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旧时成都的劝农大会‖王安民
旧时成都的劝农大会
王安民
清朝末期,四川劝业道周善培推行新政,承袭成都清明会的日期和组织形式,创立“劝业会”后又冠以“劝农”之名,举办物资交易活动。大会组织工作,由民间推选出来的会首负责。会场设有临时的神棚(城隍行宫)、戏台、茶园、地台(女看戏台)等。届时,四方商旅云集,各种物资堆放在现场,人们在这里进行着生活、生产方面的物资贸易,为活跃气氛,也演戏娱神,会期还安排有:城隍出驾、放五猖、城隍赏孤、城隍回殿等活动,贯穿大会的主要角色是城隍。
劝农大会前,先在城外空旷的地方,塔起城隍行宫,远看脊翘角檐,装饰得像神阁,里面设有神帐、香炉、铜盘等,还设签筒供善男信女求神问卜,并安排一人坐在阁内的案旁发签票,收捐款。两侧坐有居士婆婆,颈挂念珠,口里喃喃地在念经。
劝农大会开幕那天清晨,举行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活动,先在城隍庙前燃放万头长鞭炮,然后由八人将城隍及二位娘娘的木雕坐像从庙中抬出,穿街过巷。
城隍轿前有“肃静”“回避”等兵仗和牌面,若干“善男信女”手把轿杆护驾而行。轿夫一律穿兜裆彩裤,白色短衣,腰扎色带。神像后面跟着舞龙灯和耍狮子的队伍。人扮成的鸡脚神、吴二爷及小鬼随驾而行。鸡脚神走路像鸡一样,口里吐着长舌头,手拖铁链;吴二爷扛着大伞,头戴着写有“无常”二字又尖又高的帽子;判官手中高扬一本“生死簿”;小鬼则将“追魂牌”横别在腰间,还有一个用刀叉押着的半身裸露的“凶犯”,钢刀已穿过肚腰,直出背后肚肠拖出,却口衔甘蔗,边走边嚼。紧接在后面的是载歌载舞的戏曲演员,手捧香盒的男女居士,身披袈裟的僧人及其他善男信女。街道两旁的人家,都在门前陈设香案,迎接神灵。
20世纪30年代成都市内人扮城隍神出巡
一路上人山人海,爬城观看。城隍出巡的队伍,来到城外的“城隍行宫”前下轿,城隍和二位娘娘在行宫内的南面坐定,接受各界人士和平民百姓轮番叩拜。礼毕后,还要送上香钱若干,孝敬城隍。城隍行宫外,则百戏杂陈,热闹非凡,大戏一直要唱到劝农大会结束。
“五猖”,相传为五通神,他们一胎五弟兄,受城隍派遣,专门从事捉拿凶神恶鬼。在劝农大会中,由人来扮演五猖弟兄和凶神恶鬼。五猖弟兄手拿钢刀、铁连,沿街追捕穿着红衣的“凶神恶鬼”,过街穿巷,惊动游人,围着的人也跟着五猖弟兄一齐追。“凶神恶鬼”到处乱逃乱窜,撞翻街市上的货摊,碰倒街上的行人,最后窜到戏台上,终于被五猖擒获,拴在戏台的柱子上,以示缉凶、惩恶、捉鬼撵邪,民间谓能保一方吉利平安。
城隍回殿
城隍赏孤,即是城隍在出巡时“现场办公”,专查屈死的鬼魂,当面进行受理申诉,平反冤假错案,使屈死鬼早入“轮回”。再就是给到处游荡的孤魂野鬼烧纸作祭,赏赐纸钱,超渡他们有一个归宿之处。
城隍回殿,劝农大会的结束仪式,将城隍及二位娘娘迎出城隍行宫,上彩轿回城里的城隍庙,仍是出巡时的那一套原班人马,接原次序回城。这时因各种娱乐活动已结束,做交易和买卖的商人也很少,观众比起出巡时要少得多,一年一度的劝农大会就此结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安民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