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的教育生涯
——见证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
我的教育生涯
——见证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
黄海军
70年风雨历程,70年沧桑巨变。经过70年的变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昂首走进新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绽放出夺目璀璨的时代光芒,屹立世界之巅。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关注的乡村教育事业,也经历了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前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正是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并从中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进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出生于川东某个小乡镇,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所读的学校就是这里的乡中心校,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孩童时代为学,成人后从教,我的一生始终与我热爱的教育工作为伴,我倍感荣幸与自豪。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在他们读书的那个年代,这所学校还非常破旧,就几排砖瓦房,十来间教室,摇摇欲坠、四壁透风。学校只有七八个老师,百来个学生。一到下雨天,学校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下小雨,“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是那时候最真实的写照。
一直到70年代末,“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万事俱兴,乡村教育得到重视,学校才逐渐发展起来了。
80年代初,到了我入学的时候,学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学校规模虽然不大,学生却有好几百人。学校条件虽然比较简陋,但设施比较齐全。四周围了几座一楼一底的教室和平房,木质座椅已经一人一套,虽然坐上去还咯吱咯吱响个不停。那时候没有电铃,每当上下课的时候,老师就会摇着一支手摇铃铛,“当、当、当——”的铃声就会响起,简单而有韵味。学校中间有一个大操场,并没有硬化,晴天灰尘到处飞舞,却是我们下课时最爱待的地方,伙伴一起玩游戏、疯跑,带来了许多质朴的欢乐。
师范毕业后,源于对教育的热爱,我选择了回到母校当一名乡村教师。回校后我的第一直观印象是,教室变多了,老师增加了,学生更有了生气。此时的学校新建了几栋教学大楼,购置了全新的硬件设施。放眼望去,整齐的教室,宽敞的操场,漂亮的绿化,颇具有现代化的气息。与此同时,“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开始推行,学校开展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彰显孩子个性,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办学理念也得以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母校执教的几年里,学校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的添置,让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更有“四机一幕”进课堂,名师专家“网”上讲等等现代化的举措。这里的孩子已经实现了从“想上学”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的梦想。
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你上班的环境是全镇最好的。的确如此,但凡是在乡镇,办公房修得最好、最漂亮、最“气派”的,那一定是学校。
后来,由于我教学成绩突出,调入了县城中学任教。但是,我仍旧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关注着乡村的教育。每一次回老家探亲,我都要回到母校去看看感受她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后,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在全国各地吹响,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育再次得到空前的发展。
近日,因为县上的一次教研活动,我再次回到我的母校。当我走进校门时,映入眼帘的是更加敞亮一新的教学楼和楼前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随之传来了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让人心生向往,更令人振奋。听这里的老师介绍说,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振兴农村教育、照顾农村学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三免一补、免费午餐、贫困资助等政策的实施,让农村学生几乎能完全免费完成义务教育学业。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过去不敢想像的!“现在的娃娃读书真是太幸福了,国家的政策太好了!”这位老师感慨地说。“是的,现在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一代,因为他们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我的思绪飞向远方。
今年,是新中国的70华诞,也是我教育生涯的20周年。我想说是乡村教育培养了我,也是乡村教育成就了我。从那个灰头土脸的孩子成长为意气风发的教师,从刚为人师的惶恐不安,到如今三尺讲台的挥洒自如,从默默无闻到桃李芬芳,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望走过的路,砥砺前行!展望前行的路,光辉灿烂!人们常说,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未来。70年来,乡村教育的每一步变迁与进步,都是祖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
新时代、新征程,当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为把祖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时,我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相信,无论是祖国的明天,还是教育的未来,都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作者单位:四川省开江中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