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1季】文化名人 第11集 渔阳惠政
文化名人 第11集 渔阳惠政
说起张堪,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熟悉,但是要说发明浑天仪的天文学家张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位张堪就是张衡的爷爷。
据南朝著名的史学家范晔所撰写的《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张堪,字君游,南阳宛县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神童’。” 这就是说,十六岁时,张堪把先父留下的数百万财产全部让给了侄子,远赴长安求学,他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所以大家称他为“神童”。而成语典故“志美行厉”就出自这里。
光武帝刘秀身为布衣时,就知晓张堪志存高远,还经常赞扬他。东汉建立后,已是中年的张堪,经中郎将来歙的推荐,被光武帝即召为郎中,这就相当于中央智囊集团成员。
东汉初年,群雄割据。拥兵40万的军阀公孙述,割据益州,在成都自立为白帝,国号大成。光武帝两次出兵征讨未果。
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光武帝命令张堪转运缣、帛等物并带领七千骑兵,以军师之名,陪同大司马吴汉讨伐公孙述。途中,张堪又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大军入蜀后,仅剩七日口粮,吴汉主张退兵后再作筹划。在关键时刻,张堪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对吴汉说:“公孙述必败,宜急行军”,并且帮助吴汉出谋划策,定出“引蛇出洞”速战速胜的计谋。当汉军行至成都门外,士兵都装出懒散疲倦的模样,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
果然,公孙述中计。他亲自率兵出城追击汉军,结果被埋伏的汉军斩首于城外。存在十二年的割据政权“成家”,最终被东汉灭亡。张堪为讨伐公孙述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张堪当时掌握的财富足可以使自己的子孙享受十多代,而他分文不取,寸宝不占。他派人清查府库,把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等财物造册登记,上报朝廷,无半点私心和遗漏。
张堪进驻成都后,一方面派兵加固城防,检阅军队,另一方面,慰问、安抚成都的吏民。他妥善处理了吴汉攻下成都后,大肆屠杀俘虏和公孙述九族的不良后果,而且“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这就是说他心地仁慈,爱护部下,其威名可以讨伐奸贼。
在任蜀郡太守的两年时间内,张堪任用贤能,打击黑恶势力,使得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受到蜀地官吏百姓的称赞。
北京邮电大学特聘教授赵玉平在谈到张堪的故事时,这样说到:
音频:抚慰下属,惩戒奸人,造福了一方百姓,而他自己则洁身自好、廉洁奉公。两年以后,张堪解职还都,临走的时候,只乘坐了一辆车辕子折坏的车,它的全部行李也只装了一个破布包,足见他的清廉不沾。为政不沾,强调执政者在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时要坚守为官的底线和原则,不贪腐,不动摇,不忘初心,才能真正的为民谋福祉,为百姓办实事,有这么一句话说出了为官当政者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
后来,张堪接受新的任务离开了成都,去了渔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
后来有一次,皇帝刘秀在京城听取全国各郡管财政的官吏汇报工作时,蜀郡计掾,也就相当于现在审计局长樊显向光武帝刘秀汇报张堪的工作。皇帝听说后大为震动。此时,蜀地的人们也以“政声人去后”颂扬、怀念他,后人更是用“张堪折辕”或 “乘折辕车”来形容仕宦的清廉。
后来张堪因抗击匈奴有功,被升为渔阳太守。在那里,他引入蜀地的优良稻种,教人栽种,鼓励农民开垦出八千顷稻田。为了使大片稻田得以灌溉,他还在当地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确保了粮食连年丰收,使渔阳富足安泰,百姓安居乐业。
张堪,从公元27年被光武帝任命为郎中,到公元46年卒于渔阳任上,在东汉初年的官场上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的政治生涯,他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许多至今仍然长盛不衰的成语典故: 乘折辕车、麦穗两歧、乐不可支、渔阳惠政……
同时,也是在这20年间,张堪志行高远,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成就了一段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