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说四川>按类别>报刊图片>详细内容

20210422四川日报图片(二)

来源:20210422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23 14:07:40 浏览次数: 【字体:

2020年3月24日,游客在岳池县银城花海踏青赏花。

2019年12月30日,岳池县滨河东路幼儿园的老师在与小朋友做游戏迎新年。2020年全县39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城乡80%的适龄幼儿入读公办幼儿园。

2020年3月29日拍摄的网红打卡地——广安市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的稻田酒店。当地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从无到有打造了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2020年6月3日,鸟瞰岳池县广蓉生物医药产业园一角。目前,园区已入驻医药企业63户,其中,全国医药100强企业5户,来自成渝地区的企业占84%。

2018年6月6日,岳池县天平镇金龟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付静帮助村民采摘西红柿。2年来,当地多名贫困村民在他的帮助下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靠种植销售生态西红柿脱贫致富。

近年来,广安市岳池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对标对表狠抓落实。2017年、2018年连续2年在省级年度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的等次,2019年4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同年10月成功实现全域全员脱贫。5年攻坚,岳池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阔步迈向全面小康。当前,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张启富范聪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摄

俯瞰岳池县万亩藤椒基地。

岳池县顾县镇中药材基地一角。

岳池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下足“绣花”功夫,做实“精准”文章,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王林陈海彬/文 范聪/图

2018年6月16日,邻水县五华山景区推出游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较强的民俗主题活动。

2020年7月2日,邻水县鼎屏镇北辰社区的小朋友们在经过亲民化改造后的社区游乐园玩耍。

2018年7月31日,邻水县黎家乡(今黎家镇)大洪湖上,渔民忙着捕鱼。24小时内,这批生态鱼就可端上重庆市民的餐桌。

2017年5月13日,邻水经开区四川嘉逸皇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加紧生产出口缅甸的摩托车。

广安市邻水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注重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探索出了多元化产业带贫益贫机制,明确扶贫资产权属,将扶贫产业与群众利益密切挂钩,确保扶贫产业持续发挥效益。2018年、2019年,邻水县连续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如今,邻水正在新的起点上描画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2018年,邻水县顺利脱贫摘帽。康建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摄

邻水县建成荆坪产业环线,促进了环线周边的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冯强摄

2020年9月22日拍摄的达州市通川区青宁镇岩门社区。民居鳞次栉比,颜色各异,如同梦幻的“油画风情小镇”。

2013年11月10日,达州市通川区一家肉类制品加工企业工人正在生产食品。

2016年4月20日,游客在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的秦巴植物博览园内观赏芍药花。

2020年9月22日,鸟瞰达州市通川区青宁镇云门天寨景区。

2017年4月27日,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镇场坝村“草莓主题公园”向游客开放。

达州市通川区紧紧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凝心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从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多方面着手,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2017年通川区顺利脱贫摘帽。2018年6月,被评为全省15个“摘帽工作先进县”之一;2020年3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 陈国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郝飞衡昌辉摄

通川区乡村春来早。 刘薇摄

春满大地。 陈佳佳摄

2017年底,通川顺利通过脱贫摘帽省级考核验收评估,成功实现45个贫困村整体退出。201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通川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达州市通川区委区政府

2018年8月4日,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在达川区金垭镇的稻田里察看稻飞虱远程智能监测仪的运行情况,当地实现了远程实时虫情图片信息传输、数据统计分析、害虫监测预警。

2017年10月19日,达州市达川区堡子镇烟灯村种植的1000余亩红辣椒喜获丰收,该镇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红辣椒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位于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的中华银杏谷,是达川区重点打造的农旅综合项目,已成为达州及周边市民游玩的好去处。

2017年12月16日,游客在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金鸡牌村采摘安仁柚。安仁柚是当地群众致富的“金果果”,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

2015年6月10日,达州市达川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吴刚(中)进村入户,为达川区赵家镇养殖户讲授夏季生猪疫病防控技术。

  达州市达川区结合该区“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契机,重点围绕稳定“粮油、蔬菜、生猪”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种业”三大先导产业,构建达川现代农业“3+3+3”产业体系。陈国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树摄

李花烂漫。

乡村近郊旅游持续发力。

达川区赵家镇柑橘喜获丰收。

 达川区贫困总量大、贫困程度深,因病致贫现象突出,贫困人口达9.2万人。2014年,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仅为1912元,是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9%。达川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2019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 达州市达川区委区政府

万源市长坝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辣椒1000余亩,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万源市白果镇白果坝村张彪带领村民建立起旧院黑鸡合作社,年出栏旧院黑鸡24000只。当地“人居下山,产业上山”的发展计划,让村民增收致富。

2020年8月6日,鸟瞰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石塘镇以水韵促新村,解决水美新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问题。

2018年10月27日,万源市青花镇的瓜蒌喜获丰收,农户们忙着采摘。

2017年11月17日,万源市官渡镇蒿坝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建成投入使用。

2014年,达州市万源市共识别贫困人口3万户9.3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为18.7%。多年来,万源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坚定不移走“大产业、小庭院和集体经济”齐头并进的产业扶贫之路,“一村一品”布局大产业、“一户一业”培育小庭院。2020年2月18日,万源市获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陈国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树衡昌辉摄

茶园、新居,乡村开启新生活。

乡村驶入快车道。 罗兴明摄

盘点“十三五”发展,万源聚力提档升级乡村风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绩亮眼,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万源市委市政府

2020年3月12日拍摄的宣汉县君塘镇花仙谷。花仙谷是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有机产业园。

