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棉袄针线盒 见证祖国大变化
小小棉袄针线盒 见证祖国大变
吴 钰
小小棉袄针线盒,喜看祖国70周年百姓生活大变化。今年“五一”之际,一家人围坐着边看电视,边听60多岁的父亲给大家娓娓而谈棉袄和针线盒的陈年旧事。
六十年代 初穿破棉袄 艰难度寒冬
60年代初,是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其时,适值国家遭受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全国百姓在饱受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极端困苦的同时,还要勒紧裤带偿还前苏联的巨额外债,国民经济正处于枯竭状态。那时,估且不说国家基础工业尚属于起步阶段,各种人才匮乏,地贫、人多、底子薄;也不说百姓的日常穿、用物品奇缺,生活必须品一律凭票供应,即便是肚子也填不饱,百姓生活备受煎熬、何其困苦!
儿时的父亲,兄弟姐妹多,一家六口,父亲排行老二。那个时候,每个公社只有一个供销社,每个县城只有1―2个百货商店。每当年底,要想穿件新衣裳,就得凭布票到公社的供销社或县城的百货商店去购买布匹。
据父亲说,1960年,每人只分配1.2尺布票,一家六口全年只能领取7.2尺布票,只能做一大一小两件衣服。
布票的面值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尺不等,是购买布匹的凭证。
正因布票如此短缺,加上家境贫困,每到冬天,为了御寒,年幼的父亲,就只能将就着穿上爷爷穿了数十年、哥哥接着穿了多年的满是缀着补丁、针脚密密的灰布棉袄。
那个年代,针线盒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东西,简朴大方的针线盒中不无例外地装些粗细不等的针、线、顶针以及以灰色为主、大小不等的小布片。
那时,针线活是每个女人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家里衣服、被褥、帽子、布袋有个破洞之类,或是衣、裤、帽需要加大加长,能够随时修补。
随着年龄递增,父亲个子增长,无奈之下,每年冬天,奶奶只好买上2尺布,添上些自家种的棉花,独自用针线把棉袄接长加大。棉袄一旦破了,奶奶就用家里平时积攒下来的小布片,小心翼翼缝补好。
就这样,洗洗拆拆、缝缝补补,如此年复一年的灰布棉袄伴随了爷爷、伯伯和父亲两代3个人,陪伴父亲度过了17个寒冬,渡过了懵懂少年,一件补丁连着补丁的旧棉袄让父亲难以释怀。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时代的口头禅。
每当遇上严寒天气,为使父亲的小手暖和些,奶奶时不时给父亲搓搓手、哈哈气,那时的父亲多么渴望有一天能穿上崭新的棉衣啊。
七十年代 喜穿军棉袄 终圆少年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已然17岁的父亲光荣入伍了。从军当年初冬,满心欢喜的父亲久汗逢甘露般如愿以偿穿上了期昐已久的崭新军棉袄,事逐人愿圆了父亲少年梦。
父亲对崭新军棉袄珍惜有加,以至于多年后,每当父亲提起当年初穿军棉袄的感受时,那种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军棉袄伴随父亲历经5年军旅生涯的磨砺锤打,铸就了艰难困苦不可阻挡的军人风范。
父亲从军期间,毎个战士均配发一个针线包,以便衣服、床单、蚊帐、裤子破损后缝补。从军5年,父亲练就了一身银针飞舞、彩线穿插的好本领。小小针线包,传承了部队光荣传统,缝出了军人优良作风。
八十年代 首购驼绒袄 见证新时代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时间老人来到了80年代中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家的生活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有了一定起色,得到了初步改善。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商店也如雨后春笋,日渐多了起来,各家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购置所需物品,无需凭票购买。
在母亲的极力鼓动下,父亲终于鼓足勇气,添购了一件淡黄色的薄驼绒袄。这样,无论是深秋,抑或是初春,父亲穿上薄驼绒袄,能很好抵御寒意。到了冬天,父亲又重新穿上军棉袄。两件棉袄,一厚一薄,视气温状况交替穿换。
80年代,我家的针线盒仍不时发热,此时的针线盒因新添入毛衣针而增加了它的新功能。
每当闲时,聪慧贤达的母亲常用那双心思灵敏的手,得心应手地为我们全家织出一件又一件鲜艳漂亮、简洁大方的毛线衣,织出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冬天。父亲常说,母亲织起毛线衣来,一向眼疾手快、手脚麻利、灵巧善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生活的好转,缝缝补补的事已是与日递减。
九十年代 添置呢大衣 拥抱新生活
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积极稳妥的全面推进,我国经济不断复苏,国家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稳步改善,我家经济状况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此时的父亲因工作需要,因公外出频率与日递增。为使外出的父亲免于受寒,提升外观形象,在母亲的一再怂恿下,父亲添购了一件大方得体的黑色呢大衣。
90年代中下期,因家庭经济景气、稳中向好,我家针线盒的功能持续弱化,缝缝补补的事儿鲜有发生,母亲织毛线衣的时间明显减少。
跨入新世纪 精选绵皮袄 捐衣献爱心
迈入新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化,惠民政策陆续出台,和大家一样,我家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家庭收入不断上涨,消费质量全面提高。父亲购买棉袄时已不再追求经久耐用、款式传统的特点,而是趋于注重材质、讲究款式、时尚舒适。
2005年的初秋,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姐姐在深圳参加工作的次年,陪着父亲精心挑选了一件时尚新颖、材质精良且带帽子的藏青色波司登羽绒服。我想,爸爸首次穿上善解人意的女儿买的品牌羽绒服,轻便、柔软、舒适、保暖,他的内心定当无比温暖、无比舒心、无比幸福。
2008年,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让受灾百姓顺利度过既暖身又暖心的冬天,父亲义无反顾积极响应政府组织的“捐赠衣被 温暖灾区”活动,捐献了自己心爱的驼绒袄、军棉袄和刚买不久的羽绒被。
捐衣前,父亲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无情,人间有爱。——一位共产党员的爱心。”刚劲有力的25个字,连同200元钱一同放入棉衣口袋,母亲用针线将袋口缝合妥帖后捐出。
2017年,我结婚的当年,在和老公商定并征得父亲同意后,我和老公陪父亲千挑万选了一件带有毛茸茸领子,防水、防渍且保暖性更强的浅黄色绵羊皮衣,头一回穿上绵羊皮衣的父亲喜悦地说:“现在我和你们一样,赶上了好时代,无论是衣服款式、颜色,还是材质、品牌,不比你们年青人差多少哦。”
跨入新世纪后,家中的针线盒因缝补需求低靡,几乎处于失业状态,家里的针线盒被束之高阁,难得用上。
小棉袄从破旧到美好的变化,针线盒从生活中渐渐退出,这一升一降,见证了祖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普通百姓生活逐渐殷实,由温保型向舒适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一个缩影。
和许多家庭一样,我家的小棉袄和针线盒,窥见了祖国70周年百姓生活螺旋式升迁大变化,是百姓生活迈上小康之路的有力见证。
( 作者单位: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