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大熊猫音频>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1:04

【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 第12集 你知道吗?中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在四川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4-06 22:16:10 浏览次数:579 【字体:

音频: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 罗鹏

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的卧龙,被称作是大熊猫王国、大熊猫的家园。喜爱大熊猫的朋友对这里并不陌生。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熊猫(图片来自网络)

卧龙地处川西平原和青藏高原交界的过渡地带,森林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地表形态奇特。境内有高等植物近1900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植物的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红豆杉等24种;这里有109种兽类,365种鸟类,1700多种昆虫,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绿尾虹雉等57种。这里被誉为“天然生物广谱基因库”,而这里更是大熊猫重新回归自然的起点,2017年11月,卧龙成功同时放归两只野化训练的大熊猫时,电视台就曾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2017年11月,卧龙成功放归的大熊猫“映雪”(图片来源:中新网)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第三大自然保护区,也是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

2017年11月,卧龙成功放归的大熊猫“八喜”(图片来源:中新网)

 “一草一木不能动”是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铁律。但在1982年,273户社员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人均年收入不过112.8元,近三成没有实现温饱。为了吃饱饭,盗猎盗伐和开荒屡禁不止。把居民迁出保护区,地方无力承担;留在卧龙,保护区管理机构却没有相应职能,几百户人要吃饭、就医、读书,怎么办呢?最后经中央批准,四川省政府决定在卧龙保护区辖地建立一个具有各种职能但又有别于乡镇的特区,由当时的省林业厅代管。

 为了保护大熊猫的家,也为了让这里的人过上好日子,1983年3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竖起卧龙特别行政区的牌子,这是中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耿达镇熊猫大道9号卧龙生态教育展示中心(图片来自网络)

 用声音记录历史,用耳朵了解四川,沿着150年来科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共同寻访四川从发现大熊猫到科学保护大熊猫的点滴故事——四川地方志熊猫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卧龙特别行政区有何特别之处。

 卧龙特别行政区之“特”,在于要兼顾自然保护和原住民的生活、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彻底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实现“人退民富”。

 那时,住在卧龙镇银厂沟的刘铁民刚刚成年,每天想的是吃顿饱饭。1983年春,他交出了猎枪、斧子,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6亩坡地以及每年200元造林补贴。3年后,作为首批生态移民,他搬到卧龙场镇。搬家后第一年,光是靠摆路边摊,就购置了电视机。 “刘铁民们”的成功,鼓舞了卧龙特区更多的人。1992年,保护区核心区原住民已全部搬到省道303沿线的缓冲区,办起农家乐、餐馆,种上了蔬菜、茵红李。卧龙的旅游业也渐成气候,年接待游客量以十万计。过往实践表明,‘人退’和‘民富’并不冲突,35年来卧龙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近7000亩,占总量的75%以上;2017年底特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4万元,高出全省平均值两成。

银厂沟之秋(图片来自网络)

 人“退”了,如何让大熊猫“进”?答案是:修复栖息地,修复大熊猫们的家。特区成立后,社员群众停止了开荒,把粮田改成竹林。到1990年,村里的300多亩坡耕地全成了竹、乔、灌混搭的森林,大熊猫再也不必为吃食发愁。

 为了管好这片林地,2016年,卧龙特区决定,统筹森林管护资金和生态补偿,从富余劳动力中遴选生态护林员,把各村社不能开发的集体林纳入管控范畴,做到每块林子都有专人管护。

 有了护林员的“护航”,大熊猫们自然越发活跃。统计显示,卧龙特区先后发现大熊猫活动踪迹200多处,几乎遍布除皮条河谷之外的区域。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就曾拍摄到一对野生大熊猫母子外出活动的画面。

 雪豹、川金丝猴、牛角羚等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活动烈度均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准。特区建立35年来,卧龙野生大熊猫数量从75只增加到149只,增加近一倍;其活动区域比1983年增加了近两倍。其间,特区累计退耕还林还草上万亩,累计植树造林40余万亩。至2017年底,特区的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3%,林草覆盖率增至98%。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曲折的探索中有了最好的答案。

听众朋友,今天的“纪念科学发现大熊猫 150周年”《四川地方志熊猫篇》到这里就结束了。本节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本节目音频内容取材于自《四川省志•大熊猫志》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稿审核:张兆法

音频制作: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      播: 罗 鹏

来源: 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