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四川日报图片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尹力2020年5月9日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5月13日,贵州省思南县邵家桥镇乌石村农民在收割小麦。5月以来,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多个乡镇种植的1.48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开镰收割期,农户们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考古工地一角。本文图片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印度-太平洋珠”。
▲“龙纹铅饼”正面。
东汉陶俑。
▲刻有“郫”字铭文的战国晚期青铜戈。
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发现了从战国至明代的6000余座墓葬,时间跨度2000多年,其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串起半部埋于地下的“四川通史”。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工商银行全力保障“中国牙谷”项目复工建设。
了解到某企业急需流动资金用于生产防疫物资“双氧水”,工商银行采取“在线+远程”的办公方式,仅用一天即完成3600万元贷款审批,并于当天实现贷款投放。
工商银行客户经理现场办公,通过6小时加急处理,为某医药企业提供100万元应急资金,支持其紧急储备抗疫药品。
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获得了工行的金融支持。
工商银行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推动“四川造”防疫物资销往海外,助企业打开境外销售渠道。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简称“工行四川省分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全省防疫抗疫、复工复产提供“硬核”金融支持,同奋战在一线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向险而行,助力与病魔较量;助力受疫情影响的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奔向小康;与加紧复工复产的企业一路同甘共苦、携手前进,充分彰显了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 沈公航 文/图
登“城市之眼”丹景台,远眺天府国际机场,触摸东部新区脉动。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 供图
5月8日,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熔窑控制室内,技术人员检查产品生产工艺指标。 郭超英摄
今年,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鲜家坝村“涪城区有机农业示范园”的小麦丰收了。5月14日,种粮大户——凯华家庭农场260余亩小麦开镰。图为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郭超英 摄
诗歌之乡柳街镇。朱冰峰摄
槐树诗社编写的《槐树诗刊》。
槐树诗社一行人在田间讨论朗诵诗歌。
陈劳生。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肖姗姗摄
5月11日,当记者在西充县槐树镇观音坝村六组见到这群农民时,他们手拿创作的诗稿站在田埂上,面前是几天来刚刚插好的秧,正在收割的麦子,还没打完的菜籽。“地里的庄稼不停长,我们的诗就一直写。”在四川,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泥腿子”诗人。他们忙时散在山野间耕作,闲时聚在一起吟诗赋词,好不快活,一幕幕乡村版诗歌大会在巴蜀的田野田坎间上演,这些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文字,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 本报记者 肖姗姗
高小华历时六年创作的油画《徐志摩和他同时代的人》。 受访者供图
5月4日,历史人物油画纪录片《徐志摩和他同时代的人》中英文版在美国中文电视台开播。这部25集的纪录片以现居成都的著名油画家高小华作品《徐志摩和他同时代的人》幕后创作经历为线索,引出一段徐志摩的艺术人生,以及和他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故事。本报记者 边钰
龙泉城市之眼。 吱吱吱吱小号纸供图
五岔子大桥。 本报记者郝飞摄
东门市井。 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戛纳湾风情廊桥。 小铭同学摄
TUYO在温江万春黄石园艺园。
如今,在成都,有越来越的新派城市“网红”打卡地标。它们以前沿的风格、个性的设计、特别的体验,成为新的城市风景线,也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活力。 本报记者 吴梦琳
《白塔秋枫》。
5月3日上午,著名川剧艺术家蓝光临的遗作《白塔秋枫——蓝光临艺术生涯》出版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梅花奖得主肖德美、王超等10余位“蓝派”弟子,四川人民出版社代表和诸多川剧圈内人汇聚一堂,共同见证蓝光临表演艺术传承中心揭牌。 本报记者 李婷
《金山银山看蜀山》(中国画) 程峰作
程峰是位生态文明的歌者,他的山水画以树木森林见长。在这幅《金山银山看蜀山》中,青绿的岩石山峦连绵,在冷艳一片的青绿中,丛丛暖色的树林颇为吸睛。画面先以厚重之浓墨重笔处理前景几丛巨杉,再分层分丛迤逦远去,中间云雾穿插,远处以峨眉山为蜀山符号标志,营造出磅礴万千的气象。画作物态俱佳,既保持了传统中国画造物仰观俯察、法天贵真之法,又借鉴了西方绘画明暗造型之趣,凸显了水韵墨律的山水写生高妙境界。(边钰)
白岩松在直播中签售自己的演讲精选集《白说》。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供图
4月的最后一天,著名媒体人白岩松亮相抖音,开启直播首秀,以最新潮最直接的方式,来践行他于4月15日发起的倡议“书店的春天——拯救实体书店”。白岩松先后连线6家民营书店,并在直播间为3000本自己的著作《白说》签名销售,利润全部归书店。 本报记者 肖姗姗
龚开贵。
龚砂锅。
鸳鸯砂锅。
浓缩版砂锅制作的花器。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龚砂锅烧窑现场。
4月5日,叙永县两河镇省级非遗“吊洞龚砂锅”的传承人龚开贵终于在疫期开始第一次起火烧窑。窑炉旁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的温度,很快让靠近的人满头大汗,56岁的龚开贵却是一脸如释重负的笑容,“实在等不起了,好多单子都等到发货哦!”他的女儿龚琴打开手机查看订单,“近的有云南、贵州,远的像北京、吉林、新疆,甚至海外如加拿大、缅甸等好几个国家都有!” 本报记者 吴晓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