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影像】《中国影像方志》四川省合江篇

来源:央视科教 发布时间:2019-05-23 09:44:01 浏览次数: 【字体:

合 江

石工号子嘹亮高亢

茶马古道荔枝飘香

 周朝时期,巴国在这里建立了稽查商旅的关口,史称“巴蜀符关”,这条连接巴黔之地的必经要道,从那时开始,就已舟楫往来、商贸繁盛。

 汉朝建立贯通中原、蜀、滇的“夜郎道”。符关,也因此成为了古道上迅速崛起的中心枢纽。后汉武帝以符关为中心正式立县,名为符县。

 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符县更名,取大江与安乐水在符关合流之义,定名合江县。此后的合江,携古今连绵的汇流之利,也注定将有不平凡的功业。


古镇俨然 诉繁华历史

 合江福宝古镇自古扼守着川黔渝三省要冲,曾是区域的金融、商贸中心。人们将当地盛产的盐、铁、茶叶和蓝靛等货物,从这座古镇销往周边。古镇至今遗存着颇具规模的商铺、钱庄等古建筑群,更有盐帮商会聚集参拜所在的三宫八庙。

 其中保存最完好的禹王庙,正是由河南、湖北迁居到福宝镇的盐商所捐建,也被称为“商楚会馆”。

 乾隆年间建造的“惜字亭”藏匿在古镇中的一角,透过这些斑驳的字迹,依稀可见昔日小镇上盐业繁盛的景象。

 盐业繁华背后,掩藏着川盐运黔通道上的艰险。被称为“川盐入黔第一道”的仁岸盐道,其必经之地便是福宝镇。这段90千米的行程,从福宝场启程,穿过天堂坝原始森林,直到攀登至武定门,那时的马帮驼队通常要走上一天一夜。

川黔盐道示意图

 古时运盐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有人烟之处,背夫必达”。马帮所不能及之处,就需要背夫将盐准时送往目的地。他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中,往返数千次,供应着贵州30%的人口用盐所需。

 2008年,福宝古镇被评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盐道上的另一个马帮驿站,尧坝古镇,如今也重新焕发光彩,成为4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八方来客。

号子声声凝坚毅

 福宝石工号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建造崖墓的石工劳动。祖先们在开凿崖墓的劳动呼喊中,创造了具有山地特色的号子旋律。

 古时山路险峻,挑夫们运盐的道路充满坎坷。自唐宋时期开始,无数石工时常往返于这险峻的山崖间,夯石修路,保证盐运之路的安全,但有去无回者也不计其数。

 高亢嘹亮的开山号子,是石工采石时吼出的第一声,预示着这场艰辛旅途的开始,也吼出勇者无惧的士气。

 而当大石被击碎,便要唱起撵石号子,旋律也从高昂转为悠扬。

 2015年9月,在第五届成都国际非遗博览会上,《合江抬工号子》参加了非遗节泸州主题日演出活动。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获得了中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石棺精美,展汉代辉煌

 东汉年间,用整石凿成的石棺,在巴蜀之地悄然流行,被人们称为“金棺”。“金棺”以棺身雕有画像者最为尊贵。画像石棺的墓主人大多是官吏或者商贾。石棺上刻绘的,多是宫廷宴乐,车马出行等图案造型。





 迄今为止,全国总共发现了400余具画像石棺,其中合江占了近四分之一左右。这似乎证明,早在汉朝时期,合江就已经是经济发达,繁荣富庶之地。

 合江县馆藏的画像石棺,几乎每一具都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的图案。神话人物西王母,寓意的正是生活的富足与祥和。

伏羲女娲

西王母

 2005年,合江县建立了中国唯一一座汉代石棺博物馆,画像石棺得以在更长的时光里展现汉唐盛世风华。


玲珑红果香醉人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杜甫《解闷十二首》记述着合江荔枝贡京的事情。那时,合江一带产出的荔枝就已颇具名气。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合江在四川盆地中拥有了一片最温暖的土壤,孕育出了一个具有晚熟特征的荔枝品种。



 加上种植技术的改良与推广,果农们的荔枝树,临近十月仍能够硕果累累。合江荔枝由此打开了属于自己的市场,逐渐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


 2008年8月,合江荔枝作为奥运会指定果品被运送至北京,深受追捧,由此获得了“中华名果”的称号。




 合江,曾经偏安一隅的小城,如今已是万象更新。合江人仍将秉承着抱诚守正,百折不回的信念,勾勒出这座千年古城繁花似锦的明天。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来源: 央视科教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