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集 辞赋之宗——司马相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9 07:0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33集

辞赋之宗——司马相如


­


总图  (1) 总图  (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经历了战国的激荡风云,秦帝国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时代巨变后,中国历史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朝。蜀地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并在全国占据了一席之地。此时的蜀地,“文翁办学”开创地方办学先河,文学上则涌现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章冠天下”的辞赋大家。今天的《四川历史名人故事》,我们就走进辞赋之宗司马相如的故事。

司马相如曾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纵观司马相如一生,可以发现他就是一个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史记》《汉书》都说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但近几十年来的史料研究表明,他出生于西汉时期的巴郡安汉(今四川蓬安),后来才随家人搬迁到成都,司马相如“生于蓬安,长在成都”如今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

司马相如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犬子”这个名字非常符合有的父母给孩子起名的一种重要理念 :贱名好养活。这位少年有很大的理想抱负,他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为“偶像”,所以给自己改名为“相如”,从此,司马相如这个名字跟随他沉浮一生,成为汉代以来一个光耀千秋的名字。

据史书记载,二十多岁时,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也就是在长安捐了一个官职,准备去一展生平抱负。离开成都时,他在城北十里的升仙桥旁,题下了“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的豪言壮语。到长安后,司马相如当上了皇帝身边的武骑常侍,也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保镖,伴驾出游打猎。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位,有机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然而,司马相如却并不满意这种生活。他觉得自己满腹锦绣文章,汉景帝却“不好辞赋”,可能很难有出头之日了。

郁郁不得志的司马相如此时得到了一个机会,适逢汉景帝的兄弟梁孝王刘武来到长安,梁孝王门下有一批文人雅士,司马相如和他们很谈得来,于是他便称病辞官,到了梁孝王的封地梁国(今河南商丘),成为其座上宾。在跟随梁孝王的数年间,司马相如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汉赋创作:《子虚赋》。这篇汉赋以其构思的奇妙和文辞的华丽为当时人所赞叹不已,并广为流传,司马相如也因此而出了名。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144年,梁孝王病逝,失去依靠的司马相如只能返回成都。当年他离开时,父母尚在,而归来时却已父母双亡,家徒四壁。司马相如不得已接受旧友临邛县令王吉的邀请,到临邛暂居。当时临邛富商卓王孙听说王县令的朋友司马相如是一位青年才俊,便设下酒宴邀请二人前往。宴会上,司马相如的才华“一坐尽倾”,他也以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卓王孙女儿,才女卓文君的芳心。为了避免遭到卓王孙的阻碍,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连夜私奔到成都。浪漫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柴米油盐。由于生活没有着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不久后又返回临邛城,开了一家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传为佳话,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流传了千年。

公元前136年,43岁的司马相如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时年20岁的汉武帝刘彻偶然读到了《子虚赋》,被文章恢宏的气势和瑰丽的辞藻所折服,他慨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在得知这是司马相如的作品后,汉武帝立即召见了他。经过10年沉淀,此时的司马相如学识修养更进一步,他认为此赋格局太小不值得看,当场以赋抒怀,借《上林赋》刻画出他心中的一代明君,汉武帝读后赞不绝口,当即封司马相如为郎。《上林赋》被后人称为《子虚赋》的姊妹篇,成为汉赋中的经典名篇。这两篇赋影响了人们对汉赋的基本认识,他也因此被后代学者誉为“赋圣”“辞宗”。

司马相如对战国散文体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文体、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体。他在形式上更加注重“铺采摛文”,内容上侧重“体物写志”,辞藻华丽,气势磅礴,被历代推崇。鲁迅曾高度评价司马相如,“不师故辙,自掳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

凭借具有开拓性的辞赋文章,四十岁的司马相如达到了其文化生命的巅峰,下一期节目,我们则一起来了解司马相如在政治上的“非常之事”。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扫描上方二维码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