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集 ​兴蜀贤吏——文翁(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3 07: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44集

兴蜀贤吏——文翁(下)

­

总图  (1) 总图  (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4集-兴蜀贤吏——文翁(下)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4集-兴蜀贤吏——文翁(下)

西汉的文翁在蜀郡太守任上,为福泽蜀地百姓,大兴水利,并且弘儒化蜀,使蜀郡人才辈出,比肩齐鲁,特别是他创办的文学精舍,即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他也因此与诸葛亮、张咏、赵抃并称为四大治蜀名臣。《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要介绍文翁的另一个“标签”——汉代循吏第一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官吏的品行,因此在古代形成了政德文化。政德文化也被历代史学家们推崇,成为史作的重要部分。这些史书中所记载的官品较佳的官员通常称为循吏。所谓“循吏”,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解释,是“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大概是指忠于职守,按原则办事,但又不使用严刑酷法的官吏。对此,《史记》还专设有“循吏列传”,将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列入其中。而后世的史书,也有了为循吏列传的传统。东汉班固在作《汉书》时,也记载了西汉循吏代表人物,《汉书•循吏传》首列《文翁传》,而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等西汉著名循吏的传记列位其后。

那么在汉代这么多贤良的大臣里,班固为什么要把文翁放在首位?

有的人觉得,这是因为文翁所处的时代早于同传中的其他循吏,但事实并非全然如此。班固在《循吏传》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汉初奉黄老之道,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这里提到的“河南守吴公”,据《史记》《汉书》的《贾谊传》,是早在汉文帝继位之前,就已出任河南郡太守的汉初著名官员。在《史记》的相关记载中,吴公号称“治平为天下第一”,足见其政绩名望之高,而且时代明显早于文翁。但《循吏传》仍以文翁为首,不收吴公,显然并非偶然,说明《汉书》自有其严格的选择标准。

有学者总结,班固的循吏观与司马迁有相同之处,他们都认为循吏治民不以威严而务宽简。但是,班固的循吏观认为循吏还有其他特征:一是以身作则,二是富而后教之,三是受到上下称颂。所以能入选《汉书·循吏传》的官员,皆以清廉勤政、政声显赫著称。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认为,文翁被列为“汉代循吏第一人”,主要是有四大功绩。一是在天下率先引领思想文化转型,比汉武帝独尊儒术还要早;二是选派优秀年轻官员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国家法律,为治国理政选拔和储备人才;三是率先开办由地方政府创办的官方学校,实行“有教无类”教育方式;四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天府之国的形成。

我们从《文翁传》也能看出,尽管传文惜墨如金,大家还是能了解到,文翁为官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使蜀地风气大化,政绩与政声闻名遐迩,可见班固对文翁的推崇。

正如班固在《汉书·循吏传》中所讲的那样:“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也因此长期受到百姓的怀念和称颂。文翁病逝后,蜀中吏民为他修建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据记载,西汉末年,文翁已经被正式纳入国家祀典,成为每年官民祭祀的偶像。

时至今日,“文翁化蜀”的深远影响仍然绵绵不绝。在其故乡安徽省舒城县,仍然保留着他的纪念地。而在其奉献后半生的四川,他更是一直受到人们的深切怀念。在他首创的郡学原址,文脉逶迤至今,海内名校石室中学仍然盛誉远扬;而在彭州市关口,当年文翁治水的关键地,依然矗立着世代受惠感恩民众为之建造的文翁祠;此外,仅在成都市地域,还存有为纪念文翁而命名的文翁学校,和彭州思文场、成都文家场等地名。

“文翁化蜀”,为天府之国、巴蜀文化和中华文明留下了极为宝贵丰厚的遗产,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华阳国志》

《汉书•循吏传•文翁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4集-兴蜀贤吏——文翁(下)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4集-兴蜀贤吏——文翁(下)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上方二维码”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