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追忆】沉痛悼念江泽民同志│江泽民与都江堰

作者:李 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05 12:21:20 浏览次数: 【字体:

沉痛悼念江泽民同志

江泽民与都江堰

李 崎

2022年11月30日,我们敬爱的江泽民同志因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江泽民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天府源头的老百姓,却永远忘不了他的恩情,忘不了他在都江堰的点点滴滴。

从1970年到2010年,江泽民同志曾先后四次来到都江堰市(1988年前叫灌县)。都江堰市这片美丽神奇、物产丰饶的土地,留下了江泽民同志关心水利、关心科技、关心三农、关心重建的深深足迹。

一、视察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要好好建设。”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指出,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战线的领导部门,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

1990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考虑‘八五’计划时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当时中央明确,宁肯少上一些工业和其他项目,也要把水利搞上去。特别是1990年中央领导首次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1991年,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党政领导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大兴水利。这是百年大计,一定要认真办好。”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300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1991年4月19日下午3时20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一行在省委副书记、省长张皓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吴希海及省委常委、副省长谢世杰,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徐世群等陪同下,轻车简从,前来都江堰市视察。在离堆公园伏龙观,江泽民认真听了讲解员、都江堰市文化馆刘昌荣的解说,观看了都江堰专题影片,称赞“都江堰三大工程(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了不起,不简单!”

1991年4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都江堰市视察,与小朋友热情交流

在伏龙观,听说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已由280多万亩增加到1991年的900多万亩,1993年将达到并突破1000万亩时,江泽民同志满意地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签完名、合完影后,江泽民同志对大家说:“都江堰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要好好建设。”

下午4时左右,江泽民同志登上古色古香的秦堰楼,登楼远望。在听取了都江堰市委副书记代兴泉关于将来要在上游修建紫坪铺电站并兼具成都平原的灌溉、防洪、发电等功能的情况汇报后,江泽民指示:“要以水发电,以水养水,以水兴农。”

1991年4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都江堰市视察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的。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后殿右侧有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有“玉垒仙都“之称”。

当天下午,江泽民同志走进二王庙后,赞叹道:“这里夏天肯定很凉快!”都江堰市领导孙寿权回答说:“这里年平均气温15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在二王庙,江泽民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堰功堂,欣赏了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的绘画、楹联、诗赋、碑刻,还了解了“青城四绝”的制作方法及安澜索桥(夫妻桥)的传说故事。

1991年4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都江堰市视察时为都江堰题词

二、访问农村科技示范户

“八亿农民要翻身,归根结蒂是教育。”

1991年4月19日下午,江泽民同志一行还来到都江堰市城郊幸福镇幸福村2组农民陈宗林家访问。陈宗林当时66岁,是远近有名的成都市劳模、农业科技致富能手。改革开放后,他家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农业科技走上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道路,住进了小独院,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陈宗林老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江泽民总书记会来到他家做客,还和他拉家常。江泽民同志坐在藤椅沙发上,对陈宗林说:“你这里环境不错,比我住的中南海还好,我住的房子比你宽,但没有你这么多花草。”

陈宗林向江泽民同志谈起了自己致富奔小康的情况。他说:“前几年,只种粮食,靠提高单产,没有多少收益。这几年,改为搞多种经营,既种粮食,又喂母猪、栽葡萄、种蔬菜。由于依靠科学管理,一年卖仔猪可收入1万元左右,葡萄和蔬菜可收入七八千元。”

听罢,江泽民同志连声称赞:“你这叫审时度势,不错,不错。”接着,他对在场的各级干部讲:“这户农民有文化,很好。我想来想去,八亿农民要翻身,归根结蒂是教育,一个文化,一个科技。人有了文化可以学科技,有了科技可以致富。”

下午5时许,江泽民同志在四川省省长张皓若、副省长谢世杰,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孙晓辉等陪同下,视察了位于都江堰市幸福镇莲花村境内的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不顾疲惫,下车后径直走向试验园、实验室和大田试验地,向著名小麦专家、小麦研究所所长颜济教授了解小麦育种研究历史、现状和四川小麦品种的演化进程。

1991年4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位于都江堰市幸福镇莲花村境内的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视察

当颜济教授汇报到“我们自己选育的品种繁六出来后,结束了我省长期依赖国外引进品种的历史,把意大利品种完全取代了”的时候,江泽民同志高兴地说:“好!好!”

参观实验室时,江泽民同志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要虚心向老一辈科家学习,好好干。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政策很重要!”

1991年4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位于都江堰市幸福镇莲花村境内的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视察

下午5时40分左右,江泽民同志结束了考察,挥动双手向大家亲切致意。随行的还有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和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等领导同志。

三、题词什邡李冰陵

“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

都江堰,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以尊重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得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华阳国志》载,李冰“导洛通山”,这里的“山”就是指章山,而“洛”就是洛水。在建完都江堰后,李冰晚年来到什邡,“导洛通山”,开凿高景关,修建朱、李、火三堰,造福于什邡,然而李冰却累死在什邡洛水的治水工地上,这也成为了李冰的最后之作。千百年来,四川得益于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和朱李火堰,因而成为让世人羡慕的“天府之国”。

蜀人崇奉李冰,尊为川主,什邡城乡建川主庙达10余处。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以此纪念李冰父子。