2020年4月26日,鸟瞰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新貌。

2019年8月15日,宣汉县龙泉乡大坪村的村民正在晾晒丰收的中药材。

2019年9月6日,俯瞰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内环线。

2014年6月21日,宣汉县土主镇石人村的百头蜀宣花牛住进了四层楼的养殖“电梯公寓”。这家8500平方米的工厂化楼层养殖厂可年出栏3000余头肉牛,带动400户农户养殖蜀宣花牛。

2014年,达州市宣汉县有贫困人口5.76万户20.58万人,贫困发生率18.9%。以文旅扶贫为抓手,宣汉县对巴山大峡谷片区实行综合开发,走出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业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宣汉县2020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从“全省贫困人口最多”到“全省脱贫人口最多”的转变。张平王利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向海涛衡昌辉摄

2020年9月23日,鸟瞰大竹县杨家镇天宝寨新村聚居点。这里已成为“档次高、基础好、环境美、产业强”的新农村典范。

2020年6月5日,大竹县高穴镇官家村三组养蚕带头人杨加荣(右)在蚕房忙碌。在他的带动下,官家村多户村民一起养蚕,在脱贫奔康路上越走越稳。

2018年3月21日,大竹县周家镇狮子村村民在整理番茄苗苗床,田间地头处处都是农忙景象。

2019年3月11日,大竹县石河镇香椿收购点一派繁忙。香椿栽培在大竹县已有500多年历史,截至2018年底,全县香椿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1.8万贫困户从中受益。

2020年9月22日,在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小龙虾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在培育良种小龙虾。这里年繁育优质虾苗1.5亿尾,实现产值1800万元。

达州市大竹县创新实施“双靠近三融合”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持续助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发展苎麻、糯稻、香椿、白茶、中药材以及特色蔬果等71.5万亩,带动搬迁群众月均增收1400余元。2017年9月,大竹县成功承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2018年,大竹县顺利脱贫摘帽。陈国岳唐兵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郝飞杨树摄

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化渔场。

百里糯稻富乡村。 (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经过7年不懈努力,大竹县已实现省定贫困县整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绝对贫困得到全面消除,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大竹县委县政府

渠县分布在乡间的“扶贫车间”达到22个,辐射带动8000余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2019年5月22日拍摄的渠县流江北岸生态滨江走廊。长约10公里的滨江走廊极大地保护了沿河两岸生态。

2020年9月23日,渠县李馥镇凤凰村村民在收花椒。通过花椒种植,不少村民脱贫致富。

2019年7月2日,渠县一家农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大棚培育铁皮石斛。该公司年组培及驯化名贵中药材5000万株以上,有效带动附近区域的中药材和经济林木产业发展。

2018年4月9日,工人在渠县工业园的车间内检查筛选显示屏。这里的工人大部分是园区附近的居民,通过免费培训上岗后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2014年底,达州市渠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38万人,位列全省第二。脱贫攻坚以来,渠县创新开展“铁军扶贫”“九比九看”等扶贫模式,连续四年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荣誉称号。2018年,45300人减贫,73个贫困村退出,完成脱贫摘帽。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郝飞李向雨摄

渠县中滩乡天山村美景。

渠县黄花助农增收。(渠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渠县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连续四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四度荣膺“西部百强县”,首次进入西部百强前50及四川县域GDP十强榜单。渠县县委县政府

2020年8月4日,开江县程家沟村村民王家兰在自家开的超市迎客。程家沟村原本是“偏远穷”省级贫困村,如今,村道通了,环境美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起来了。

2020年8月4日,俯瞰开江县程家沟村新村聚集点,村前的高山晚熟稻绿得发亮。

2016年12月30日,开江县组织丰富的送文艺下乡活动给正在建设新农村的宝塔坝村带来巨大变化。

开江县竹溪村探索建立“稻田+”绿色发展经济模式。同时,还融入了乡村治理兼容模式,农耕民俗文化景点处处可见。

2020年8月4日,开江县万亩莲藕基地花开正盛。20公里的“莲花世界”精品乡村旅游环线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开江以路、水、电、房、广、网为重点,全力做好“六个保障”,推动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以种、养、加、销、游为重点,立足“五个新”做好产业扶贫文章,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19年,开江县实现顺利脱贫。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树衡昌辉摄

连片的荷田为乡村增绿添彩。

“稻田+”收获小龙虾。 (开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达州市开江县紧紧围绕“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总体目标,坚持走“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改革活县、人才兴县、文旅靓县”发展路径,以县域集成改革为突破口,科学有效助力脱贫攻坚,一个个瓶颈被打破,一道道难题被解决,改革让当地群众分享到了更多“红利”,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江县委县政府

2018年4月27日,巴中市巴州区的孩子们在新建的第一小学里学习。

2020年8月18日,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的村民将采摘的黄蜀葵花送到收购点。

2020年3月7日,巴州区化成镇长潭河村的新居掩映在成片的桃花、李花、油菜花田里。长潭河村正在着力打造巴城后花园,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优质水果、中药材为主的致富产业。

2019年3月24日,巴州区清江镇海拔800多米的茶园里,茶农和汉服爱好者在采摘开春以来的第一批嫩芽。

2018年3月9日,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意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中药材加工厂内,工人在整理丹参。白庙乡实现巴药产业全覆盖,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1697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脱贫攻坚以来,全区累计建成聚居点676个,集中安置2.9万户10.2万人,其中贫困户7424户2.44万人。新居内外欢声笑语,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美丽乡村新画卷在大巴山徐徐展开。2017年,巴州区顺利脱贫摘帽。夏雨付海旭摄

