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2季】第28集 除了崇丽阁,望江楼还有一个名字?
除了崇丽阁,望江楼还有一个名字?
【小剧场】
(桨声)
孩子:(兴奋地)父亲!你看,下面四方,上面八角,那是望江楼吗?
父亲:是,看到望江楼,我们就到成都了。
孩子:你说母亲站在楼上,能看到我们归家的船吗?
父亲:能,一定能。
【版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清光绪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89年,崇丽阁在锦江南岸落成。崇丽阁是当时成都最高的建筑,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登楼赏景,驰骋心怀。
其实,崇丽阁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成都阁”。崇丽阁是因祈求科举兴旺所建,它寄托着成都府所有学子科第入仕的希望,因此最早被取名为成都阁。但是,当时的成都官员和筹楼人马长卿等文人嫌“成都阁”过于直白,没有文采,所以决定改个名字。最后根据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文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这句话,为此楼取名“崇丽阁”。
戴光的《崇丽阁记》里就写道:“不巍不崇,不足以摄坤舆之雄也;不壮不丽,不足以作方卅之气也。”意思是,不巍峨、不崇高,不足以统摄蜀中山水的雄放;不雄壮、不绚丽,不足以展示成都都邑的气魄。
当年崇丽阁的修建,不仅在于恢复薛涛井边的文物,为成都增色,使成都人可以流连风景、畅适胸怀,还在于站在崇丽阁上,既可以纵观成都全局,又可以遥望边陲,考量如何治理蜀中,如何加强水陆运输,发展经济民生。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马维骐调任四川提督,他就曾多次登上崇丽阁,感怀身世,忧患时局,并两度为崇丽阁撰联。
因为此楼屹立江边,望江览景方便,所以大家又都叫它“望江楼”。
望江楼是成都十景之一,宏丽的楼阁矗立在江边,锦江水昼夜不停地从楼前潺湲流过,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下的望江楼,鎏金的阁顶耀眼夺目,波光楼影,美景如画。从建楼起,就有了关于望江楼的照片,后来绘画、明信片、邮票等乃至各类手工艺品,也纷纷以望江楼为背景。
望江楼也是成都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地标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望江楼位于锦江岸边。古时候四川陆路交通不方便,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因此,水路运输就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为顺应时势,锦江河道就成为了经济大动脉,不管人来人往还是货物往来,都是通过锦江河道完成。
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在《成都街巷志》一书里有这样的描述:
“望江楼是一座重要的泊船码头。无论是人头攒动的水东门货运码头,还是运送盐糖、布匹为主的合江亭码头,抑或因木柴而兴的九眼桥码头,浪涌人聚,千帆竞流,逐渐形成上起新南门、下达望江楼的庞大码头聚落。”
望江楼是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在明清两代是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又是当时成都的最高建筑,看见望江楼,锦江河道中的人们就知道是到了成都了;看不见望江楼了,出川远去的人们就知道是离开成都了。
这里,曾经是学子出川的希望之路;这里,也曾经是游子思归的回家之路。这也是望江楼“地标”的另一层意义。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望江楼就是成都,成都就是望江楼。望江楼充满了温馨的人文记忆,被镌刻在历史之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