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历史基因 第4集 文翁兴学

发布时间:2025-02-06 08:58:17 浏览次数: 【字体:

­

历史基因 第4集 文翁兴学

李冰治水,文翁化蜀,历来被誉为秦汉时期蜀地最了不起的两件大事。两千多年过去,李冰开凿的都江堰不废不变,文翁创办的石室精舍仍办学不止。如今,走在成都的文翁路之上,石室中学的仿古建筑依然引人瞩目,石室中学里书声琅琅,弦歌不绝,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文翁石室是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多年来为成都培养了大量人才,郭沫若、王光祈等人均出自石室,现如今仍是我国名校之一。

1长

文翁石室,先有文翁,后有石室。“文翁路”自然得名于“文翁”。文翁姓文名党,字仲翁,是汉景帝和武帝时期蜀郡的最高长官——郡守。《汉书·循吏传》将其称作文翁是尊称,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文老先生”。文翁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尊重,跟他创立石室精舍并以此为基地教化一方,是分不开的。

文翁就任蜀郡守时,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成都,就是“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事实上,古蜀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差别很大,除了民风民俗、社会组织结构不同,甚至连语言也不一样。虽然古蜀被秦国吞并后,大量移民进入蜀地,语言互相渗透并逐渐统一,但百姓受教育水平低,人才匮乏,民间巫师装神弄鬼之风盛行是文翁面临的现状。

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

“文翁,他是安徽人,到了成都,觉得我们这里文化落后,教育也落后。他发奋要改变这里的文化教育现状,组织了一批青年到当时西汉的首都长安去学习去实习,然后回来让他们传播比较先进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到地方去当地方官,去为民造福。同时,他来这里办了一所很有名的学校,石室讲堂,这个学校就从西汉初年一直办到今天。今天的成都四中也就是石室中学,是全世界有准确记载的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两千多年,世界第一。”

当时的文翁在成都城南修学宫,用石头建筑,故称“石室”。在全国尚未对民众开放官学的西汉,文翁在成都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大兴教育,可谓一大创举。如果说,首创私塾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那么首创公立学校的文翁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校长”。

文翁办学大大地改变了当时蜀人的思想观念和民风民俗, 使得汉初仍有蛮夷之风的四川变为了“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后来游学京师, 在全国各地做官的蜀人不计其数, 仅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落下闳、林闾、司马相如、张宽、王褒、扬雄等全国闻名的文人。从此,蜀地成为出人才、出文学,甚至“文章冠天下”的地区。

文翁兴学,也是蜀学的发端。在汉代,蜀学已经和齐鲁之学并驾齐驱,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之一。

文翁化蜀还改变了蜀地乃至全国的吏治, 蜀中有文学才能者被推荐提拔为地方官吏, 其中的优异之士更是被西汉政府任命为地方乃至朝廷官吏。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开始逐渐重视设置学官。

后世对文翁兴学评价极高,将它与李冰治水的辉煌业绩相提并论。袁庭栋说,李冰治水让我们有了千年丰收的物质保证,而文翁兴学则让我们以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世代传承。

1方

“因为我们四川在秦统一巴蜀之前,比较中原来讲,我们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秦统一了过后,中原很多先进的文化技术都传进来了。李冰治水让我们经济一下子大大的发展,文翁兴学让我们的文化一下子大大的提高。不止是在主城区,郊外有些地方,比如很有名的文家场,他们当地传说他们就是文翁的后人。比如说在彭州还有文翁的祠堂,这些都是后人敬仰文翁而修建的。”

两千多年来,文翁的兴学精神薪火相传,其创办的石室精舍也弦歌不辍,对成都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奇迹。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