动。他们说这是学生们对何老师深厚的敬爱之情,此时此刻我作为老师的家人,又是受到敬重的革命干部,我的讲话会使他们易于接受。我对此请,情不可却,遂应约前往,但我的悲伤比学生们还沉重,我的讲话实际是“哀母”一诗的“白话”,有几次都控制不住而哀泣,学生们也跟着号啕大哭,上下一片悲泣之声。学校希望以追思会引导学生转入正常稳定的生活的想法以失败告终,我深感内疚。建工局机关的同事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说:你对你母亲的悲伤,是人之常情,学校却要你去帮助他们做稳定工作,自然办不到,这不是你的错,学校这个做法违背情理。我仔细想想,学校确实不应该寄希望于我去稳定学生的情绪,可我也不应该接受这个请求去做这个不可能办好的事,但为什么自己贸然就去了呢?说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计。
1954年6月10日晨母亲去世,医院已向我说明前后经过,我并未感到需向医院追究。后来前来探望的好心同志对此提出疑问:入院时病情并不严重,何以遽尔恶化?主治医师对病人未及时关注了解,也未对夜晚值班医生交代病情,待病情严重时又未赶到现场,足见其未当回事。夜晚值班医生对发生情况处理不力,盲目注射导致因过敏病情恶化。凡此种种,均说明医院对普通病人不重视,不关注,致使小病终于不治,理应向医院质疑追究。他们批评我太过软弱,竟不发声。当时我情绪极不稳定,感到医院对普通教师的病情重视不够,以致发生事故。在同志们的提醒和催促下,我向医院正式发文,提出追究医院及经办医师的事故责任。医院对此事作了检查,承认对病人关注重视不够,并向主管部门报请对经办医务人员予以处分。20余年后,1980年,我收到当时的主治医师来信,申诉她为此受到记大过和降低技术职称的处分。20多年,待遇一直得不到提高,虽然具备高级医师的水平,并担负相应的工作,但不能给予实际的职称。在申诉中她说因每日诊治的病人很多,对病人的关注了解不够。当晚她未值班,当时条件也无法临时通知来院,等等。她说,现在医院复查当时的处分,认为应当改正,也不应影响她的职称待遇,但因处分是因我提请追究而作出的,希望我能体谅此事,答复她的请求。为此,我通过了解,证明她反映的如实,并得知本人受处分以后一直表现良好,忠于职守,是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按当时情况,不应给予严重处分,并且一拖20多年,这是我一时情绪失控、缺乏理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本文原载何郝炬著《行者春秋》,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第1版第105—110页)
《行者春秋》 何郝炬著 2022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释:
①六腊:民国时期,每年六月和腊月为教师谋职受聘的时间。
②杨森陈洪范之战。
③兄恕聪颖过人,早夭,母哭之恸,以为文昌宫中神童子。
④父不归,诸兄多杵逆,不听继母教。浪荡如洗,又归母处养活。
⑤母携儿归外祖父母家。
⑥祖父年迈无子,母奉养终生,赖祖弟相助二十年。
⑦母信谓如无汝弟牵掣,我亦愿奔赴战场也。
⑧父晚年荡游数载,病危,徒手归逝母处。
⑨母与蓉生叔祖父举家寄居石门静之孟如伯父母处。
⑩母年渐衰多病,仍教书,以所入养祖父、供幼弟读书。不以家累贻儿,不求助于公。
作者简介
何郝炬 1922年生于四川成都。1937年末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夏县中心县委青委书记,中共曲翼绛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巡视团团员,冀鲁边区三地委组织部部长、二地委书记兼二军分区政委,渤海区二地委副书记兼二军分区副政委,山东支前委员会民站部副部长,渤海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民运部副部长,豫皖苏后勤(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第二野战军后勤运输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城市工作科科长,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航运局局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重庆分局局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国家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局长、党委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基本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建工部副部长,四川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六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1月20日,何郝炬同志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100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郝炬(1922.5—2023.1),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主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负责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