2020年6月12日,蓝天白云下的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安居村,橘红色的巴山新居点缀在大片葡萄产业园里。

2020年5月9日,四川显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巴中市恩阳区小微企业创业园里忙碌。

2020年5月29日,鸟瞰巴中市恩阳区何家坝葡萄种植园。

2020年9月11日,巴中市恩阳区花包村,62岁的脱贫户李永强打理着他养的羊。如今,他一年养50只羊、几十只鹅和鸭子,年收入达6万元左右。

2020年7月25日,巴中市恩阳区何家坝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磊(左)一家在精选葡萄,准备为超市发货。

巴中市恩阳区举全区之力,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恩阳区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并获得“202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称号。目前,贫困发生率降至0%,群众满意度为100%。2017年,恩阳区顺利脱贫摘帽。付海旭夏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雨杨摄

2020年9月15日,鸟瞰通江县空山镇青龙村。青龙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林达尔乌天麻种植项目,通过贫困户参与和代种模式,为脱贫增收提供了坚强保障。

2020年9月15日,通江县空山镇青龙村脱贫户冯相奇在自家门前留影。老冯目前在村里天麻基地搞管理,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

2020年9月7日,在通江县板桥口镇城子山村新村聚居点,村民在院坝晾晒丰收的稻谷、玉米。

2021年3月2日,通江县壁州创谷,一家电商企业的员工将农产品打包,通过物流销往外地。“线上带货、线下展销”的销售模式拓宽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6月19日,在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漫山红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在晾晒用通江银耳加工而成的挂面。“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借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风,巴中市通江县走出了一条“新农人+市场化+全链条”的电商扶贫新路径,实施的青花椒、蓝莓、食用菌等34个产业项目,累计销售农产品6.35亿元,助力45848名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电商扶贫通江模式入选《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班案例选编》。2019年,通江县顺利脱贫摘帽。马亚坪程聪付海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雨杨摄

巴万高速建成通车,通江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 马亚坪摄

2017年5月13日,南江县红光镇玉白村的如画美景。该村通过发展稻渔轮作、新村综合功能开发、农家乐建设,使绿色乡村旅游得到大力发展。

2020年10月10日,游客在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网红芳草地游玩。近年来,西厢村借助自然、人文等资源打造成如今的网红村。

2020年9月4日拍摄的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农户房前屋后的茶叶、水稻和生态鱼收获在望。

2020年10月23日,南江县红光镇黑池村的村民在金丝皇菊基地采摘成熟的菊花。当地在山坡上规模种植的300多亩金丝皇菊可让村民人均增收350多元。

2017年6月12日,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村民在家门口的标准网球场上打网球。

近年来,巴中市南江县提出“生态立县、文旅强县”发展路径,将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支柱,带动产业齐驱发展,村民脱贫致富。如今,在南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过上了“生活在社区、开门是景区、工作在园区”的幸福生活。2018年,南江县顺利脱贫摘帽。肖定怀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摄

南江县燕山乡李寨村聚居点道路。 (南江县扶贫开发局供图)

2016年9月17日,几名墙画师在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新村的村舍墙上绘制12生肖3D画。

2020年9月14日,游客在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的卡通艺术墙前留影。

2018年8月11日,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的儿童乐园投入使用。该村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以旅游振兴乡村的新路子。

2019年5月11日拍摄的平昌县龙潭溪湿地公园。平昌县立足“山地水乡旅游城市”定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2020年7月19日,平昌县得胜镇周边村民在牛市选购小牛。平昌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成得胜东西部扶贫协作(平昌)肉牛产业链项目,带动百姓脱贫奔康。

近年来,巴中市平昌县围绕“大交通、大产业、大旅游”思路,整合资源要素,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向景区集中,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康养度假产业。村子里的产业活了,乡愁也更浓了。2019年,平昌县顺利脱贫摘帽。付海旭夏雨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向雨肖雨杨摄

2020年4月28日,普格县螺髻山镇黄草坪村村民在梯田中育秧。这里引进了耐寒抗病虫害的高山水稻良种,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2020年9月26日,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建立的彝族艺术主题民宿——朵洛荷民宿的服务员准备开门迎客,该民宿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2020年6月15日,在普格县特尔果乡洛脚俄补村,彝族同胞领到了对口帮扶前方指挥部无偿提供的扶贫鸡苗,家禽养殖成为彝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途径之一。

2020年9月25日,在普格县特尔果稻鱼共生养殖示范园内,泸州市龙马潭区帮扶干部刘明(右)与村支书阿则子达在查看百香果长势。

2020年4月28日,平均海拔3600米、装机规模5万千瓦的普格县海口风电场正在运行。

凉山州普格县总人口21.8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大凉山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村103个,贫困发生率达37.34%。2020年,全县103个贫困村、14382户680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杨尚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衡昌辉尹钢摄

2020年11月11日,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大凉山的女孩们在足球场上快乐踢球。

2020年8月30日,布拖县乌依乡的村民阿达拉日新买了一辆摩托车,他希望能娶到媳妇和开上小车跑运输。

2020年8月12日,挂职帮扶干部谭毅(左)在拖觉镇石咀村向村民传授养殖种植技术。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已建成水果采摘园、蓝莓种植示范园、黑绵羊养殖场,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2020年6月29日,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举行了新房抽签仪式,33套新房被分到村民手中。村民正式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简陋的茅草棚、土坯房,住进了山峡间新建的轻钢结构的小楼房。

2020年6月30日,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实现了“车路双通”!

