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历史基因 第10集 成都文类

发布时间:2025-02-06 10:11:53 浏览次数: 【字体:

­

历史基因 第10集 成都文类

成都长期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唐宋时期社会环境稳定,经济繁荣,为当地的文化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成都的文学、佛教文化、蜀戏、音乐歌舞、儒学、绘画艺术等均有长足发展。而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山川雄伟壮丽、文化灿烂辉煌著称,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诗文辞赋,其中大部分出自文化中心成都。

1长

宋代重文抑武,治蜀的地方官员对文化的重视前所未有,加上成都地区为“蜀部根本”“西南大都会”,经济文化发达,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历任成都知府都很重视当地历史文化的整理与总结。正是在此基础上,一部荟萃成都地区诗文辞赋的文章总集——《成都文类》应运而生。这是成都历史上第一部诗文分类总集,也是巴蜀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选。

《成都文类》是南宋袁说友担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时,组织扈仲荣、杨汝明等8位文人集体编纂的一部有关成都地区的诗文总集,共五十卷。袁说友所选用的这8人均为蜀人,他们深受蜀地文化的熏陶,对蜀地有着浓厚的乡邦情结,因而他们编纂的《成都文类》较能反映成都的特色。全书收录诗、文、赋1000余篇,上起西汉扬雄,下至宋孝宗淳熙年间,内容多为历代文人对蜀中尤其是成都山川风物、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的咏赞,极具地方特色。其中就有扬雄的名篇《蜀都赋》,有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有杜甫的《成都府》“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有张籍的《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还有温庭筠的《锦城曲》“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等。

宋代,断代文章总集有《唐文粹》《宋文鉴》等,而郡邑文章总集则首推《成都文类》。此书编排有序,文脉清晰,诗文收录搜采涉及范围遍及全蜀,保存了大量当时所能见到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尤其是其中有308篇诗文首见于《成都文类》,这些诗文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还具有存佚价值。宋元交替时期,由于战争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大量蜀中文献遗失,甚至毁灭,而这些文献因为《成都文类》保存了下来,并被后世典籍所选录。

就巴蜀地区而言,《成都文类》之后一直到明代,才有新都人杨慎所编纂的《全蜀艺文志》,而《成都文类》正是《全蜀艺文志》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其开创性意义不言而喻。《成都文类》在成都文学发展史乃至巴蜀和全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书囊括了成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风民俗,是巴蜀文化发展到宋代的产物,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可以说是一部我们了解汉至南宋时期成都地区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成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其价值,正如袁说友在序言中所说:“有益都,斯有此文;此文传,益都亦传。”

1方 1方


最后,让我们来吟诵《成都文类》中收录的部分诗文,一同欣赏当时文人眼中的成都之景、心中的成都之情。

成都府

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登锦城散花楼

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山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