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四川地情短视频>详细内容

【四川地情短视频】巴中09┃第六集 融入中华

来源: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30 15:40:23 浏览次数:229 【字体:

00:00 / 00:00
正常

【四川地情短视频】巴中09┃第六集  融入中华

(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供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


巴中市的地情短视频解说词

第六集  融入中华

【主持人口播】米仓古道,起点在陕西省汉中市,终点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经米仓古道可北接关中中原,南达重庆联通长江水道,西至阆中、成都,是中国最早的古道之一。在巫巴山地除了米仓古道,还有巴盐古道、茶马古道等联通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加快了巴人与华夏民族的交流融合、国家统一的步伐。

【解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巫巴山地的局限,一批批巴人走出大山,向生活条件更好、文化更先进的民族迁徙交流,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

巴人与其他民族的迁徙交流通常有两种方式——战争与和平。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蛇巴”就来到了洞庭湖边,被后羿打败后,一部分回迁到汉水流域,一部分留下来成为苗蛮集团(亦称江汉集团)的重要成员。巴人的建国史,就是一部上百个氏族战争兼并史;巴国的兴盛、灭亡史,也是一部巴人与蜀、秦、楚等的战争史。

成语“比翼双飞”就是巴人和平融入华夏的见证。《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周成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方贡献方物,氐、羌以鸾鸟,巴人以比翼鸟”。《华阳国志•巴志》就说重庆以东的巴人,在风俗文化上接近楚人,“江州以东,其人半楚,姿态敦重”。楚的“万舞”源自 “巴渝舞”,楚之屈宋文学汲纳了大量巴文化的口头文学,巫鬼文化在楚地长期风行,盛而不衰。

黄歇(公元前320—前238),战国时期四大著名君子之一,诞生在四川省达州市万倾池。年轻时他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被任命为丞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的封地,成为上海市的开山鼻祖。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战国晚期,既是巴人融入华夏的加速期,也是巴地青铜文化、井盐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彻底融合期,这时的巴文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解说】巴蜀图语是巴文化的象征。在重庆市巴人博物馆展陈的兵器、乐器、印章、陶器等文物上,大多铸有或刻有虎纹、手心纹、鸟纹、几何纹等图案符号或象形文字,超过200种,或狰狞或活泼,或严谨或生动,或虚拟抽象或细腻入微,充满了原始的古朴美。专家们鉴定这些图语出现在战国早期,是巴人的图腾符合或文字,也是巴文化区别蜀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秦汉文字统一时没落,遂称为巴蜀图语。

《巴渝舞》是巴人在同猛兽、敌人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时,巴人一手持着蒙着虎皮的板楯,一手拿着虎纹戈矛,像新西兰毛利人跳战舞那样跳起《巴渝舞》,有节奏地划出劈、刺、勾、砍等骇人动作,一股杀伐之气直透苍穹,70万殷师魂飞魄散、临阵倒戈。汉王刘邦攻打天下时,賨人载歌载舞助阵,刘邦称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舞也”,纳入宫廷舞。

巴人善酿酒,酒名巴乡清,醇而清,是酒中上品,而其他地方的酒淡而浊,是“浊酒”“薄酒”。秦巴结盟时相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一钟(310公斤)清酒等于王侯才有的雕龙黄玉一双,其珍贵可想而知。诗人杜甫也称赞巴乡清醇厚,“闻道云安(今云阳)曲米香,才倾一盏便醺人。”

丹砂,水银氧化物,一种重要的祭祀、疗伤、建筑用原料,为巴人在开采盐业资源时的重要发现,战国时涪陵是丹砂的全国主产区,《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出丹砂、茶叶……秦始皇陵的100吨水银就来自巴地。

巴清,战国末期大工商业主,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巴清夫家家族数代在枳(涪陵)从事盐、丹砂采炼业,丈夫早逝后,巴清掌管家族企业,提高了冶炼技术,开辟了销售通道,将丹砂运销全国各地。数年后,其家资巨富,开采提炼的工人就在一千人多人,保护开采、运输的私人武装达到上万人。她拨出专款,救助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儿童。她积极主动纳税、贡献水银,资助秦始皇统一全国。她倾尽家资,代替家乡人修筑长城的夫役。巴清死后,秦始皇下令在重庆市涪陵区修建“怀清台”,以示对她的怀念和敬意。“怀清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名人纪念碑。

存活了三千多年的巴方、巴奠(甸)、巴国终从地理版图上消失了,巴人似乎也再难见其踪影了。巴人后裔今天又到哪里去了?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巴国灭亡后,巴人及后裔有的融入了汉民族,有的演变成今天土家族、仡佬族、或部分苗族。

【解说】秦楚灭巴后,部分迁徙到武陵郡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的“虎巴”血统后裔即“五溪蛮”,不甘心国亡家破,揭竿而起,秦昭王派板楯蛮平息了这场动乱,又把“五溪蛮”等巴人贵族和豪强大户迁到咸阳,纳入秦国的编户之中,融入了汉民族,其余的“五溪蛮”发展为今天的土家族。此后的西晋、北宋、元末和明、清时期还曾五次向巴地大移民,加快了土著居民与汉民族之间的同化。

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

李雄,东晋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开国皇帝,賨人后裔。公元301年,李特、李雄率巴氐、賨人等部族流民在绵竹起义,深得民心,所向披靡,迅速攻占了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历时47年。成汉是继巴国后巴人再次建立的国家,是巴人最后的辉煌,自此,“巴人”消失在浩浩史海中。

但巴文化却以另外的形式传承下来。“巴渝舞”以灯会、杂耍、戏曲等形式世代相传,今天的翻山铰子、巴中皮影、《薅草锣鼓》、八仙鼓等就有它的遗韵。唐代诗人刘禹锡从“巴渝舞”中创作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竹枝歌,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逐渐形成了上海、成都、北京、福建、台湾等竹枝词流派。后来,竹枝词又发展衍生了全国四大情歌之一的巴山情歌。

此外,船工石工等号子和哭嫁、跳丧舞嗜辛辣偏酸的食物、包头巾、穿抄襟衣服、小孩戴虎头帽、头上绾分立的椎髻(羊角辫)等习俗至今在巫巴山地流传。

【主持人口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人创造了神秘莫测的巴蜀图语、古朴精巧的巴国铜器、惊心动魄的巴人歌舞、联通古今的米仓古道,孕育了“忠勇信义”的高尚品格,为中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来源: 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