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凉山州布拖县举全县之力,多措并举,推进脱贫攻坚,全面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全县“两不愁三保障”“户三有”“村七有”“乡三有”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2020年11月,布拖县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华小峰摄

2020年5月13日,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勒尔组、特土组、牛觉组的村民走下钢梯,走上楼梯,开始新的生活。

2020年8月29日,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火把广场。新居民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手牵手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沐恩邸社区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3900余户1.8万余人。

2020年10月29日,昭觉县四开乡好谷村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工人在培育蔬菜。园区目前实现水肥一体与农业物联网全覆盖。

昭觉县洒拉地波乡的九茹草莓园每天可吸纳200多人务工就业。图为2020年8月28日,返乡青年在整理采摘的草莓。

2019年3月24日,昭觉县涪昭现代农业园在火热建设中。这个现代智慧农业园区建成后辐射带动周边5000亩种植基地发展,提供就业岗位1300个。

打赢脱贫攻坚战,凉山州昭觉县以发展进步为总要求,牢牢把握增收这个中心和“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力,全面推进。截至2020年10月,昭觉全县贫困户22219户102357人全部脱贫,19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11月,昭觉县实现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华小峰肖雨杨何海洋尹钢摄

2020年6月2日,金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马依足乡东山社区“千户彝寨”集中安置点迎来了14个乡镇38个贫困村的1199户村民集体搬迁入住。

2020年5月2日,鸟瞰金阳县高峰乡新居。

2020年10月26日,金阳县德溪乡中心校,同学们在新教室外玩耍。

2020年11月12日,金阳县桃坪乡洛解村红旗水库的生态养鱼项目首次捕捞。洛解村全村2758人,都是这个项目的股东,人人都将参与分红。

2020年3月23日,金阳县丝窝乡尼波洛村,村民踊跃参加青脚鸡的养殖培训,把发放的鸡苗背回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凉山州金阳县立足县情实际创新打造了感恩奋进、产业扶贫、移风易俗、生态文明、民族团结进步“五大示范工程”,成功消除了150个贫困村1.6万余户8.8万余人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已经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吹响,金阳将乘势借力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金阳县实现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何海洋摄

2020年8月10日,雷波县卡哈洛乡大火地村村民张世前一家喜迁新居。

2020年8月9日,雷波县汶水镇小田村本道中药材产业融合示范园内,工人在培养石斛苗。

2019年5月13日,鸟瞰雷波县汶水镇马处哈三峡新村。五彩彝寨背后云雾缭绕,前面水田掩映,如同世外桃源。

“我学会普通话了!”2019年5月13日,雷波县汶水镇马处哈三峡新村幼儿园的小朋友快乐地学习普通话。

2019年10月26日,雷波县马湖边的村民正在采收马湖莼菜。如今,雷波县的莼菜种植达到1200亩左右,莼菜生产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近年来,凉山州雷波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今该县17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6858户7777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98%降为0,用“滴水穿石”的精神翻开了新的篇章。与脱贫攻坚前对比,雷波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乌鸡变凤凰”式的华丽转变。2020年2月,雷波县实现脱贫摘帽。冷文浩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王云摄

2020年11月13日,鸟瞰美姑县洒库乡乐美社区。新房的中间还保留着一间昔日的瓦板房,准备作为以后村史馆的一部分。

2020年5月26日,美姑县四峨吉村第一书记嘿哈色崇(左)和村民们相互问候。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岩鹰鸡、生态黑猪、高山苦荞、大红袍花椒等产业,帮助村民脱贫奔康。

2017年7月16日,美姑县龙门乡林业技术员正在指导村民培育新品核桃苗。

2017年8月1日,美姑县高山村寨的牧羊人吉牛哈布(右)赶着自家的羊群参加剪羊毛节。

2020年9月16日,在美姑县莫吉村幼儿教育点,彝族音乐传承人阿铁说日正在给孩子们传授传统彝族民乐。

凉山州美姑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了272个贫困村退出、20652户贫困户102548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综合认可度达99.49%以上。走进美姑,广袤的乡村田野,一个个村庄美丽如画,一座座新居星罗棋布,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处处风光无限,村村万象更新。2020年11月,美姑县脱贫摘帽。 钟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钢吴传明衡昌辉摄

2020年7月31日,鸟瞰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群山环抱一幢幢崭新的民居。

2020年8月5日,甘洛县蓼坪乡腊梅村的村民在采摘贡椒。村民通过参加免费培训班学习后在农业经营主体务工,经济收入得到持续稳步增长。

2020年7月31日,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孩子们在小广场上欢乐玩耍。

2020年7月2日,甘洛县海棠镇徐家山村的藏族村民在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务工。村民加入农业龙头企业后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2020年7月31日,甘洛县蓼坪乡高山有机蔬菜基地内,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和进园务工的方式致富增收。

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凉山州甘洛县,在中央省州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帮扶下,如今已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基本脱贫,顺利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贫困群众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从人畜混居到新村新寨、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真正实现了时代跨越。2020年2月,甘洛县成功退出贫困县行列。寇元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雨杨摄

2020年4月8日,越西县普雄镇群众正在田中耕耘。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帮扶工作队带领下,大力发展特色马铃薯产业、牲畜养殖业、果蔬种植业。

