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四川日报图片
9月6日,成都市东郊记忆蒸汽火车头广场上一列“东方红号1519”蒸汽式火车及两节绿皮车厢,吸引了众多前来休闲、娱乐的市民,他们拿出手机、照相机拍照打卡。“东方红号1519”是我省第一批蒸汽式火车,除了在这里拍照外,市民还可以走进车厢参观。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在消费扶贫云展销直播间里,带货主播正在试吃一款风味辣子鸡。本报记者向宇摄
大运会成都凤凰山体育中心足球场幕墙工程开始安装。 周鑫摄
巴山有机稻梯田。
稻谷装袋。施皓文 白川东 摄
刘后浪,受访者供图
刘后浪,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碗厂沟村村民,患强直性脊柱炎,通过养殖山羊、旧院黑鸡等,2017年顺利脱贫。四川省“脱贫榜样”,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 本报记者 吴平
广元市昭化区稻渔(虾)产业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园。 李建生摄
8月28日,2020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第五届四川·朝天核桃文化旅游节在广元市朝天区开幕。目前,朝天区核桃基地面积达50万亩,核桃产量突破5万吨,连续12年居四川省县区首位,核桃产业综合产值近30亿元。图为参会客商在核桃基地采摘核桃。 钟卫东摄
4月26日,凉山州普格县哈力洛乡四甘日村聚居点,43岁的吉伙莫子歪在聚居点制作披毡。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对口帮扶普格县前方指挥部的帮助下,她通过养蜂、养鸡、养牛、养猪、种植等创收,于2017年脱贫。
7月29日,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47岁的龙汝琴在田间采摘黄蜀葵,她每天采花的收入能达到200元左右。因病致贫的她通过发展养殖业和务工,于2018年脱贫。
8月12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镇,来自羊店儿村的马黑阿罗在扶贫车间的生产线上裁剪衣服。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使得她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现已脱贫的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7月20日,泸州市泸县潮河镇潮河村6组,49岁的张绍珍正晾晒收割的高粱,3亩多地的高粱今年又丰收,将院坝铺得满满当当。从2017年开始种植郎糯红19号高粱以来,每年高粱收入超过8000元,她家在当年就实现脱贫。
7月21日,宜宾市高县来复镇通书村,55岁的吴承金将包装好的脆桃送到快递员手中,这批订单发往重庆市。为了使自己早日脱贫,吴承金当上村里的护林员、清洁员,还要管理好自家的田地和果树,2016年他家脱贫摘帽。
8月27日,宜宾市筠连县团林苗族乡新阳村,熊小兵在鸽子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喂鸽子。他家在2017年脱贫,去年通过入股的方式他加入了合作社,如今他喂养的乳鸽、鸽蛋等产品已在当地打开市场。
7月27日,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61岁的付运兰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内工作,穿线、拧紧、理顺,熟练完成线缆制作。因病致贫的她在2014年脱贫,为了不再返贫,她进入扶贫车间成为一名员工,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8月11日,凉山州雷波县,来自瓦岗镇洛嘎阿则村的吉度吉洛,在县妇联组织的彝绣培训班上学习新技法。2018年吉度吉洛家退出贫困户序列,为了让传统的彝绣成为致富门路,她自愿来到培训班学习。 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
九龙县三垭镇郎呷村村民。 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通过帮扶,九龙县三垭镇郎呷村整村生态移民搬迁,并实现户户通水、电、网。图为8月7日,鸟瞰郎呷村集中安置点。 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3月12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意大利红十字会主席罗卡(后排右六)与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9人合影。当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共同组建的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罗马,并带来部分中方捐助的医疗物资。 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