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7-23 16:54:04

【散文】风雨兼程七十年 携手共筑教育梦
——回顾屏山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冉广梅 来源:四川省屏山县和平街小学校 发布时间:2019-10-10 11:40:21 浏览次数:787 【字体:

82a1da521f7349a8b9d1d912157c816a.jpg

风雨兼程七十年 携手共筑教育梦

 ——回顾屏山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冉广梅

1949—2019,70年的光阴,在华夏五千年滚滚历史长河中,或许它只是一朵不起眼的小小浪花。但正是这朵小小的浪花,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水滴石穿的韧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经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焕然一新,曾经以落后贫困而位居国贫县之列的屏山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屏山人,我为家乡如今的发展和成就感到无比骄傲,但作为一名新一代的屏山教育人,我更想为过去70年在屏山这块美丽而贫瘠的土地上奋斗了终生的老一辈教育人们,唱上一支无言的赞歌……

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同时要“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1950年,全国上下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开展机关干部业余学习和职工、农民业余教育。屏山县各单位、村组也积极开设识字班,那时的老师从严格意义上讲或许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但正是这些平凡而普通的先行者们倾尽毕生所学,让很多在旧社会从未上过学的普通百姓第一次推开了知识的大门,从目不识丁到识字学文、了解时事政治,是他们让知识的种子开始在每个人心中萌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扫除文盲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想必当时的每一个屏山教育工作者对这段历史应该都还历历在目。那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成为人们眼中的“臭老九”,太多的教育人在这期间,稍有不慎即会遭遇“斗争”,学校上课只能以“语录”为准,学生可以不上课“闹革命”,可以“炮轰老师”。面对学生们一次次停课闹革命,隔三差五就是形形色色的批斗游行,身边的亲人也要忙着与自己划清界限,可他们却从未把派系斗争施加给学生,而是尽心尽职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没有教材,学生停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停滞不前,教学质量普遍下降,老师们欲教不能、欲罢不忍,便尽力利用一切机会坚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没有教材便自编习题集,不能上课便带领学生参加集体劳动……,老师们就这样在逆境中坚持工作和教学,默默奋斗着,十年坚守,只为守住自己的一颗教育初心。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无疑是针强心剂,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按理说教育工作形势应该一片大好。但是当时分配至屏山县学校工作的年轻老师们,应该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学校除了校舍破旧外,人们从心里根本没有走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阴影,“文化大革命”十年让农村产生了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可想而知那时的教育工作多么艰难,家长的不重视、孩子的无知,无疑都在这群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心头泼下了一盆又一盆冷水。于是有些人选择深造,继而离开。但所幸总有那么一群无名而伟大的教育人就像那最不起眼的春草,无声无息,扎根在这片土地,遍布每个山头谷底,点亮了整个春天,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1988年,国家包分配的师范毕业生们,带着憧憬和懵懂奔赴到屏山这片土地。这群年轻人或许对未来充满了无数的好奇,但他们绝不会想到,迎接他们的是首先要挑起“一师任两教,教了日校教夜校”的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担。20岁的年轻人和一批“民办教师”们拿着30元月薪,凭着党的号召,鼓起一腔热血,全身心投入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经历五六年慢跑,“跑得路边不长草,跑经人家狗不咬”,终于使小学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那时的学生在多年后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这样写道:“他们大多靠工资不够养家糊口,但他们教书还是教得心无旁骛。虽然走出校门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但一踏进学校,便是风度翩翩的先生,专业、专心、专注。”这便是我听过的对老师最美的赞词。

1999年,小学普及工作刚刚报捷,屏山的教育人又接受了全力动员学生进入初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重任。全日制课不能丢,工作必须尽职,只能早晚进村入户动员初中辍学的学生返校。那时的教师,整天是行色匆匆,脸色肌黄,大家心里惦记着辍学生,关于个人的生活及工作报酬,根本无暇顾及。幸而随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并强力实施,教师非本职的社会义务逐渐压缩,职称、称号、名誉、工资待遇等也逐渐给了教师。2000年前的“民师”大转正,让熬了几十年的“民师”们热泪盈眶,有些人为此兴奋得几夜不眠。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教育正轨,“校本教研、课题科研”成了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崭新任务,广大教师通过实施“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反思”“优秀论文”等校本工程,开展“课改”和“专项课题研究”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教学上的“土专家”“名教师”,他们用自己的真心和奉献,赢得千家万户的赞誉和爱戴,用自己的“一片冰心”铸就了一座座乡村教育的“丰碑”。

2006年,屏山在农村教育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城镇儿童能够上学前班,全县90%的农村孩子直到7岁前都呆在家里。即使到了90年代中期,部分偏远乡镇的学前班入学率仍然很低。但2000年后,学前班入学率超过了70%。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入学率也同样有显著提高,更多的适龄儿童得到了受教育机会,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同时屏山县级部门也在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集中财力新建了一批学校和教学楼、综合楼。这些设施经层层把关验收,比起当初破旧的土坯校舍,要牢固、漂亮、实用得多,并且还大胆创办了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当然,学校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校舍、操场的改造扩建上,内部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更是必不可少。2006年国家实施“农远”工程,惠及屏山农村中小学,我县配套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工程等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让这群远在大山里面的孩子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2019年,屏山县各中小学校牢固树立起“办人们满意的教育”和“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服务理念,努力净化美化校园,努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通过环境、服务和管理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国家需要、社会认同的学生。同时,屏山县教育和体育局也开展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基础设施项目,监督屏山县内农村所有中小学的基建工作。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早已被坚固美观的教学楼所取代,教室里窗明几净,一人一套的现代课桌椅整整齐齐,墙上挂有电子白板,班班通,投影仪,所有高科技的教学设备应有尽有。多年前的合同制代课教师也已成为历史,在校任职的全部是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正式编制教师,并且由政府统一发放工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费书本费全免,还可以享用到每天免费的营养午餐,家境困难的同学和少数民族同学更是有专项资金补助,那些想读书却没钱读书的悲剧再也不会上演。政府也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来建设图书馆、机房和其他学校设施,学前教育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和升级。屏山正在创建一个更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70年,时光如同白驹过隙,悄无声息中,屏山走过了轰轰烈烈的70年,屏山教育人见证了改革创新的70年。我们回顾历史,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屏山教育人筚路蓝缕创造出美丽屏山改辕易辙的决心。

70年,风雨历程,路途艰辛,屏山教育的变迁在无声无息中历经沧海桑田。我们惊异于世殊事异的同时,又怎能忘却这风风雨雨70年里,那些秉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把青春和热血播洒在这片贫瘠的西部大地上的老一辈屏山教育人,是他们摒弃保守的闭关思想,克服踌躇的畏惧不前,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大胆奋进;是他们牺牲自我小家,对屏山孩子们不离不弃,才迎来了我们今天的昂首阔步。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70年已经不仅仅是个代名词,而是一个划时代的变迁。那么对屏山教育而言,新中国成立70年便是风雨兼程、携手筑梦的70年。70年的风雨,70年的磨难,教育的种子已经撒满屏山大地每个角落,开出了知识的花朵。

(作者单位:四川省屏山县和平街小学校)

来源: 四川省屏山县和平街小学校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