2020年8月29日,在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车间,优质苹果正在进行自动化分拣,它们将被送到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2018年7月27日拍摄的广东省佛山市援建的越西县申果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该安置点投入使用后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

2020年8月28日,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组织的扶贫产品展销会上,种养大户通过直播带货推销当地土特产。

2020年8月28日,在越西县新民镇河西呷多新村幼教点,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说普通话。

凉山州越西县按照党中央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要求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脱贫成效、因村派人“六个精准”。该县拓宽增收渠道,用大量的涉农整合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基金建了多个大型产业园区,与贫困群众建立带贫机制,为群众开辟了多种增收渠道。根据编制的《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共投入资金2.9亿元。2020年11月,越西县实现脱贫摘帽。胡小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摄

2020年8月31日,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村民在夜校交流学习体会。

2020年9月1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的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为喜德县患者诊断。

2019年12月5日,鸟瞰喜德县光明镇甘哈觉莫集中安置点彝欣社区。社区占地面积395亩,安置户达到1698户近万人。

喜德县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童全覆盖。2020年12月18日,喜德县拉克乡中心校四年级的同学在上数学课。

2019年7月10日,喜德县拉克乡温泉村的贫困户在当地一家扶贫产业园里管理辣椒。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凉山州喜德县闻令而动,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各方力量、全力脱贫攻坚。2020年10月,全县最后剩余的28个贫困村退出、4047户17192人脱贫,全县完成13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6553户71485人全部脱贫。2020年11月,喜德县实现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何海洋衡昌辉华小峰摄

2020年7月17日,在盐源县卫城镇东关村花椒地里,援彝干部李夏(右二)身着彝族服装与当地网络主播一起宣传推销花椒。

2020年7月14日,盐源县前所乡中村的村民在田间管理长势喜人的中药材。中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全村276户贫困户无一返贫,人均年收入达9376元。

2020年7月16日,盐源县双河乡杨柳桥村村民在喂养乌鸡。泸州市江阳区对口帮扶,引进乌蒙山区的鸡苗在盐源县打造生态乌鸡示范基地。

2020年6月10日,12490只泸州市江阳区对口帮扶的“宝佤山”乌鸡苗运抵盐源县双河乡黄沙沟村发放,助力当地贫困户造血脱贫。

2020年7月13日,盐源县盐井镇三根桥村,援彝干部深入村寨、社区与留守娃们一起开展游戏、体育等活动。

凉山州盐源县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贫困落后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盐源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治本之策,着力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20年2月,盐源县实现脱贫摘帽。刘学懿牟科摄

木里县纳西族村落——俄亚大村广电、网络、供水系统、太阳能齐备,这些现代化设施让古村落充满活力。

2019年12月9日,木里县当地村民在给藏香猪喂食。近年来,木里出品的藏香猪成为网红猪,深山里的美食跨越千山万水走上都市百姓的餐桌。

2019年12月11日,木里县牧民龙布泽仁在鸭嘴牧场给牦牛佩戴“小牧童”项圈。通过项圈,即便坐在家里,也能通过手机实时判断牲畜的健康信息,实现精准放牧。

2019年12月26日,木里县俄亚大村村民在屋顶晾晒玉米。如今的俄亚大村纳西古寨旅游业和种植业形成良性互动,增加了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百年古村走上了致富路。

2019年12月9日,木里县村民们家里挂满了准备出售的腊肉。他们用优质藏香猪制作的老腊肉因其口感佳、香味持久很受市场欢迎,不少村民靠制作腊肉致了富。

凉山州木里县广大干部群众经过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砥砺前行,奋力拼搏,使木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脱贫摘帽各项指标,全县累计实现97个贫困村退出、7391户33693名贫困人口脱贫。木里县委、县政府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准了方向,拓宽了路子,其中羊肚菌产业成效尤为显著。2020年2月,木里县实现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摄

2020年9月9日,马尔康丹波村的村民用上了大棚技术种植草莓,品质好、口感佳的高山草莓已成为当地贫困户奔小康的致富果。

2020年9月9日,马尔康哈飘村的泽朗斯基正在家里晾晒采摘的菌子。通过农业培训她学到了现代种植技术,全家一年仅蔬菜收入就能上万元。

2017年6月23日,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马尔康。

2020年9月9日,在马尔康松岗镇丹波村,当地藏族群众在崇州援藏队引进的莴笋种植基地除草,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技术。

2012年拍摄的马尔康市松岗镇松岗村大骨节病易地搬迁点,搬迁点极大改善了松岗镇大骨节病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大骨节病人的生活质量。

阿坝州马尔康市把发展产业、就业增收作为关键来抓,深入推进未脱贫人口脱贫、已脱贫人口防返贫、非贫困人口防致贫三大工程。扶持贫困家庭发展特色农牧业,做强牦牛、藏香猪、阿坝中蜂等四大养殖基地和无公害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水果、油菜、青稞、豆薯六大种植基地。2017年,马尔康市率先在阿坝州实现了脱贫摘帽。周乐天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宇摄

  2017年7月12日,金川县曾达村“云顶花海”鲜花盛开,这个白天可赏花、夜晚能观星的户外探秘和野营之地,已成网红打卡地,当地村民靠旅游发展脱贫增收。

2015年3月19日,金川县马奈乡马奈锅庄传习所,藏族群众向游客展演当地农耕文化。

2020年9月12日,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黄金梨喜获丰收。

2014年3月20日,中国雪梨之乡金川县4万亩百万株梨花竞相开放,大金川河谷成为白色海洋,蔚为壮观。

2018年5月28日,金川县勒乌镇角木牛村的部分村民通过和入驻的农业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阿坝州金川县是中国雪梨之乡。当地通过实施雪梨振兴计划,做好卖新鲜梨子、开发加工雪梨膏、做强梨花红叶旅游,帮助村民实现脱贫增收。2019年,金川县顺利脱贫摘帽。雷健银琪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向雨吴传明向宇摄

