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酒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3-01-20 10:20:11

《舌尖上的四川》第43集:三个大字,一段千年传奇|川酒18

作者:彭家益 《舌尖上的四川》音频创作团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8-20 16:34:05 浏览次数:886 【字体:

请点击此处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无论是沙场对决,还是替天行道,英雄好汉上阵杀敌、仗义出手之前,都要报上自己的姓名。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个名字关系到一个人的形象、地位和荣誉,当然要用心维护。

中国人对名字的重视由来已久,比如以前取名字,要看家谱,找出你这一代对应的字,嵌入名字里,这个字就代表着你的家族辈份和血脉传承。

再比如成语中,对于一个人最极端的评价,大多都跟名字有关,像什么臭名昭著和名留青史,声名狼藉和名扬四海。

名字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对美酒佳酿来说,当然也一样。我们现在熟悉的那些著名川酒,从籍籍无名到大名鼎鼎,他们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

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带你去了解一下中国顶级白酒“五粮液”这三个字背后的故事,一起去探寻那杯传承千年醉人浓香的前世今生。

关于五粮液,我们在《佳酿如佳人,川酒的六朵金花》那期节目里有过介绍,它诞生在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条大江在此交汇,丰富的水资源为酿酒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江交汇也让这里的空气常年湿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微生物种群的活跃,又让粮食发酵变得十分高效,所以自古以来,宜宾的酿酒业就非常发达。

虽然宜宾的酿酒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600年以前,也就是夏朝时期,但是绝世名酒五粮液的诞生却并没有那么容易。直到距今900多年前,也就是北宋中期,两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才让五粮液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只不过当时的五粮液,还不叫这个名字。

第一个关键人物,名叫姚君玉,他当时在宜宾开了一家酿酒作坊,采用了当地非常有名的“安乐泉水”来酿酒,同时使用了五种粮食作为酿酒的主要原料,这五种粮食分别是大豆、大米、高粱、糯米和荞子。

荞子就是荞麦,我们现在喝的苦荞茶,就属于荞麦的一种。这种用五种粮食酿造出来的酒,被姚君玉取名叫做“姚子雪曲”,这种酒就是后来五粮液的雏形。

“姚子雪曲”酿出来之后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时达官贵人与文儒雅士聚会的必备饮品,就在这个时候,第二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我们上期节目提到的北宋词人黄庭坚

黄庭坚被贬官到四川宜宾以后,有一次和朋友聚会时,喝到了“姚子雪曲”,品尝之后黄庭坚十分喜爱,立即写了一首词,来赞美这种佳酿。

他在文章里说:“清而不薄,甘而不哕,辛而不螫”,意思是说“姚子雪曲”这个酒,口感清洌但是不寡淡,甘甜但是不腻口,微辣但是不会让舌头产生刺激的感觉,言下之意是说这个酒的味道虽然复杂多样,但是不会冲突,反而十分和谐。

有了名人做广告,“姚子雪曲”从此被更多人所熟知,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爆款”,而且这一火就火到了明代。这个时候,“姚子雪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

明代初年,宜宾一位姓陈的酿酒师傅继承了姚君玉的产业,他在宋朝“姚子雪曲”的酿造方法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最后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酿酒配方,称之为“陈氏秘方”。

陈氏秘方还是使用五种粮食作为酿酒的原材料,但是对五种粮食的配比进行了调整,具体是:“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

翻译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荞麦占所有原料的15%,黍占5%,这里的黍是一种比小米稍微大一点的黄米,除此之外,大米和糯米各占20%,还要加入川南地区特有的高粱,最后在地窖里经过发酵,然后采用蒸煮的方法,才能酿造成功。

这种用陈氏秘方酿造出来的酒,不仅味道好,而且价格便宜,谁都喝得起,那些底层消费者,知道它的原材料不只一种粮食,就给它取了一个十分通俗的名字,叫做杂粮酒

随着时光的流逝,“陈氏秘方”代代相传,到了清代晚期,秘方传到了一个名叫邓子均的人手里,正是这位第八代传人,让“陈氏秘方”绽放出了最炫目的光芒。

邓子均,四川宜宾南溪县(今南溪区)人,22岁开始学习酿酒,技艺超群,虽然当时“杂粮酒”已经名声在外,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富有创新精神的邓子均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着酿酒的配方。

清朝宣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909年,“杂粮酒”脱胎换骨的一天到来了。这一天,众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相聚在邓子均开的酒馆里喝酒,邓子均为他们端上了用自己改良过的“陈氏秘方”酿造出来的新酒。酒刚一打开,顿时满屋飘香,令人陶醉,众人品尝之后更是赞不绝口。

就在这时,举人杨惠泉忽然问道:“这种酒为什么叫杂粮酒呢? 邓子均回答说:“因为它是由五种粮食酿造的。”杨惠泉想了想,摇头说“这个名字太俗了,实在配不上这样的上等美酒,既然是用五种杂粮酿造而成,就是集五种粮食的精华于一身,这个酒不如改名为五粮液吧?众人一听,这个名字好,就它了!

从此以后,这种“姚子雪曲”也就是“杂粮酒”,正式更名为五粮液。估计连杨惠泉自己也想不到,他在不经意间,为中国白酒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作为“五粮液”的命名者,他的汉白玉雕像依然竖立在五粮液集团酒文化博览馆前,被后世子孙瞻仰纪念。

好酒有了好名,更加锦上添花,1915年,邓子均用新配方酿造出的五粮液拿到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2年,邓子均正式申请注册了“五粮液”第一代商标,从此,一个传世品牌诞生了。

时至今日,传承数百年的“陈氏秘方”依旧发挥着它的光辉。不同的是,今天的五粮液在“陈氏秘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了全新的突破。

原料方面,现在的五粮液,用小麦取代了荞麦,并且将五种粮食的配比改成了: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麦16%,玉米8%。配比更加精细。

因为优化了配方,五粮液的口感层次变得更加丰富饱满。每一滴酒中,烈、甘、清、辣、甜、香、醇七种味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形成了不同寻常的味觉体验,让人如痴如醉。

“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这是世人对五粮液这一中国顶级白酒的赞誉。

从“姚子雪曲”到杂粮酒,再到“五粮液”,名字的变化见证了五粮液的发展脉络,也记录下了五粮液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说起“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你可能并不陌生,可你知道这句话里提到的是哪种酒吗?下一期节目,就让我们走进深巷,去寻觅那杯满巷飘香的佳酿美酒。舌尖上的四川,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本节目取材于《四川省志•川酒志》,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喜马拉雅FM联合打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彭家益 《舌尖上的四川》音频创作团队

主播:荣红红 邱 博

审稿:牛 淼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