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米易有个别样文物保护单位‖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15 14:24:34 浏览次数: 【字体:

米易有个别样文物保护单位

袁 征

大雪时节,我和亲朋好友驱车来到位于四川省西南角的米易县。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佚名 摄)

米易古称迷易,是攀枝花市的一个县,地处安宁河与雅砻江交汇处。这里阳光充足,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旱季雨季分明,四季不分明。河谷区全年无冬,夏季长达5个多月。

冬日米易晨曦(罗梅 摄)

来米易养老的成都人很多,他们有的在这里租房子住,有的索性买套小户型房子居住。我寻思,过些天铁路动车开到米易,这座小城会更加热闹起来。

米易美食中的野山菌土鸡汤锅、牛肉干巴、铜锅菜、爬沙虫、撒莲凉粉、山药玉米粑粑等,味道巴适得板,吃得我们一个二个笑豁了。

米易羊肉米粉(徐华 摄)

2020年9月2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公布,米易县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

据当地几位朋友介绍,米易是上古“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颛顼大帝的诞生地,境内有颛顼龙洞等多个旅游景点。

颛顼大帝雕像(罗燕芳 摄)

我们沿着214省道来到位于米易、会理、德昌3县交界的米易县湾丘彝族自治乡,参观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文物保护单位——湾丘“五七”干校旧址。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徐波 摄)

一株枝繁叶茂的黄桷树,为我们标注了此番行程的目的地。它随风轻轻摇曳,以主人的身份向我们打招呼。老朋友罗梅激动起来:“当年我妈在这里劳动锻炼过500多天,这棵大树已经有200岁高龄了!”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银乐萍 摄)

“我回想起来了,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封信!”我们一行人中最年长的徐华大姐打开记忆的阀门:“毛主席在信中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批判资产阶级。”

老朋友罗燕冰回忆,1968年5月,黑龙江省在庆安县柳河办起一所农场,组织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将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当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通讯,并在编者按中发表毛泽东最新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从此,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五七”干校。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徐华 摄)

我昔日的“红一师”同连队战友陈一农知会大伙儿,从历史脉络来看,湾丘“五七”干校旧址始建于1948年,原名“湾丘垦殖场”。建国前,这里一度是中共攀西地下党的联络点。20世纪50年代初,改为西康省公安厅劳改农场。1955年10月,西康省公安厅随西康省撤销而撤销,所属劳改单位归四川省劳改局管辖。1968年12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米易县湾丘等地的劳改农场开办“五七”干校,将省直机关干部分批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69年4月26日,省直机关第一批干部到达湾丘。后来,省里陆续把省直机关近万名干部下放到湾丘。当时,这里是全省最大的“五七”干校,最多的时候容纳过数千人。1973年12月,湾丘“五七”干校撤销,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一隅(陈一农 摄)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背靠龙肘山,面朝安宁河,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这是一个平面近似长方形的砖木结构小青瓦建筑群,采用三进四合院中轴线布局形式,由大门、主楼、厢房、粮仓、会场主席台等建筑组成。房舍使用功能划定明确,排列较为拘谨。从建筑风格看,许多房舍显露出民国晚期建筑的痕迹。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西方建筑的装饰元素。其中,主楼的装饰风格就带有公馆式建筑的特点。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一隅(罗燕冰 摄)

一位姓赵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年的湾丘“五七”干校设有办事组、政工组、后勤组和直属卫生队。省直机关86个单位的9012名干部和829名工勤人员相继下放到这里参加劳动锻炼。其中,省级、厅级干部近200人,处级干部800多人。他们中有省领导杨超、赵苍璧,著名诗人流沙河、蓝疆、杨牧、白航等。下放到这里的干部按部队建制,组合编成6个营18个连。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甘蔗,生产蔗糖,放牛养猪,烤酒种菜,打米磨面,打柴脱坯,割麦栽秧,打谷晒粮,担粪挑水,挖土固坝,挑泥筑堤,修筑桥梁等,就像一个庞大的生产队。我们仔细参观了整个院落,仿佛置身于半个世纪前那段特殊的岁月之中。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一隅(陈一农 摄)

1970年,下放到湾丘“五七”干校的机关干部们为解决安宁河两岸的交通问题,参加修建了米易县境内安宁河上第一座人行钢丝索桥,取名为湾丘“五七索桥”。此外,机关干部们还参加修建了米易县境内安宁河上第一座大桥,取名为湾丘“五七大桥”。该桥长180米,高9米,能通行载重汽车,负载量达10吨。由于五七索桥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2019年2月被封闭,禁止通行。

如果说,湾丘“五七”干校曾关闭着数千名下放对象,那么,更庞大的人群则不可避免地被其牵动。前来探视的家属子女络绎不绝,“每天都有人从四面赶来,也有人朝八方离去……”在成昆铁路未开通前,探视人员至少要花3天时间才能到达湾丘。亲人们在湾丘“五七”干校相逢和离别的心酸场景,成了下放干部及其家庭成员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一页。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一隅(罗燕芳 摄)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由劳改农场转为干部劳动锻炼场所的建筑遗存,它见证了一段特殊的沧桑岁月,是研究“文革”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2012年7月,湾丘“五七”干校旧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米易县人民政府对湾丘“五七”干校旧址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该旧址的保护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简介石碑(银乐萍 摄)

目前,在湾丘“五七”干校旧址里工作的是攀钢集团矿业公司湾丘管理处。该公司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负责对湾丘“五七”干校旧址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前段时间实施了安全隐患整治方案,对一层厢房、二层厢房墙基墙面、主楼屋面椽子和檩条以及小青瓦等,进行了修缮与更换,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一隅(罗梅 摄)

在参观过程中,我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着,感觉五味杂陈,很不轻松。我对夫人耳语,当年省直关大批干部、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等下放到湾丘“五七”干校从事繁重体力劳动,锤炼了意志,掌握了农业生产技能,了解了国情、省情、民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耽误了他们在各自最擅长的专业领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的宝贵时光。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这个地方,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一隅(徐波 摄)

我们在向湾丘“五七”干校旧址作别时,由衷希望有关部门把这个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的建筑群落保护好、宣传好,迎接更多的客人前来观光游览。

写于2022 年12 月8日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 (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