2017年5月20日,杜鹃盛开的小金县董马藏寨。这里被称为云朵上的羊角花藏寨和被遗忘的世外桃源。

脱贫攻坚中,成都新津区依托小金县木栏村1200亩的苹果园打造苹果共享农庄,实现了“村庄变景区、苹果变礼品、藏寨变民宿”。

2018年7月13日,在阿坝州小金县两河口镇,大量的莴笋收割上市。高原莴笋以口感清脆很受省内外市场欢迎,为当地群众带来不错的收入。

2015年12月11日,小金县当地群众跳起锅庄,展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农村。

2020年4月29日,小金县美兴镇老营村第一书记张飞(右一)帮助当地老乡销售自制的老腊肉。

阿坝州小金县实施产业造血工程,大力发展玫瑰、牦牛、苹果、高原蔬菜等主导产业,促进脱贫增收。2019年,小金县88个贫困村、3248户11695人全部如期脱贫摘帽。喻林斌刘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华小峰杨树李向雨摄

位于小金县木栏村的苹果共享农庄。(图片由新津区委宣传部提供)

2020年8月19日,阿坝县高原黑青稞天然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内,工人在包装黑青稞粥。

2020年8月19日,鸟瞰阿坝县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基地。该基地年创产值2500余万元,常年解决贫困农牧民就业200余人。

2020年8月23日,阿坝县曼则塘湿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骏马、牦牛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16年8月16日,阿坝县阿坝镇藏族群众正在生态农业示范园——科研示范培训基地劳作。

2016年8月16日,阿坝县龙藏乡贫困户扎西吉(左)在帮扶干部索朗泽让(右)的帮助下建起了新房,住进了新居。

 阿坝州阿坝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尽锐出战。阿坝县发展不均衡,针对偏远的柯河、茸安等乡镇,依托阿坝县与德阳在麦昆乡援建的农业园区,用集体产业资金入股,实现抱团发展共享红利。2019年,阿坝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夏雪东尔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雨杨吴传明衡昌辉摄

2017年6月15日,若尔盖县高原之宝现代化奶粉生产线基地,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包装牦牛奶粉。“公司+基地+经合组织+牧民+牦牛认养”产业链模式让草原牧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若尔盖县城东部的包座乡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连绵数十公里,在森林、山坡草甸间的藏族山寨古朴别致,俨然世外桃源。

2018年10月29日,四川省医疗服务队来到若尔盖大草原,为农牧民义诊检查。

2016年8月7日,游客们畅游花湖。若尔盖县守牢湿地雪山底色,截至2020年底,花湖湖泊面积扩大到650公顷。

2017年6月16日,若尔盖县唐克镇洛华村引进业主,80余户牧民参与入股开办的九曲黄河第一湾牧家旅游酒店开门迎客。

2017年7月14日,若尔盖大草原上的新型帐篷。新型帐篷和篷内“九件套”的到来,让草原牧民的生活变得便捷而现代。

  作为黄河的流经地,阿坝州若尔盖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奔康双赢新路,在开发生态公益岗位、发展生态产业、壮大生态旅游业等方面进行探索,成效喜人。2019年4月,若尔盖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李刚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吴传明衡昌辉摄

2020年10月26日,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罗仁他依托月亮湾景区发展起了自己的度假牧场,这里可看星空、吃藏餐、烤全羊。

2020年10月27日,红原县邛溪镇爱心草场上收割机在收割牧草。爱心草场项目大幅度提升了红原县饲草基地牧草生产能力,助力邛溪镇农牧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

2018年5月31日,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的牦牛绒手工艺人正在制作牦牛绒产品。经过探索实践,当地形成了“传统工艺+”的发展模式。

2018年7月11日,四川省首个建成投产的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在红原县邛溪镇玛萨村并网发电。电站带动2000多名当地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

白河(嘎曲河)在红原县月亮湾湿地风景区的草原上划出了一道道舒缓优美的弧线。

在扶贫政策的助力下,很多红原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并通过勤劳的双手,把生活过成了理想的样子。2019年,全县贫困村退出摘帽,所有贫困人员脱贫。段金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向宇华小峰摄

2015年1月1日,汶川县三江镇打造的鹞子山养生堂开门迎客,填补了汶川县生态康养旅游的空白。

2016年12月4日,汶川县高半山的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奋战在脱贫路施工现场。

2019年1月25日,汶川县映秀镇,当地群众载歌载舞唱响幸福生活。

2020年10月31日,游客坐在汶川县漩口镇樱花基地的度假房里享受窗前美景。当地结合自然风貌和樱花特色,盘活土地资源打造特色康养民宿,美丽新村吸引大量游客。

2015年5月16日,游客在汶川甜樱桃基地采摘鲜果。汶川大樱桃居“汶川三宝”之首,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汶川人心目中的“感恩果”和“致富果”。

 阿坝州汶川县是“5·12”特大地震灾区,通过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2018年,汶川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向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向雨摄

2020年9月10日,壤塘壤巴拉非遗传习所的一位画师正专注绘画。牧民群众通过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门路。

