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四川日报图片
3月10日,被誉为“川藏第一桥”的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在油菜花的映衬下格外壮丽。 本报记者尹钢摄
德昌县德州镇街头,银行、医院、商户门口的LED显示屏成为宣传新阵地。 本报记者付真卿 图
3月14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走进旌阳区东湖乡高槐村,通过开展培训活动,从活态传承、人才储备、产业振兴三点发力,实现“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帮助村民精准脱贫。图为德阳潮扇省级传承人杨占勇(上图)正在指导村民们学习潮扇制作。张智勇摄(视觉四川)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
代表们积极提交建议。
刘守民代表(中)认真阅读会议材料。
甲登·洛绒向巴代表(中)就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言。
贺光玉代表(左)和罗朝运代表交流。她建议调整完善农村退耕还林有关政策。
3月,肩负全川9100万各族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四川代表团代表赴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赢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创新发展等各方面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欧阳杰 田为 摄影报道
西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鸟瞰(效果图)。
成都太古里商圈。
2019年,成都将“年度城市任务”确立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努力建设与城市经济规模、国际排名相称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水平。 (图片由成都市商务局提供)
2019年2月28日,四川省召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 邓甘摄
蒲江开展实地调查。 (蒲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在四川全面推开,以2019年5月底前完成县级国土调查和数据库建设为时间节点,实施百日攻坚行动。并将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开展统一数据更新。2020年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米方谭炜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效果图。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供图
3月13日,中建一局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七标段空港新城段建设现场图。 许鹏摄
鲍佳富在空中花式炫技。
蒋逍然在越野赛中。
鲍佳富在小轮车上炫酷。
刘敏奔跑在雪道中。
拳击爱好者上台实战。
已经能走上台前实战的拳击爱好者。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月13日夜晚,成都大慈寺国际青年社区旁,鲍佳富和他的小伙伴如约在这里玩起了小轮车,空中翻腾、甩把等空中花式炫技,引得不少路人围观拍照。在成都东湖公园,跑者刘敏正沿着公园的赛道做赛前拉练,为即将开赛的彭州葛仙山越野赛做准备。
随着成都加快赛事名城建设的步伐,一系列前卫新潮的小众运动,不断走入大众视野,吸引市民参与其中。彰显力量的拳击、腾跃空中的小轮车、亲近自然的越野跑……它们,让参与者的生活“蝶变”,也让“动起来”的成都更加时尚。本报记者边钰
广场上的乌木林。本报记者吴晓铃摄
镇馆之宝“万根同心太阳神”。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提供
造型各异的乌木展品。 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提供
4万多岁的“乌木老祖宗”。 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提供
乌木伏羲像。 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提供
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坐落在都江堰市中兴镇,占地80余亩,是四川首家经正式批准成立的非国有博物馆,其展品数量之众、种类之丰,堪称“乌木王国”。这些乌木,均由博物馆馆长卢泓杰在20多年来从省内各地收集打造而成。 本报记者吴晓铃
抱猫的女孩(版画)唐萍作
“三足鼎立”的中国当代版画中,黑龙江的油印套色木刻是独具风格的一支,颇有“北大荒”辽阔、苍茫、厚重的气韵。不过,在四川青年版画家唐萍手中,油印套色木刻无论主题抑或审美风格,却能表现出一种“小清新”的韵味。这幅《抱猫的女孩》,并没有前辈版画家作品强烈的主题性,而是选取了一帧闲适的场景。画面以独特的块面构成,充满了强烈的设计感,色彩又颇具复古、怀旧气息。这样的作品,如同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插图,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稍作停留,不觉神思飞扬。 (余如波)
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袁庭栋。
捐赠前袁庭栋的书房。本文图片由成都图书馆提供
此前,成都图书馆袁庭栋文化书库正式开馆,集中呈现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袁庭栋捐赠的个人著作、全部藏书、剪报及手稿等文献资料。袁庭栋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潜心于传统史学和巴蜀文化研究。据了解,他的个人著作共有30多种,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历史、民俗、地理、军事、风物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巴蜀地方文化的研究、通览、解读等。他收藏的书籍和剪报资料,包括史学、传统文学、民俗学等多个方面,其中还有千余种巴蜀文化书籍,种类之多,在成都公私藏书中位居前列。 本报记者吴梦琳
川版《生僻字》MV里的四川景色。(视频截图)
“葫芦文化”里的萌娃演唱。(视频截图)
3月8日,一首四川版《生僻字》悄然在微博微信、网易云音乐、爱奇艺视频等网站上线。这首名为《三九大四五六铁公机一加三》的公益歌曲,取自音乐人陈柯宇在去年底走红的“抖音神曲”《生僻字》,四川版一出便引起网友转发热潮。本报记者李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