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1季】文化名人 第10集 廉范治蜀
文化名人 第10集 廉范治蜀
大家都知道,成都又名“锦官城”,这里丝绸纺织业发达,西汉时曾设有锦官管理。可是,在东汉的一段时间里,成都晚上不许点灯,以致严重影响了纺织业的繁荣。直到一个官员的到来,才让这个城市再度锦缎飞舞,色彩如霞。这个人,名叫廉范。
廉范,字叔度,东汉建中初年任蜀郡太守。根据《后汉书•廉范传》的记载,廉范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廉颇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廉褒是西汉的将军,祖父廉丹在王莽当政时官至大司马。可是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就中落了,因为他的父亲不幸战死在蜀郡,廉范不得不流落四川。
后来廉范因为朝廷的举荐制度进入官场。一入职,就展现出他巧于为政的特点。那一年,他被提拔为云中太守,和他的先辈一样镇守边关。恰逢匈奴大规模入侵,烽火台不断发出警报。按旧例,进犯的敌人如果超过五千,就要向邻郡发出信号,共同抵御。但廉范不听部属的劝谏,决心独自拒敌。廉范兵少,敌人兵多,眼看抵抗不住。廉范灵机一动,在黄昏的时候,让军士每个人都捆扎两个火炬,成十字形,点燃三个炬头,手持一端。晚上火炬如星星罗列,仿佛增加了无数人马。敌军以为汉军救兵到了,大惊失措,准备撤退。廉范令军士乘夜饱食,天亮发起追击,匈奴兵自相践踏,死者无数,从此再不敢侵犯云中。
廉范因为政绩突出,后来相继担任武威、武都两郡的太守。每到一地,他都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随势化导,把辖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东汉建初年间,廉范转任蜀郡太守。成都自古物产丰盛,经济发达,特别是手工业闻名全国。但繁华城市的治理也有其特殊的难处。比如街道房屋鳞次栉比,一旦失火,很容易蔓延。以前的官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治理方法极其简单,就是禁火。可是成都百姓重要的生活来源就是手工业,如果晚上不能做工就会严重影响收入。于是人们偷偷点灯劳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火灾。廉范经过一番思索,果断废除了原来的禁火令,只提了一个简单要求:家家户户房前放一个大水缸,储存足量的水。这个看似寻常的命令,却给成都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但火灾隐患被遏制,经济反而更趋繁荣。
这件事虽然不大,却反映出了两种管理观念。前任的防火措施,谁也不能说他不对。但这种禁止式的管制是建立在对抗性思维基础上的。因为夜间开工而失火,就禁止夜间开工,而断了老百姓的财路,这制度执行起来就大有问题。廉范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思路调整为合作性思维,把官府对老百姓的防范性措施变为鼓励老百姓配合官府的建设性措施,不限制甚至鼓励民众晚上开工,上下合作解决夜间防火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得利。
于是老百姓也就编了一首歌谣:“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意思是说,廉太守你怎么不早点来呀,你不禁火,我们得以安心劳作,以前连一件袄子也穿不上,现在可以有五条裤子穿了。歌词里,充满了风趣,也充满了对一个善于改革的太守的称赞。一个小改革,让一个城市五彩缤纷。据记载,当时老百姓生子以廉为名者,就达千数。可见太守廉范在成都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历史上的官员并不少,但真正让大家铭记的却不多,他们便是清官的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说到:
音频-1: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是要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第一是清廉,清廉就是不贪,第二要清正,就是要直,他是要清政、清洁、清明,清明在古代又叫循吏,就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也表示:
音频-2:清官往往能做到不寻私情、大义灭亲,执法如山、刚正不阿,清官往往代表着老百姓的愿望,也代表了老百姓的民心和民意
可见廉范就做到了这一点。尽管他在成都任职时间不长,但《华阳国志》却说他是汉代400年间最受成都老百姓喜爱的两位太守之一,成为了历代地方官员一心为民、施行善政的代名词,被称为“绔襦之政”,千百年来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如唐代韩愈曾作诗题于衡阳石鼓书院合江亭上:“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宋代辛弃疾送好友郑厚卿赴衡州就任时,作词鼓励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绔,归诏凤凰衔。”又比如“民讴在处思廉范”“蜀郡廉范不禁夜,一襦五绔惟民利”等诗句更是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甚至还被编进《幼学琼林》等儿童启蒙读物中。更有文人将廉范对蜀人的影响与文翁相提并论,称:“文翁建学,肇兴齐鲁之风;廉范下车,咸咏绔襦之政。”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