2020年8月2日,来自壤塘县上壤塘乡的藏香制作传习所小有名气的制作师、农牧民求宗正在制作古法藏香。

2019年10月24日,壤塘县年轻的藏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陶艺所制作陶艺。壤塘县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扶贫,扶持传承人积极创办传习所。

2020年9月10日,鸟瞰阿坝州壤塘县壤塘镇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

2020年9月11日,壤塘县中壤塘镇布康木达村的村民通过草莓种植实现增收,家门口就能挣钱了。

阿坝州壤塘县挖掘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成立藏香、石刻、唐卡等47个非遗传习所,培育起一批产业能人和示范户。同时,投资1亿多元建设非遗传习创业园,把非遗文化软实力变成脱贫奔康硬支撑。目前,壤塘县已有3000余名农牧民通过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拓宽了增收门路。2020年经省政府批准,壤塘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向宇摄

壤塘县城新貌。 罗让东周摄

壤塘县伊根门多村易地搬迁点。 (壤塘县扶贫开发局供图)

2020年11月15日,理县在桃坪羌寨举行羌历年迎新活动,当地群众载歌载舞。

2014年1月27日,理县甘堡藏寨的达吉一家人把家门口装饰得年味十足,他们开的藏式农家乐经过3年发展,已小有规模。

2013年9月7日,理县朴头镇朴头村美丽的羌族建筑群落。

2018年10月28日,深秋时节,理县毕棚沟彩林宛如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阿坝州理县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全县沿河谷80%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旅游收入占全县人均收入60%以上。截至2020年10月,理县3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1201户4357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白桂斌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华小峰何海洋摄

2020年3月23日,茂县岷江河两岸万亩李树竞相开放。成片李花与独具特色的羌族碉楼及远方的雪山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1年4月11日,茂县太平乡的杨柳村风景如画。

2020年8月15日,茂县的羌族女孩在茂县凤仪镇水西村采摘茂县李。

2017年7月19日,茂县东兴镇蓝莓喜获丰收。东兴镇依托村集体土地资源,引进优质蓝莓品种,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如今,蓝莓已成为当地奔小康的致富果。

2014年7月4日,茂县的羌族妇女在羌绣培训班免费学习羌绣技艺。

阿坝州茂县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河谷,近年来大力实施百村千池万窖灌溉项目,治理干旱河谷,调整产业结构,让整个河谷长成花果山。2020年4月,全县2040户贫困户均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整体脱贫。何清海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向雨摄

2018年8月24日,松潘县小河乡丰河村的村民薛大德在管理葡萄。小河乡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拓宽增收致富路径,效果明显。

2020年9月5日,松潘县藜麦的成功试种,拓宽了该县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2020年12月23日,松潘县五里村残疾人吴声刚展示制作的风干牛肉。吴声刚通过电商完成接单,实现增收。

2017年7月23日,松潘县圣地花海3300亩薰衣草全面进入盛开期,八方游客享受九环线上这一独特风景。

2017年7月23日,位于松潘县海拔3500米的奇峡沟冰雪欢乐谷开始试营业,项目建成运营后解决了近400人的就业问题,助力实现脱贫增收。

2020年12月23日,松潘县岷江乡北定关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负责人胥光翠整理包裹。该服务站自当年7月开通收发货业务,惠及周边1000多名村民。

2019年,松潘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全县稳步实现2129户7863名贫困人口脱贫,5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3.5%降至0。松潘农产品销售痛点是小而散不成规模,如今却依靠互联网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全县网络零售额登上全州首位。钟林秀孟波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向雨肖雨杨摄

2020年10月29日,九寨沟五花海景区暗香疏影,美景不减“补妆”前。

2020年10月31日,九寨沟县柴门关景区,当地居民身着民族服饰,唱着融合南坪小调的歌谣迎接游客。

2018年8月3日,九寨沟县漳扎镇中查村藏族群众在自家院坝内织布。

2018年8月3日,鸟瞰九寨沟县漳扎镇中查村重建加固后的藏族村寨。

2020年12月25日,九寨沟县双河镇大寨村打造的开放悬崖酒店和星空酒店。

依托地震灾后重建之机,阿坝州九寨沟县全力打造“1+12”全域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到九寨沟来不仅可以观光游,还可以度假游、康养游、体验游、探险游,助力九寨沟县成为世界级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18年九寨沟县实现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杨树肖雨杨摄

2018年1月8日,黑水县红岩乡布多村贫困户扎西东作站在刚落成的新居前,拿着“藏区新居建设户”的牌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2020年10月29日,黑水县西市窝村的群众在蔬菜种植基地采摘无筋豆。

2018年5月30日,黑水县芦花镇三达古村的藏族小朋友喜迎“六一”。

2017年7月16日,鸟瞰黑水县沙石多乡奶子沟羊茸村,整个村寨被绿色的森林、清亮的小河环绕,美轮美奂。

2018年10月17日,黑水县大面积的彩林将藏家新居装点得犹如童话世界。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

2017年3月24日,黑水县猛河两岸山花烂漫。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村美民富。

截至2019年,黑水县完成2895户10006名贫困人口脱贫,6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868.5元增加到2019年的8670.3元。2019年黑水县实现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吴传明摄

2019年11月23日,泸定县咱里村的村民在采摘引种的红富士苹果。泸定县通过优质农产品的引进,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快速发展,带领村民致富奔康。

2019年8月9日,鸟瞰泸定县烹坝镇,这个小镇已成了进藏路上的重要驿站,吸引众多旅客驻足,成为骑游小镇。

2018年2月19日,泸定县城旅游人气旺,游客们不断穿行在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上。

