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央视《地理中国》走进营山孔雀乡 探秘孔雀的传说

作者:杜杰 柴梓嫣(南充日报社) 来源: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2-15 22:47:56 浏览次数: 【字体:

  “传说中孔雀乡名字的来源与孔雀存在着关系,孔雀洞中有一汪终年不干的潭水滋润着山上的百姓……这些传闻是真是假?孔雀乡的山形地貌,有着哪些不同寻常之处?洞穴之中的结构环境和水文状况,又具有怎样的特点?”2018年10月19日下午5时34分,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播出《探秘孔雀乡》,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教授罗培亮相节目,对孔雀乡传说中的奇特现象作出了科学解释。



探秘孔雀乡(视频截图)

山形地貌似孔雀 岁月雕琢成今样

  “在我国陕西、四川、湖北三省的交界处,绵延着一条巨大的山脉———大巴山。它东西长约500多千米,南北宽约140多千米,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孔雀乡就位于大巴山的南麓。”节目一开始便介绍了营山县孔雀乡的地理位置。



孔雀洞周边的山岗(视频截图)

营山县孔雀乡群山环绕,山峦起伏。相传,这一带有多个与孔雀有关的自然景观:在黑马山之巅,有一块耸立的巨石,仿佛是昂起的孔雀头。相距不远的磨刀岭上,一座长达数十米的石板,犹如孔雀的尾部。而黑马山和磨刀岭之间,是一条顶部平坦如桌的山脉,当地人认为,这是孔雀的身体。更为神奇的是,就在桌山上,有一处洞穴,洞中有一只石孔雀,守护着一汪终年不干的潭水,使得居住在山上的百姓从此不再被干旱缺水困扰。



传说中的孔雀头

这些传闻究竟是真是假?为了一探究竟,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教授罗培跟随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一行前往孔雀乡实地考察。

“构成山体的是厚层砂岩,巨石的形状和底部凸起,都是差异风化和球状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实地考察,罗培揭开了“孔雀头”的奥秘:巨型块状岩石,由于每个部位被风化的速度不同,首先形成了底部小顶部大的形状。之后,昼夜温差的不同,使得石块最下层岩石,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表层产生裂隙,部分岩石剥落,只留下一个个凸起。接下来进一步球状风化,原本棱角分明的顶部以及巨石底部的凸起逐渐变圆,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模样。



专家推测石孔雀的成因(视频截图)

 揭开了“孔雀头”的奥秘后,考察组一行又前往相距不远的磨刀岭。磨刀岭上有一座天生桥,一块长长的石板两端与山崖相连、中间悬空,凌空飞架于山石之间,犹如孔雀的尾部。

“这样奇特的天生桥是经过大自然漫长岁月雕琢而成。”罗培解释,一般来说,天生桥多出现在喀斯特地貌中,是溶洞崩塌后的残留部分,大都呈现为穹隆形。而这座天生桥属于砂岩,它宛如一块平整的石板横跨在山崖上,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桥边的崖壁如刀砍斧削般陡直,由一层层厚砂岩组成。“砂岩的岩层越厚,发育节理更彻底,一旦崩塌,从上到下一起崩塌。中厚层的砂岩,上下形成差异性风化后,岩石不断剥蚀崩落,最终只留下了中间一段类似石桥的天然形态。”罗培说。



状如孔雀尾的天生桥

山洞中潭水终年不干 原来是砂岩节理发育

 离开天生桥,随后,考察组来到附近的“西月台”进行考察,离开西月台,考察组向孔雀洞进发,寻找洞中的石孔雀以及那一汪终年不干的潭水的奥秘。

走进孔雀洞,考察组一行脚下碎石密布,高低不平,幸好洞道较为宽阔,行走起来不算艰难,然而,不过数十米后,洞道骤然变成一条倾斜狭窄的裂缝。穿过裂隙,考察组进入到一个宽大的洞厅中。当地向导说,那汪终年充盈的潭水,就位于一块巨石下方。



孔雀洞内的水潭

来到近前,考察组发现,水潭约有百十平米。向导说,以前这里的水浅,人们可以沿着洞的一侧前行,再走几十米,就能到达石孔雀的位置。然而,数十年前,洞中发生了一次塌方,前往石孔雀的道路,被乱石完全阻隔,潭中的水位也上升了不少,自那以后就再也没人见过石孔雀了。

考察组决定,尝试通过这片水潭,看看能否接近石孔雀,一睹真容。一位村民穿上水裤,绑上绳子,前往探路。

然而,几次尝试,村民始终无法前行。虽然此次考察,没能见到传说中的石孔雀,但罗培根据《营山县志》的描述,以及多年的科考经验,对石孔雀的形成原因做出了推测:“通常来讲,在喀斯特洞穴中出现的象形石,往往是碳酸钙沉积物。而孔雀洞是砂岩洞穴,不可能出现这类沉积物,因此,石孔雀可能是岩石崩塌以后,残留在洞壁的巨石,其形状与孔雀有些相似。”



《营山县志》中对孔雀洞的描述(视频截图)

那么,水潭中的泉水又是来自哪里,为什么居住在山下的百姓缺水而山上的百姓不缺水呢?“洞顶上方的厚层砂岩节理十分发育,洞中的水,就是从这些裂缝里面流下来的。”经过实地考察,罗培解释,砂岩越厚储水能力越强,加之山顶平坦、茂密的植被、村民在每块台地上修筑了田埂,这些都有利于汇聚和存储降水,通过砂岩发达的垂直节理,让水渐渐向下运移到孔雀洞中。另一方,孔雀洞所在的地层向斜只有两三度,这使得山上的承压水也汇往孔雀洞。这些因素,就是孔雀洞中以及山上不缺水的原因。



潭水形成的原因

  “营山有着独特的长梁状方山地貌、规模庞大的天生桥,以及罕见的砂岩水洞孔雀洞,所有这一切,都是极有价值的科研样本。”罗培说,正是营山独特的地质条件,才形成了山上有水、山下缺水的奇特现象。

节目最后说,为了抗旱,上世纪50年代,营山县修建了600千米的“千里渠”,加上一些其他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旱情得以解决。与此同时,勤劳的营山百姓面对降雨不均、春旱伏旱严重的困境,结合地理环境,打井修坝,并且利用方山地貌,有效存储山区降雨,寻求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而那些关于孔雀的传说,可以说是当地百姓对山形地势的一种合理想象,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根据四川新闻网南充频道有关资料综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杜杰 柴梓嫣(南充日报社)

供稿: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