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文化名人 第8集 铁面赵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2-17 15:54:36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化名人 第8集 铁面赵抃

我们都知道中国戏剧中“包公”的形象那是清官的象征。然而据考证,这个艺术形象实际上来自于宋朝两个著名的官员,一个是包拯,一个是赵抃。赵抃和包拯齐名,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赵抃为殿中御史,管宫禁之狱,类似首都各部委机关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包拯任御史丞,分巡朝外四方之狱,也就是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的案件。两人工作中都不避权贵,赵抃因“铁面”得称为“赵铁面”,包拯因“黑脸”被誉为“包青天”。但戏剧形象以“黑面”包拯呈现,所以大家多知包拯而不知赵抃。

1长

赵抃,浙江衢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任殿中侍御史、杭州知府,他曾四次入蜀、五任蜀职,其中三次在成都,“以宽治蜀,蜀人安之”是其治蜀的最大特点,也使他成为四川历史上治蜀兴川的名臣。

赵抃第一次入蜀,是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的冬天,朝廷派他到蜀州江原县,也就是现在的崇州,当县令。他当时已经42岁了。

履新上任的赵抃常微服出访,深入基层,贴近民众,体察民间疾苦。 在得一方安定后,因杜甫曾在江原住过一段时间,于是又主持兴建了杜工部祠,为当地营造良好的民风环境。而为了勉励江原学子苦学成才,他还亲自授课,认为士子读书求学,不应仅仅为自己博取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要“身行仁义”,改变“浅俗颓风”,其拳拳之心可鉴。

赵抃第二次入蜀,是1058年仁宗嘉祐三年,时任梓州路,也就是现在四川绵阳三台的转运使,1059年嘉祐四年任益州路,即成都府路,转运使。

崇州市地方志学者周莉说:

音频-1:赵抃他来的时候,真正做到了轻装简行,他当时就是单人、独马,携一琴一鹤,就这样到了我们的崇州,《宋史·赵抃书》这样记载宋神宗和赵抃的对话: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这就是宋神宗对赵抃清正廉洁的肯定,所以说我们后人就用一琴一鹤来比喻清廉简政

其实,宋朝官员入蜀,当时可算是一件肥差,大部分调任到蜀中的官员都为蜀中风俗所染,对舒适安逸的生活极为享受。但赵抃却“以身帅之”大改蜀地奢靡之风。上任后,大力提倡“三廉”,即: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权力谋私利;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身体力行拒绝一切宴饮娱乐之事。

据说,当时的成都,茶馆林立,讲究喝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喜欢在茶馆泡上壶茶摆龙门阵。赵抃也入乡随俗,挑了个最热闹的茶馆,一边品茗一边留心听起来。从众人议论中,收集本地情报。这种说法,虽为杜撰,但也充分体现了赵大人亲察民情的用心。

赵抃说到做到,上任起就拒绝了所有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他要求各级州官也必须照此实行。禁止、杜绝官员间名目繁多的各种馈赠和酒礼。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赵抃则绳之以法,严惩不贷。经过赵抃雷厉风行的惩治,官员们收敛了许多。苏轼在为赵抃写的碑文传记《赵清献公神道碑》中评论说,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1060年嘉祐五年,朝廷再次召回赵抃,回京任右司谏。自此,赵抃顺利完成两年的转运使工作。

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赵抃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成都府知府。这是赵抃时隔5年第三次入蜀。有了前两次工作经验,第三次入蜀的赵抃治理起来可谓驾轻就熟,这次治理政绩便凸显出了他政治谋略的另外一面“宽治”。当时,成都民间每年都会出现一种聚众迷信活动,一些游手好闲之人以祭鬼神为名,聚集在街坊巷里歌舞戏耍,敛求钱物,动辄达到二三百人,一闹就是三四天,夜里也不消停。对于这种流俗,赵抃在做益州路转运使时,就重罚处理过。当赵抃又一次来成都,“蜀人大恐”,以为还会用严酷的刑罚治罪。但政治阅历日渐丰富的赵抃这次却相当温和,在深入调查后,他了解到这种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大多数参与者也并非一定是为敛钱财,于是只处罚了为首的人,余者释放并未问罪。因这件事,更加让“蜀人欢服”,老百姓对他更加喜欢了。

赵忭第四次到蜀地,已经是65岁高龄。当时四川出现不安定因素,守边兵卒中接连发生意图谋反的行为,宋神宗想派一个得力的官员去四川把控局面。因此前治蜀的卓著政绩,年迈的赵抃再次成为最佳人选。赵抃也不负众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成功解除了谋变危机。

现在,新繁东湖有一座清白江楼,这是为纪念赵抃而修建的。赵抃任成都知府察访民情过新繁湔水时说:“为官者要像这江水一样清白”。赵抃做官期间便自律甚严,白天处理完公务后,每天晚上都要焚香拜天。新繁东湖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龚友福介绍说:

音频-2:就有人好奇地问他向老天爷密告什么,赵抃说,那里是什么密告,就是每天把自己做过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在心里默念一遍,借以检点反思

1084年赵抃去世以后,宋神宗为褒奖他的品德和才能,追封他为太子太师,并赐谥号清献,以彰显他为官“公正清廉”的高风亮节。而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清官,还为他修筑了祠堂,这就是崇州罨画池公园里的赵陆公祠。周莉说:

音频-3:赵抃在崇州做了很多实事,官声好,名望高,崇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明朝的时候就为他和曾经当过蜀州通判的陆游共同修建了一座祠堂,叫赵陆公祠,也就是现在的罨画池公园

1方

罨化池公园的楼台亭阁别具匠心,被誉为蜀州盛景。公园内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与赵抃有关的琴鹤堂、琴鹤轩、琴鹤轩桥等多处历史古迹。可以说,赵抃的清正廉洁一直都写在神州大地上,也刻在老百姓的心里。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