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2四川日报图片
7月20日,“火把原乡·燃情阿都”2019中国布拖彝族火把节开幕。当晚,各民族群众聚集在该县广场,欢度火把节。 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7月17日,理塘县濯桑乡圣地农庄万亩萝卜基地,高原生态白萝卜已出苗。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米,高海拔气候、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土壤、洁净的水源、充足的光照造就了生产有机天然错季节农产品的独特优势。2018年,理塘县白萝卜直供港澳940吨,占四川省直供量的70%。 叶强平摄(视觉四川)
重庆酉阳县南腰界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7月1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7月20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方尖碑上被投射了“土星五号”火箭影像。当日,美国多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纪念登月50周年。 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张庆和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张庆和,1921年出生在河北省宁晋县北辛庄村。1938年初,张庆和参加冀豫抗日游击支队。1939年3月,随部队转战太行山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6月,张庆和任师长。同年,任中朝空军司令部指挥助手。他多次指挥战斗,战功卓著,首创了空军击落敌B-26轰炸机的先例。1953年10月22日,张庆和在丹东四道沟飞机场进行飞行训练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年仅32岁。 新华社记者李继伟(据新华社石家庄7月18日电)
双流国际机场停机坪。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1987年,民航体制改革初期的双流机场航站楼。
1990年的双流机场航站楼。
2001年10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的现一号航站楼。
2012年8月9日,投入正式运行的现二号航站楼。
摘自1996年1月13日《四川日报》头版消息。
见证成都机场从地区航空枢纽升级为国际航空枢纽后的几十年发展,这个四川连接世界的窗口,现在日均约1000架次航班起降,近15万人次从这里出入。 本报记者王眉灵
曹立熹(左)和吴伟(右)在他们的乒乓球拍工作室商量制作球拍。
用游标卡尺测量梅花桩桩柱颗粒。
安装梅花桩桩柱颗粒。
测量球拍底板干湿度。
吴伟测量梅花桩桩柱大芯平整度。
师徒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制作的球拍底板。
7月16日,成都市上池正街108号院一间车库里的工作台前,一位83岁的老者和一位中年人正忙着维修一批乒乓球球友送来的球拍。
眼前这位老人就是人称“成都曹大爷”的曹立熹,多年前他曾为朱雨玲、王曼昱、邱贻可等多位中国乒乓球国手维修过球拍,在全国球友和专业选手中颇有声望。旁边的中年人是他的徒弟吴伟。2年前,吴伟与曹大爷一见如故,人到中年的他执意拜师,更是在距老人住家不远的地方买下一间车库,打造属于师徒二人的定制乒乓球拍工作室。老人制作一只球拍,从选料到切割底板,再到打孔、粘贴……需要120多道工序,耗时数日。即便如此繁琐,60多年过去,他对制作、维修球拍的热情丝毫不减。 本报记者肖雨杨摄影报道
着着(中)在画室里和徒弟们一起创作以家乡藏寨为背景的大型唐卡画。
着着在写生中收集创作素材。
慕名而来的学生们在画室了解唐卡工艺,着着(右一)耐心讲解。
严格按照传统研磨准备上色用的矿物质颜料。
调制的矿物质颜料,能保证画作百年后依然艳丽。
整理画秃的画笔。
7月的甘孜州乡城县被称为最美香巴拉,清晨县城周边的大山都氤氲着雾霭,犹如仙境。今年31岁的唐卡画师着着最喜欢在这个季节带着徒弟们走进大山收集素材,找寻灵感。
着着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师,他14岁从临摹、勾线定型、着色染色开始学起,3年后就出师独立作画。17年时间,他绘制了3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和数百幅唐卡,光笔就画秃了20000多支。去年,着着凭借《南丝路一带缘藏汉人一家亲》成为当年文艺界最高奖山花奖的获得者。今年,他围绕“一带一路、藏汉和睦”为主题而创作的大幅唐卡画作也即将收尾。 本报记者李向雨摄影报道
川剧《落下闳》剧照。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供图
7月19日、20日晚,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根据西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生平事迹创排的川剧《落下闳》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首演。该剧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也是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优秀舞台剧目展演作品之一。
落下闳出生于今四川阆中,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2017年,我省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落下闳入选首批十大历史名人。而早在前一年,川剧《落下闳》的筹备工作便已启动。 本报记者余如波
7月18日航拍的雅西高速石棉南互通立交(孟获城出口),其有望在今年内开通。 黄刚摄
7月18日,建设中的雅安市雨城区桃花岛公园,占地面积约42.3公顷,目前正在进行“滨江生态绿廊”项目施工,建成后将形成集生态环境修复、休闲运动、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徐阿敏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