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在华西坝与先贤对话‖王永刚

作者:王永刚 来源:永远的华西(“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发布时间:2022-11-24 11:44:05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华西坝与先贤对话

王永刚

连续几天的暖阳,捂热了被寒冬禁锢的大地,恍若春天的景象来到了,微风吹拂,心中竟有几分醉意。此时,漫步在华西校园的小道上,有一种微妙的感觉,这可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校园,在这些小道上,不知印有多少前辈先贤的足迹!下午时光,宁静的校园里,似乎有微微的琴声传来,那是管风琴的声音,从校园深处飘出,带着飘逸,带着空灵,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了。

我相信这是华西坝百年以前的平常景象。当年的华西坝,来了一群外国人,他们既是传教士,又是医学博士。他们带着虔诚的信念,不辞艰辛来到尚处于偏僻闭塞的中国西部,在这块被称为“华西坝”的地方,建教堂、建学校、建医院。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座“医学城堡”开始出现。于是,这群外国人就在这块土地上开始行医、教学,同时,也结婚、生子,享受宁静的、中国西部的田园生活。

而记载他们这些活动的,是在华西医院门诊部外的广场上展出的“世纪华西光影故事”图片展,这些记载华西百年历史的珍贵图片,让我们看到了1949年以前的华西真貌。

我是在下午晚些时候走到华西医院门诊广场的。开始不经意,以为是医院的宣传橱窗,及至走近一看,立即就被这些历史图片吸引住了。在这里,我看到了华西医院创始人——加拿大人启尔德的照片,看到了启尔德一家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子女不同时期的照片。据文字介绍,这些照片均来自于启尔德的家庭相册。有他们一家在草坪上的合影,有孩子们围着大熊猫嬉戏的情景,有他们在校园外田坎边上的留影……那是多么闲适恬静的生活景象啊!在成人的脸上,是圣洁坦荡;在孩子的脸上,是天真烂漫。每一幅照片都记录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生活,每一幅照片背后肯定都有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启尔德夫妇与他们的孩子在成都的合影

同时展出的,还有当年华西医院的教学、科研、医疗、设备、建筑等方面的图片。

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一幅仁济护士专科学校毕业生的毕业合影。

这是一幅毕业护士在教堂里的合影。护士们手捧点燃的蜡烛,面对着前方。照片上护士们的脸上是一脸虔诚。我可以想象,在这个场合,她们的内心一定很纯净。因为这是她们已经取得护理资格,即将走上护理岗位的最后一次岗前培训,组织者是要让他们牢记职责:一定要以救死扶伤的信念去拯救病人,要为病人带去恢复健康的福音。

回观医学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医学总是与宗教相伴而行。在中国,是医易同道,古代的医家大多同时又是精通儒、释、道学问的大家;国外医者则多有宗教信仰,从每一位医学生都需要宣誓的希波格拉底誓言可见一斑。”医乃仁术”。有了宗教的信念,行医者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还会给予病人人文关怀,以慈悲善良之心去温暖病人的心灵,帮助病人从肉体到心灵早日恢复健康。

透过橱窗,我与百年前的先贤对话。我看到的是他们虔诚的信念、无我的追求和执着的精神。

据介绍,从1882年加拿大人启尔德博士在成都四圣祠开办一个人的诊所,到2012年医院发展到占地1173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华西医院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院。我想,华西医院的开创者如果有知,也会感到高兴。

笔者后记:此文写于2013年2月,此次发布时略有改动。感谢向素珍老师提供图片!

来源:永远的华西(“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作者:王永刚(原四川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现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来源: 永远的华西(“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