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尔康松岗旧貌变新颜
——火苗旺盛之地松岗变迁记
马尔康松岗旧貌变新颜
——火苗旺盛之地松岗变迁记
周晓燕
我的家乡在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而松岗是现马尔康市辖区打造得最美丽的乡镇之一,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也是家乡乳汁养育我长大成人的地方,我的成长过程见证了家乡的巨变。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家乡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短短的40年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春风也同时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们,从此走上勤劳致富之路,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昔日,我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道路全部是泥路,坑坑洼洼的;并且在这坑坑洼洼的泥路上随处能见牛粪、猪粪、狗粪,乡亲们叫它猪屎街。在猪屎街的两边零零落落地矗立着几十间石木结构的简陋漏雨房屋,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极差。刮风下雨时,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屋前的泥路冷冷清清,没工厂,没商店,更不要说路灯了,一条街道极为封闭。改革开放以后,那些低矮、破旧的老屋逐步被新颖别致的红砖青瓦房取代,人畜也不需要混居一室了。明亮的路灯把大街小巷照的通亮。当年那泥泞的街道现如今已不见踪影,而是被水泥路和青石片所取代。那些原来只能行驶一辆拖拉机的坑坑洼洼土路,现已铺成可以并排行驶两辆大卡车的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马路两边还各修筑了一米多宽的人行道,人行道旁边栽满了一簇簇美丽的樱花。如今的家乡松岗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加之松岗又是嘉绒藏族“四土”文化圣地之一,政府出巨资打造一新的藏居“天街”和藏碉群深深吸引住了海内外游客,家乡松岗面貌焕然一新!
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极差,人均年收入才130元。每到春荒二月之时,85%的家庭都没有口粮,他们到处寻找粮食,挖野菜,吃野果充饥。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肉类,或者糕点糖果;即便能买到,份量也特别少。那时人们穿的衣服都有补丁,以前有一句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连脚上穿的鞋子也是靠阿妈那双灵巧的手做出来的草鞋、布鞋,甚至有些极贫困家庭的小孩一年四季都没穿过鞋。在那种条件下,想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想拥有一台收录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想拥有一个计时的钟表,已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极快,从1978年到201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0元增加到了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以前,大人、小孩四五个人挤一张床;现在,一个人可以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宽敞而又明亮的卧室。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等日常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装修精致的豪华住宅,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都会发现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普及,不少人家还拥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
乡村医疗条件极大改善,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极为丰富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娱乐方式根本就没有,除了劳动还是劳动。医疗条件也很差,乡村根本就没有医院,人们生病了大多找土方治疗或进寺庙念经祈祷。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有人病了却没钱治疗。改革开放后,乡村也有了医院、学校、图书室和文化站,乡村传统愚昧落后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得到较好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极大改变。
40年努力拼搏,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改变了家乡,改变了藏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也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党的好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平安和谐。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乡更美丽,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充满阳光!
(作者单位:马尔康市第三小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