为纪念这位造福后人的治水者,1990年,四川省水电厅、德阳市和什邡三方在李冰病逝的地方——洛水章山开始修建李冰陵园,供后人瞻仰和凭吊。建成后的李冰陵是一处古朴凝重、富含秦汉风格的建筑群。1993年,李冰陵建成对外开放,吸引了来自成都、绵阳等周边城市的游客来此处瞻仰。

1994年,江泽民同志为重建李冰陵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随后,什邡市人民政府、德阳市水电局为李冰陵立碑纪念,建成川西北又一处水利历史文化景点。应什邡市人民政府邀请,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曾两次组团参加在什邡市李冰陵举行的李冰祭祀及水利文化交流活动。

1999年,都江堰市申报“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时,在彩虹大道与成灌高速互通立交处修建都江堰大型浮雕广场。为展现都江堰的城市形象,浮雕上方正中安装了飞马铜像(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浮雕左上方雕刻了江泽民同志为李冰陵的亲笔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

四、关心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西部地区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巨大成绩,但西部与东部差距出现扩大趋势。1995年9月,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1996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水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支持水利建设,为水利事业做出贡献。”1997年,国务院印发《水利产业政策》,再次确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世纪之交,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支援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西部大开发起步,规划了十大工程。2001年3月29日,在距成都用电负荷中心60公里外,十大工程之一——四川当年的“一号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

紫坪铺水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被列入四川省水库“一号工程”。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筹备建设紫坪铺水库工程,因其坝基地址选在紫坪铺镇(前称白沙)紫坪村而得名,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被广泛传播为大众熟知。

2002年5月18日至21日,江泽民同志先后在成都市、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考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水利工程、文化设施、高新技术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其间,他重点考察了四川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情况。5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等陪同下,来到都江堰市视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亲切看望工程建设者。他说,西部地区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保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当天,省长张中伟,都江堰市委书记张宁生等陪同视察。

2002年5月20日,江泽民同志视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五、视察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

对农村灾后重建和农民“三新”生活感到满意。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三年,2010年11月29日下午16时6分,85岁高龄的江泽民同志在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陪同下,来到天府源头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花园,视察灾后重建,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当天,陪同视察的还有时任省长蒋巨峰,成都军区及成都市、都江堰市的负责同志。

金陵花园位于都江堰市天马镇沙西线与彭青线交汇处。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金陵村的农民房屋全部毁坏。灾后重建中,随着彭(州)青(青城山)线和沙西线的开通,处于两线交汇处的金陵村区位优势顿时凸显,城里涌动的资本顺着贯通的两条道路“流淌”过来。金陵村在汶川特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进行了以农民为主体自主整理集体用地,跨县出让用地指标,直接拍卖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措施。

刘奇葆等省、市领导陪同江泽民同志乘坐电瓶观光车视察了金陵花园农民集中居住区,并来到农户兰兵家中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在场的基层干部群众对江泽民同志讲,灾后重建中,当地确立了“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节约耕地谋发展”的重建思路,广大受灾群众不仅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还开展了“三新”(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

当天,江泽民同志对“建好田园新村 共促城乡发展”“提高文明素养 争做新型农民”的成效感到满意。

据知情者说,在都江堰期间,参加接待的地方干部与江泽民同志有过以下对话:

地方的同志问:“主席是第三次到都江堰吧?”

江泽民同志答:“是第四次啦。”

地方的同志又问:“我们只知道1991年和2002年这两次。”

江泽民同志说:“第一次来灌县是1970年,我在成都出差到总参某所看绵恒。我是从茶店子坐公共汽车到灌县,又从灌县坐班车到中兴公社,再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部队的。

地方的同志惊讶地说:“主席好记性,50多年前的事还记得这么清楚。”

江泽民同志慈祥地笑了……

关于江泽民同志生前第一次到都江堰(原灌县)的事,笔者依据现有文献史料进行了考证。

江泽民同志1970年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1年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派驻罗马尼亚专家组总组长,1973年回国先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他的长子江绵恒1951年出生,当时已19岁。那时,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7研究所(灌县人称呼770部队)正是在青城山脚下的中兴公社上元大队。

“备战备荒”的那个年代,中兴公社上元大队及其邻近的农民群众,不花钱就可以在770部队看到总政文工团、战旗文工团的演出。

江绵恒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现任上海科技大学校长。他197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82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9月赴美留学,从事高温超导材料和半导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美国费城DREXEL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博士学位。

“文革”期间,年仅14岁的江绵恒刚初中毕业就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他曾在粮库工作,成天背大袋面粉。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有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江绵恒很可能在770当了一段时间兵后,才回到上海继续读书,直至进复旦大学上学。

当年,灌县城通往青城山、石羊场方向的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少,有时1个小时见不到1辆汽车。那时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除鸡公车、牛拉的架架车外,主要有解放牌、东风牌载货汽车和东方红-50、丰收-27拖拉机。客车就更少了,每天只有一趟从灌县往返崇庆县(今崇州市)的一班车,路上往来行走的都是太平、石羊、中兴一带赶灌县的城乡群众。

据此判断,江泽民同志说自己第一次来灌县是1970年在成都出差到总参某所看绵恒,而且从中兴到770徒步去的,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22年12月4日修改于长征书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崎(笔名南光、智焰、路崎,四川长征文化论坛发起者,中国(成都)首届青年“红书会”倡议发起者,全国红军长征专题藏书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商报》记者,《中华儿女》杂志社特约记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