2019年11月23日,泸定县咱里村的村民正在包装当地出产的优质金丝皇菊。泸定县实行“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金丝皇菊、高山雪菊200余亩,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甘孜州泸定县大力推行“金融+”“基础+”“农业+”“旅游+”“民生+”“社会+”精准扶贫模式,投入财政涉农整合资金10.22亿元,精准实施1003个扶贫项目。2018年8月,以脱贫攻坚群众认可度99.16%的优异成绩,成为四川省第二批和甘孜州首个国定“摘帽”贫困县,荣获“全省2017年摘帽工作先进县”称号。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郝飞衡昌辉肖雨杨摄

2016年6月19日,俄色花盛开的康定市幸福新村。

2010年5月20日,康定市塔公乡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2019年3月13日,扶贫帮扶队员巴桑呷瓦(中左)在康定市甲根坝乡扎日村用白描绘画的形式结合生动的语言,宣讲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农牧民描绘发展致富图。

2018年11月8日,康定市的糖心苹果成熟了,这种苹果已成为甘孜州知名土特产。

2016年8月11日,游客们在康定市鸟瞰群山。

精准扶贫以来,甘孜州康定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市摘帽、五年奔小康”的思路,压实领导、工作、帮扶、攻坚责任,强化教育、医疗、住房、惠民保障,紧扣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旅游发展重点,凝聚党建、主体、帮扶、社会力量,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8亿元。2018年实现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户全部脱贫。沙康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尹钢衡昌辉摄

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大棚蔬菜基地全貌。 (康定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0年9月8日,俯瞰成都市成华区援建的丹巴县丹东村的中药材现代化基地。

2017年6月23日,丹巴县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里,学生们在分营养午餐。

2018年10月29日,丹巴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室里,该院医务人员与甘孜州人民医院医生一起为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2016年10月27日,丹巴县中路乡基卡依村,村民阿初(左)和姐姐冲麦在藏家乐里晾晒玉米。

甘孜州丹巴县享有“美人谷”“千碉之国”“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等美誉,是藏汉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区。当地紧紧围绕教育支持、医疗救助、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实施精准帮扶,累计统筹整合涉农扶贫资金10.42亿元,强力推动扶贫政策精准落地。2018年,丹巴县顺利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衡昌辉杨树李向雨摄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成华推动一个个产业在丹巴落地。 成轩摄

2020年7月20日,九龙县的璀璨夜色。

九龙县积极扶持茶叶产业,当地大量农户借此增收。

2016年11月6日,九龙县的群众在一起剥玉米。发展壮大的产业,让群众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2020年7月3日,九龙县人民医院医生在给病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2015年10月25日,晨曦中的九龙县呷尔镇华丘村。青山绿水环绕中,村庄如画。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甘孜州九龙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狠抓“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一帮扶”和21个专项扶贫的落地落实,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由2014年的2242元增长至目前的10303元,安全住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等生产生活指标也全面达标。2018年,九龙县顺利脱贫摘帽。高秀清摄

甘孜州九龙县三垭镇新貌。

在九龙县新华全球购实体店,进口商品琳琅满目。

2016年9月以来,青白江区助力九龙县脱贫奔康,累计派出对口支援干部人才202人次,利用成都国际铁路港及自贸区优势,充分发挥帮扶资金的撬动和增效作用,推动九龙全面开放发展,2019年4月,九龙县顺利通过四川省精准扶贫验收组验收,实现脱贫摘帽。 腾跃 (图片由青白江区委统战部提供)

2020年8月14日,雅江县西俄洛镇康巴汉子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46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村民麦朵在为来自远方的游客准备奶茶。

2020年8月9日,措卡卓儿在雅江县“松茸一条街”直播销售新鲜松茸。不少当地困难群众通过松茸采摘和销售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7年6月22日,鸟瞰雅江县红龙镇错柯定居点。

2019年7月14日,雅江县松茸产业园的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精选菇袋。企业统一生产菌种、培训技术、产品标准、品牌销售,有效推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2015年5月30日,鸟瞰国道318线雅江县剪子弯山段,蜿蜒盘旋在山间的国道颇为壮观。

脱贫攻坚以来,甘孜州雅江县对照户“六有”、村“五有”和乡“三有”等脱贫摘帽标准,累计实施扶贫项目933个,乡村交通、电力、水利、通讯、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巩固提升。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06户846人、无房户安置99户288人、同步搬迁安置81户456人,全县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居房。2019年底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衡昌辉李向雨摄

2019年6月12日,石渠县德荣玛乡中心校,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校舍内上课。

2020年10月14日,俯瞰石渠县洛须镇邓玛农业科技观光示范产业园。园区内种有草莓、番茄、二荆条、西葫芦等果蔬,带动附近80余位居民就业,当年实现产值3000余万。

2020年10月13日,石渠县上空出现巨大的火烧云,将整个草原装点得如梦似幻。

2018年12月10日,石渠县城灯火璀璨。

2016年6月27日,石渠县的“甘石线”110千伏铁塔犹如一条银色的长龙延伸向高原远方。

甘孜州石渠县平均海拔4560米,是全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最偏远的县城。2014年以来,石渠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75773.28万元,实施17个专项扶贫,路、水、电、通讯、安全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低保救助等兜底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教育、医疗等民生大事得到有效保障,产业发展基础得到有力夯实,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2019年,石渠县顺利脱贫摘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树李向雨郝飞摄

来源: 20210422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