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酒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3-01-20 10:20:11

《舌尖上的四川》第28集:近代川酒,动荡时局中的坚强崛起|川酒3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5-07 10:49:01 浏览次数:691 【字体:

 说起天蚕土豆写的《斗破苍穹》,你或许不会陌生,男主角萧炎,原本是家族的天才少年,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修炼纪录,但随后各种打击接踵而至,一度沦为废人,尝尽了人情冷暖。

 不过,他没有气馁,凭借强大的“主角光环”加持,在师父的帮助下,萧炎重新开始修炼,历经种种磨炼,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成就辉煌,炼成绝世奇功。

 这种主角“一路开挂”“见谁灭谁”的网络小说,虽然屡见不鲜,情节多有类似,但是因为读起来轻松愉悦,可以缓解负面情绪,所以大受读者的欢迎。

  不过一路顺风顺水,连战连胜的人生,只可能存在于小说当中,现实的生活,往往是暗流涌动、一波三折,充满曲折和艰辛。

上一期节目我们说到,虽然历朝历代对酿酒多有限制,但是凭借特殊的地理环境,川酒产业一直稳步发展,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到了近代,川酒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还曾经萎靡不振、濒临灭绝。

今天舌尖上的四川,我们就来讲讲近代川酒发展史上的那些大起大落,重温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看看川酒是如何绝处逢生,重新崛起的,首先,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清朝末年。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此时距离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刚刚过去六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整个国家处在屈辱和动荡之中。

条约中规定:中国的赔款加上利息一共是9.8亿两白银,这一巨额重担造成朝廷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增加收入,清朝政府开始加重税收。其中,对酒业开始征收专税。

当时清廷要求,江苏、广东、四川各省每年征收酒税50万两。而此前,四川全省征收的酒税不过两万两。要完成这一巨额税收,就只能放开对酿酒的管制了。

自古就很发达的四川酒业,在这样的政策下迅猛发展。清朝文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览》里记载:宣统年间,成都城内出现了专营大曲酒的烧房帮,一共有12家,烧房就是指专门酿制高端白酒的作坊。

除了烧房,其余普通的酿酒作坊也有45家,这些高端的、普通的酿酒作坊加在一起相当于有将近60座酒厂,这么多酒厂,制作出来的酒当然也是品种繁多。

除了大曲酒之外,还有烧酒、白老酒、葡萄酒、青稞酒等,加上成都周边乡下酿制的土酒、家酒,总产量达到了200万斤左右。川酒的产业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八国联军的入侵,国运的衰败,清廷为加重税收放开管制,居然倒逼出川酒的发展,这种情况恐怕是谁都意想不到的,同样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发展并没有持续很久,形势就急转直下。

仅仅过了几年,时间来到了民国,各地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有史料记载,当时的四川“战乱相乘,迄无宁岁”,意思是战乱一场接一场,每年都不消停。

为了筹集军费,各地军阀横征暴敛,设置了层层关卡,收取各种苛捐杂税,可以说是想尽了各种法子剥削老百姓,这对四川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根据民国22年,也就是1933年,成都各行各业的调查数据记载:当时的市场情况每况愈下,无论是进出口商还是零售商、批发商,无不遭受着衰落不景气的市场行情的影响。

还是根据清朝文人傅崇矩写的《成都通览》里的记载,清宣统年间成都市内有酒坊、酒馆496家,到了民国23年,十多年时间内,数量几乎下降了一半之多。

受时局动荡的影响下,各地酒业苦不堪言,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川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直到民国26年,也就是1937年,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而四川则成为了抗战“大后方”,川酒也在这个时候,迎来了一次特殊的发展机遇。

大批的军政机关、学校迁往西南地区,人口骤然增加,商贸的频繁和市场的旺盛需求刺激了酒业的发展。据当时的调查,成都市大曲酒作坊,也就是高端酿酒作坊在1942年增加到了22家,普通作坊更是达到了783家,年产的白酒数量比抗战前提高了一倍。

抗战时期,不但四川酒业迅速发展,川酒也得到了内迁人士的普遍喜爱。抗战结束后,这些人纷纷把四川名酒作为特产带往全国各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川酒的影响力。

俗话说,盛极必衰。抗战期间的川酒产业是依靠市场需求兴旺起来的。一旦离开市场需求,那么整个产业必然就会萎缩。

1941年以后,民国政府对酒税进行了改革,先后三次提高了税率,变相征税也不断增加。加上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内迁人口大批离开,消费市场萎缩,川酒产业再次遭到重创。

这段时期,市场萧条,酒税沉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暴涨,酿酒商往往是卖了酒的钱不够买酿酒原料,经营难以维持。许多酒厂不得不关门歇业。

 到了1949年,成都市区原有的21家酒坊,只剩下8家还在苦苦支撑。这一次的重创可以说是川酒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滑铁卢”了。只是因为还有酒坊在支撑,川酒才不至于彻底消失。

酒坊的苦苦支撑终于等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新中国成立了!四川各级人民政府高度关注川酒行业恢复生产工作,大力扶持私人作坊,地方政府收购倒闭的作坊,成立白酒生产合作社,酒业得以迅速振兴和发展。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拨款2000万元,支持全国四大名白酒厂扩建,位于四川的泸州老窖酒厂分得500万元,其他重点酒厂也分得了一定的份额。1957年,四川全省白酒总产量达到14余万吨,比建国初期的总产量增长了将近两倍。

到了1976年,四川省政府又拨款上亿元,分别为泸州曲酒厂、五粮液酒厂、成都全兴酒厂、绵竹县剑南春酒厂、郎酒厂等骨干白酒企业增加投资,支持企业扩大生产力。四川酒业的发展,根基更为牢固,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

2000万元,上亿元,我们现在都觉得是天文数字,更别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了,要是没有这一笔笔的投入,可能也就没有现如今,四川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了。

纵观近代川酒产业的历史,从清末放开税收,引发大规模生产,到民国初年,战乱夹缝中艰难求生,从抗战期间因市场需求而蓬勃发展,到抗战结束市场萎缩而奄奄一息,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可以说,近代川酒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也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的重视,市场的稳定,川酒发展得越来越好,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品牌,川酒的“六朵金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六朵金花”分别是哪六朵,他们在什么地方?各自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会在下一期节目为你讲述!

除此之外,本期节目中还出现一个专有名词:“大曲酒”,我们也会在更往后的节目中为你详细讲解。舌尖上的四川,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