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四川日报图片
记者采访小金县达维镇党委书记杨发君。 本报记者杨树摄
7月25日,四川日报记者再走长征路,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途经宝兴翻越夹金山。 本报记者杨树摄
沈国才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讲述当年毛主席接见彝族代表的故事。 本报记者王云摄
彝海结盟纪念馆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游人前来游览。 本报记者王云摄
7月25日,再走长征路的记者们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采访。 本报记者杨树摄
宝兴县硗碛乡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 本报记者杨树摄
7月25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四川。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记者一行,兵分两路,沿着红军长征在川足迹再走长征路,挖掘感人的长征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记者 蒋松 邓嗣华 张明海 祖明远
7月25日航拍的青神县西龙镇万沟村,成片的白茶、果树与现代民居相映,构成了一幅美丽宜居乡村画卷。青神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围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广大群众共建美丽宜居乡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姚永亮摄(视觉四川)
见到了长城,好开心!7月23日,孩子们来到居庸关长城,雄伟的建筑让他们兴奋不已。
一起过生日,好有缘!7月25日,团友们为五位小朋友庆祝生日。
7月22日至25日,108名在北京参加“感恩祖国、拥抱北京、亲情相聚——关爱川籍在京农民工困难家庭留守儿童活动”的孩子们,与父母欢聚,登长城、游故宫、进科技馆、参观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亲情的温馨和祖国的强大;在开拓视野中,绽放梦想和希望。 本报记者刘春华/文郝飞/图
建设中的丹景山观景台。朱建国摄
实际管理人口已超2000万人的成都,在两年前开始谋划“东进”——跨过龙泉山向东发展,推动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到“一山连两翼”的开阔。
7月19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高质量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东部新城的意见》。细读《规划》,有几个关键词令人印象深刻,“五级城市单元”“留白增绿”“公服优先”,透露出“未来之城”的营城思路、发展方式、建管模式。王浚录本报记者罗向明
值守门禁 “机甲战士”在变电站门口检查证件。 王志奇摄
远程操控 开发人员坐在特制的椅子上远程遥控“机甲战士”。王志奇摄
分闸操作 接到指令,机器人精准推上电源箱的分闸开关。王志奇摄
7月25日下午2时,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煎茶镇的500千伏尖山站内,一个身高约90厘米、浑身通黑、萌态十足的机器人,正对一个主变电源箱进行开关分闸操作。只见它慢悠悠地转动轮子,准确停在电源箱前,手臂轻轻拉开电源箱,手指精准推上分闸开关,成功分闸。原来,这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直属研究所联合开发的智能遥控操作机器人“机甲战士”首次亮相。王志奇 袁城霖 记者 李欣忆
装有中国最早的酒的铜壶。 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7月25日,大型文物展《发现·中山国》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从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出土的132组227件精品文物,揭开了有战国“第八雄”之称中山国的神秘面纱。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由于史籍记载零散,中山国曾不为人们所了解,被称为神秘王国。而随着40多年前位于今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陵、灵寿古城的发现与发掘,终于把这个神秘王国从尘封的泥土中掘出。 本报记者吴晓铃
邛崃市夹关镇,绣娘们在杨华珍藏羌刺绣工作室绣制订单产品。 本报记者杨树摄
射洪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示范园一角。 射洪县委统战部供图
农工党宜宾市委副主委、宜宾学院教授魏琴(中)研究油樟苗种植培育。宜宾市叙州区委统战部供图(资料图片)
7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而在此前两周多,全省县区统战工作现场会在宜宾召开。先后两个会议,聚焦同一个领域——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大事,全省统一战线将发挥优势特长,聚焦县区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助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 余姝满 本报记者 付真卿
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海报。 四川广播电视台供图
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海报。
旺苍县城南郊南峰山的红军石刻标语。
石棉县安顺彝族乡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
泸定桥如今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位于松潘的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伍国徽摄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天府周末推出“文艺视角看红军长征在四川”特别报道,从书籍、画作、影视、舞台等角度,聚焦文艺作品中的红军在四川的长征故事及背后创作故事,引领当代读者一起重温这段铁血征程,并穿越历史,走向未来。 本报记者肖姗姗
新中国成立后,果基小叶丹夫人献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 选自《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长征到陕北的部分彝族红军战士。 选自《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红军歌谣原件墨迹。 选自《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红军使用过的公文皮包。 选自《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2016年,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全省有关市(州)党史工作部门对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特别是行军路线、行军里程、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和帮助以及红军长征相关的遗址、遗迹等,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发掘,收集到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最终,编辑组整理编纂出《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 本报记者肖姗姗
袁吉中《巧渡金沙江》,套色木刻,72×102cm,1961年
江碧波《飞夺泸定桥》,套色木刻,72×102cm,1961年
张文源《红军过草地》(第一稿),布面油画,164×94cm,1976年
李焕民《红军过草地》,黑白木刻,70×99.5cm,1960年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满怀豪情地踏上“重走长征路”的征程。他们没有革命前辈的刀枪子弹、草鞋背包,却以手中的画笔为“武器”,为我们生动再现了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艰苦跋涉。这些画面告诉我们,尽管时移世易,那份令人动容的伟大长征精神仍将永不磨灭。 本报记者余如波
《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海报。(四川广播电视台供图)
本文图片均为《彝海结盟》剧照。 (片方供图)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影视川军”的力作。从获得飞天奖的电视剧《彝海结盟》,到登上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等,精彩再现了红军在四川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等壮丽篇章。 本报记者 李婷
舞剧《红军花》剧照。 四川省歌舞剧院供图
图片为《红色丰碑》演出现场。 四川交响乐团供图
舞台上的红军长征题材文艺作品,离不开音乐旋律和动人舞姿,这种感性而浪漫的艺术形式,为铁血征程打上了一层柔美的高光。不管是展现女红军风采的舞剧还是或浪漫或写实的交响乐,无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本报记者 李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