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历史基因 第5集 方志初祖

发布时间:2025-02-06 09:00:45 浏览次数: 【字体:

­

历史基因 第5集 方志初祖

如果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地方志就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贵资料。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界上许多著名图书馆都收藏有我国的地方志,也十分重视地方志的文化价值。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就广泛利用我国的志书,写出了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曾说,“要研究中国文化,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地方志。”

地方志的编修在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早在东晋之时,成都崇州市人常璩就编纂出《华阳国志》,全书分为十二卷,即十二志,11万字。“华阳”即“华山以南”,包括如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多地。《华阳国志》主要记载了华山(如今秦岭)以南的巴蜀地区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期间,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态、民族、文化、风俗等全方位的知识。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保存最为完整、覆盖地域最广的一部地方志,被誉为我国地方志的鼻祖。

1长

如今,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着一本目前所能找到的年代最早的《华阳国志》,堪称省图的看家宝。这本明代嘉靖年间的刻本《华阳国志》全国仅存两部,另一部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王嘉陵:

“华阳国志不光是在省内,在海内外都是一本很重要的典籍,是现在保存在世界上的第一部地方志书。这部书是四川人成都人写的,写的又是以四川这个区域为主的一方史料为主的书,然后又是四川人传承刻印的这样一本书。现在又保存在四川省图书馆,所以我们非常珍惜它。”

《华阳国志》开创了把历史、地理、人物三方面内容结合记述的新体裁,它体例完备,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文笔精丽,在中国方志学史及中国文献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范晔著《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用其文,崔鸿的《十六国春秋》、郦道元的《水经注》、刘昭的《后汉志》,都吸收和采用了《华阳国志》。据《魏书·崔鸿传》记载,北魏史学家崔鸿为撰写《十六国春秋》,托人极力征求此书,但因南北阻隔,7 年未得。直到22 年后,他的儿子崔子元才寻访买到这部书。然而崔鸿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就告病身故,留下终身遗憾。

《华阳国志》的地位恰如古典文学中的《红楼梦》、传统史学中的《史记》、古代地学中的《水经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经典。这部志书在我国地方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今天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乃至成都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等的重要著作。如今四川人爱喝茶,茶馆文化十分盛行,实际上,在《华阳国志》中,就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年前西南各地出产茶叶的情况。王嘉陵:

“现代人在研究西南区域历史的时候,经常把华阳国志和史记并列起来进行阅读研习,所以这部书非常珍贵。按这部书的记载,北宋年间这本书已经有特本,但是现在没传下来,一本都找不到了,而这一本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最早的版本。这本它的源头就是北宋那个版本翻刻过来的。”

1方

《华阳国志》以后,“方志”一名才正式确定,“方志”性质也才由最早的一方地理历史纲要之书,演变为记述一个地区古今各种事物的百科全书。此后一千多年来,常璩所开创的志书编纂体例,一直为历代编撰地方志者所借鉴。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体例的史书也逐渐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一直沿袭至今。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