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1季】历史基因 第6集 邛窑彩绘
历史基因 第6集 邛窑彩绘
作为国粹的中国陶瓷,是曾经征服全世界的高雅艺术品,这一19世纪前最高精尖的科技产品,是人类第一个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自然材料理化属性的工业制品。说起陶瓷,最早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装饰的窑址就是成都的邛窑,其烧制的高温釉下彩彩绘瓷,比著名的湖南长沙铜官窑早了近百年,这一发现改写了中国的陶瓷史。
邛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价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邛窑传承人何平扬:
“邛窑起于西汉,它是中国的彩绘瓷发源地,而且在唐代最早烧出铜红釉,又是最先研究出无铅釉和三彩釉,所说邛窑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窑子基地。”
古邛窑历史悠久,经南北朝发展,兴盛于唐、五代,衰于宋朝,历经800余年,其中唐朝是极盛时期。邛窑是成都平原彩绘瓷最发达的窑场,也是我国古代青瓷的重要产地,其所烧造的器物曾被选为贡瓷,与长沙铜官窑称为姐妹瓷窑。
邛窑现存13个窑堡,以邛崃十方堂和固驿瓦窑山邛窑遗址最为著名。十方堂邛窑遗址面积最大、实物最完整,研究价值最大,虽然屡遭劫难,仍然留下南北朝至宋代出土的瓷器多达一万余件。而固驿窑是我国已发现的生产釉下彩瓷的最早窑堡。
作为全国唐代彩绘瓷器的典范之一,邛窑十方堂窑区的产品最为突出,有褐彩、绿彩的单色彩绘瓷器品种,也有褐绿双彩的复合彩瓷产品。这些瓷器釉彩鲜艳,品种丰富,是当时成都平原最受欢迎的日用器皿。
在釉下复合彩技术大发展的基础上,邛窑的窑工以黄彩为底,装饰褐、绿双色,结合北方地区唐三彩的低温釉二次烧成技术,在唐代晚期至五代创烧了“邛三彩”这一独特的瓷器产品。邛窑以釉下彩绘著称于世,其工艺达到历史高峰,并传播于江南多个名窑。“邛三彩”也就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专有瓷器品种名称。
邛窑集彩绘、雕塑、窑变于一身,其首创的享誉古今中外的“省油灯”——夹瓷灯,更是邛窑中的经典之件。它是热传导原理的具体应用之一,也是近代工业中冷却系统的始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
“省油灯本身是很奇特,省油灯不再用铜灯盏了,用的是陶瓷的灯盏,它下边是水,上边是油,这样灯芯燃的时候就很省油。”
宋代诗人陆游时常回忆起在蜀中使用过的省油灯,他在《陆放翁集·斋居记事》中写道:“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种高超的烧制技术俨然是火与黏土的完美结合。
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馆邛窑系列馆,陈列着代表性的邛窑陶瓷——绿釉省油灯、青釉三彩钵、青釉绿斑双系壶、三彩鸭形杯、三彩提梁壶……彩绘图案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着笔自如酣畅,纹饰抽象。展柜中还有不少邛窑小玩具,大都小巧精致,长宽高仅几厘米。除鸡鸭鹅羊鱼龟等动物造型外,还有很多活泼可爱的手捏人物小雕塑,或匍匐、或骑马、或摔跤……造型栩栩如生,无一雷同。这些邛窑陶瓷也见证了当时的文化和商贸情况。
如今,在距离成都约 70 公里处的邛崃南河之畔,是占地 288 亩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这里有着成都平原最丰富的古代瓷业生产遗存,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好、展示最丰富的古代窑场。美轮美奂的瓷器,述说着邛窑精彩的过去,描绘着天府瓷业的多彩画卷。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