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2-10-10 11:56:06

【红色记忆】雪山魂——记老红军冯元庭的夹金山情怀(一)‖杨宓

作者:杨 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20 20:25:31 浏览次数: 【字体:

位于宝兴县的《雪山丰碑》雕塑(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雪山魂

——记老红军冯元庭的夹金山情怀(一)

杨 宓

引 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七律·长征》,反映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夹金山位于雅安市宝兴县和阿坝州小金县之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是说这座山又高又陡,很难翻越。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也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道出了翻越夹金山的曲折艰难。

要想翻越夹金山,无疑是闯鬼门关,可谓九死一生。然而有一位红军在长征中不但翻越了二次,而且解放战争中随军南下打到了川康,来到了夹金山下的宝兴,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担任宝兴县委书记、县长,为实现当初红军解放劳苦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誓言而呕心沥血,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守护着那些牺牲在翻越夹金山途中战友的英灵。

他逝世后,按他的遗言,葬在了雪山下,化着雪山之魂,依旧守护着那片红色的土地。

他的名字,叫冯元庭。

老红军冯元庭给知青讲革命传统故事(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1995年夏天的一个晴朗之日,也就是冯元庭去世的头一年,身患重病的他在外出治病前,执意要孙儿、孙媳开车再上夹金山。夏日的夹金山天高云淡,雄鹰在蓝天翱翔,满坡开着红的、黄的、紫的、白的……野花。车在盘山的公路上蜿蜒而上,冯元庭隔着车窗,留恋地看着窗外的景色。车上山顶后,在垭口处停了下来,冯元庭在孙儿搀扶下下了车,杵着手杖走到崖边,俯视着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狭窄山路,从山顶一直朝山下无限延伸着,这便是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行走的小道,如今叫红军小道。他杵着拐杖伫立在崖边,久久地凝视着。他虽没有说话,但从他深情凝视的目光中,从他略微颤抖的双手上,你能看出他内心情绪的激荡,思想的波澜壮阔。作为一名老红军,冯元庭无时不在怀念长征时的艰难岁月,怀念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怀念部队的战斗生活,怀念着久远的冲锋号声,怀念着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

让我们将时光倒流,去追寻他一生的足迹。

舞剧《红军花》剧照(四川省歌舞剧院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为翻身求解放 毅然参加红军

1909年3月,冯元庭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东溪镇柴坡村。

苍溪县古称“秦陇锁钥”“蜀北屏藩”,因地处苍溪谷而得名。

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盲目轻敌,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千里西征,翻越秦岭,渡过汉水,由陕南进到川北。

一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大背景有关,与某个事件的发生有关,更与自己的选择有关。红四方面军的这次转移,使冯元庭,一个四川乡下农民儿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红军转战苍溪的三年,当地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红军。当时全县28万人,有3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冯元庭便是其中之一。当时看来自然的选择,却是选择了命运,由此跟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跟夹金山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70年代,原成都军区某野战部队到夹金山拉练,途经宝兴县时,两次翻越夹金山的老红军冯元庭为他们讲革命传统(冯锡友 供图)

冯元庭是佃贫农出身,家境贫寒,从小放过牛,种过田,当过石匠,家里时常受到地主恶霸欺凌。在他17岁那年,母亲因贫穷去世。红军到他家乡时,他23岁,已结婚,有年幼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作为石匠的冯元庭,用他的一技之长,帮助红军宣传队在石碑、石墙、石崖上刻标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为穷人打天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救穷人”等,时间长了,他逐渐明白了一些革命道理,萌生了参加红军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给妻子肖世芬讲了。妻子瞪大眼睛对他道:“你要当红军?”

他点点头:“红军来了,我们分得了土地,我们得拿起枪杆子保卫它!”就这样,1933年,他选择了红军,选择了共产党,开启了自己不同寻常的一生,在红31军93师279团当了一名战士。他的两个兄弟冯平庭和冯安庭在他的感召下,也跑到东溪镇报名参加了红军(后牺牲)。别看冯元庭个子不高,体魄偏瘦,因石匠出生,臂力过人,打仗不怕死,十分勇敢,得到上级认可,被调到突击队当了排长,随军一路征战,193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宓

音频制作: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

文字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