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1季】历史基因 第8集 词集先河
历史基因 第8集 词集先河
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达,文人学士避乱而来,成都很快成为当时全国文学艺术的中心。最能代表当时文学成就的是词。那时成都词人之众,词作之多,皆为天下之最。
《花间集》是宋词的先导,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同时又因题材、音律、情趣、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等独特之处,与诗和曲划界,各成一家。花间集可以用“三最”来形容,它是中国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部词集。最早编纂《花间集》的人,名叫赵崇祚,他是五代后蜀人,曾任卫尉少卿。这部《花间集》共十卷,收录了晚唐到五代时期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张泌等 18人的词作共500首。《花间集》的名字来自书中张泌的一首词,词中有云“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花间集》正是借用了词中的“花间”二字。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文洁:
“《花间集》是我国比较完整的中国早期词作的一个选集,从内容上来说它主要写的是相思、恋情、闺怨这方面的主题。从风格上来说,大多词比较清丽,比较工巧。”
纳入《花间集》的词人,或在蜀出生,或在蜀任官,多数都汇集于成都。《花间集》的内容主要描绘女性生活和花间派中男女情爱,文辞华丽,被称为艳情之作。但词作中也有许多描写南方风土人情的内容,语言优美。由于这些词人创作风格大体相同,所写体裁基本相近,后世便称他们为花间词派。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词派。
花间词派的领军人物是温庭筠,他被称为花间词鼻祖。《花间集》收录他的词作最多,有60首。开卷第一首《菩萨蛮》就是温庭筠的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以艳丽细腻的笔调,描写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这首词是温词的代表作,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花间集》所收词的代表。
除了描写男女相思、偎红倚翠、闺中幽怨、伤离惜别之类的作品,《花间集》中也收入了少量写景抒怀之作。如卷六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抒发“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的历史感慨,卷十李珣的《渔歌子·荻花秋》畅叙“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的人生志向,卷五毛文锡的《甘州遍·秋风紧》、卷八孙光宪的《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写边塞风光,卷八孙光宪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写农村景象,卷九鹿虔扆的《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抒写“暗伤亡国”之情,卷十李珣的《南乡子十七首》和卷六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歌咏南方风土人情,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花间集》集中表现了文人在传统诗文中无法表达的内心深处隐约幽细的复杂情感,他们对个体幸福、世俗享受、爱情的渴望、感官的宣泄,都充分展露了出来。
花间派词人将民间说唱文学的“词”,发展成由文人进行创作的雅文化形态,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标志着“词”这种文体正式登上中国文化舞台,并在宋代发展为中华文化的高峰,和唐诗一道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双璧“唐诗宋词”,对后世词风影响很大。此外,唐末五代词家之作因此得以流传后世,对研究词的产生与发展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后蜀时期诞生于成都,并最终确立“词”文学地位的《花间集》,是中国词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