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情深意长——我与四川农村日报的情缘‖孙学元
情深意长
我与四川农村日报的情缘
孙学元
我与《四川农村日报》的感情,源远流长。
打倒“四人帮”后,根据学校老师安排,我放学后带上《四川农民》报和生产队的话筒,上山宣读粉碎“四人帮”的新闻和中央领导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新闻,附近几个生产队在坡上参加劳动的乡亲们都听得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不久的一个月夜,妈妈参加完大队的会议回家,脸上露出少有的笑容,亲亲地拉着我的小手,高兴地说:“好儿子,你在山坡上用报纸宣传上头的新闻,生产队和大队开会时都表扬你呢,称赞你是个小小宣传员。看来,我儿子将来会有出息的。”
我被调到美姑县中学教书时,就自费订了川农报。早已改革开放了,报纸的办报思想、栏目设置、编排理念、用稿风格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课余时间,我除了爱看该报“教育”专版外,还特别喜看“蒲公英”文艺副刊,并尝给她投稿。还记得,我挑灯夜战撰写的小言论稿《谈谈依法治教》《学生春游不可忽视安全》《小议厂长经理学语文》《有感于厂长经理站柜台》《推陈出新才生命力》《做德才兼备的企业家》等,针对性强,有感而发,议论风生,经编辑老师精心润笔,相继在川农报发表。我撰写的教育和写作随笔《我的“五个一工程”》等,也在川农报发表。这给了我很大鼓舞和信心,也使我认识到:只要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下功夫采写,稿件才会有个性特点,也自然会有深度,就有被发表的机会。
1997年1月,组织调我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我每天都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还挤时间重点浏览川农报等报纸,了解新闻信息,琢磨栏目设置和用稿特点,并继续为川农报等投稿。记得当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后,我忙里偷闲采访从北京归来的美姑县十五大代表、洛俄依甘乡依波沃村支部书记吉克木曲,写成新闻稿件《依波沃的明天会更美好》,被川农报发表。之后,该稿还在四川日报、四川民族经济报等报纸以不同的标题发表。一天下午,凉山州委宣传部一位领导打来电话,表扬我采写的稿件很好地宣传了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县委宣传部领导阿培拉门也在办公室表扬了我。我虽在党委宣传部工作,但不是专职新闻干事,仅属业余通讯员,我采写的稿件被川农报等省报发表,竟而受到州、县党委宣传部领导充分肯定,这对我是莫大鼓舞和鞭策。
后来,我担任理论教员。除搞好常规理论宣讲外,我还采写和撰写了大量新闻稿件和言论稿。可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采写的新闻稿件,自我感觉还很不错,确不受编辑老师亲睐,投稿后稿件泥牛入海,没有收获,这使我感到非常苦恼。这段时间,我相继收到川农报老师寄来的《农村通讯员》小杂志。新闻干事告诉我,这是他们在做通联工作,指导基层通讯员如何采写新闻稿件、拍摄新闻照片。我仔细阅读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通联作品,细心体会编辑老师的良苦用心,用心揣摩和借鉴其他通讯员采写的好新闻稿。我采写的新闻稿质量逐步有了长进,如短新闻稿《美姑建“美”居》《美姑大雪纷飞依波沃人忙》《美姑彝胞受灾,武警倾力相助》《乐约乡灾民喜住新居》《美姑街头炸洋芋》和言论稿《要鼓励这种“攀比”》《培训后备“村官”好》《讲究商品的堆放艺术》等,相继在川农报发表,上稿率也慢慢有了提高。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只埋头写一般性稿件是很不够的,还须进一步钻研新闻写作知识,并善于总结新闻采写经验。这是大时代的需要,是新闻改革的需要,更是读者的需要。那些年,结合川农报用稿特点,我根据自己学习理解、采写经验和从川农报上找来的素材,撰写的新闻写作研究和经验总结文章,比如《做一个正直的人》《建立“三个仓库”》《浅谈新闻中的“以小见大”》《人物通讯写作“四要”》《善积累,精选材,细描写——〈苦干的大旗呼啦啦〉采写体会》《怎样写好小言论》《投稿要善于趋“冷”避“热”》等稿件,相继在川农报通联刊物《通讯员园地》和川农报中缝《通讯园地》发表。有些采写研究稿件,比如,《浅谈新闻中的“以小见大”》,就是以1998年8月13日川农报发表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征文《花水湾人家》为素材,升华议论开来,简明扼要地浅谈了自己对新闻中的“以小见大”写法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稿件发表后,不仅很好地配合了川农报开展的纪念征文活动,还受到基层通讯员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春节前,省九届人大代表、美姑县依波村党支部书记吉克木曲同志因公遇害(吉克木曲同志后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春节后,美姑县委、凉山州委和四川省委先后印发关于开展向吉克木曲同志学习活动的文件。川农报编辑刘继红老师打来电话,要求我采写一篇反映吉克木曲先进事迹的稿件。我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已发表的吉克木曲和依波沃村的一系列稿件,再一次冒着风雪前往多次采访过的依波沃村开展全面、深入的采访。风雪肆虐,天寒地冻,实在冷得很,我放下手中的笔和本子,喝一口乡亲们递过来的泡水酒,站起来用力跳几下,反复地搓搓手,稍微感觉暖和点,又接着采访。晚上返回家里,我马不停蹄地梳理、分析采写和收集的材料,精挑细选,别出心裁地构思,一气呵成写成一篇约3000字的人物通讯,还配发两图。经刘继红老师精心编辑,该稿以《苦干的大旗呼啦啦》为题,在当年3月24日川农报头版头条发表,占版面约三分之二,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推动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向吉克木曲同志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更值得一提的量,后来该稿被州委宣传部和州委外宣办评为“宣传凉山好新闻一等奖”,受到表彰奖励。2017年,我公开出版的散文随笔文集,就收录了该文,并用该文做书名。第二年《苦干的大旗呼啦啦》一书,荣获四川省第十八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其他地方文献”类三等奖,受到表彰。
时光悠悠,几度风雨。我与川农报,情怀仍依旧。值此川农报创刊70周年之际,祝愿她枝更繁、叶更茂、花更艳,越办越好!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学元(四川省仁寿县人,曾先后任仁寿县北斗中学、城埝中学、中农中学和美姑县中学教师,后在美姑县委宣传部、美姑县委党校和美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2012年5月至2022年8月,任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