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1季】历史基因 第2集 火井煮盐
历史基因 第2集 火井煮盐
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闻名遐迩,但他的治蜀功绩并非这一件。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李冰任蜀郡守期间,他凭借精通天文地理、“识齐水脉”之所长,率领蜀民成功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并创造出凿井汲卤煮盐法,由此拉开了我国井盐生产的序幕。
川盐研究学者陆坚:
“李冰这个人除了搞都江堰改善四川的水利灌溉,发展农业之外,他还做了一件一般人都没有做成的事情,他当蜀守,开凿了第一口盐井,叫广都盐井。”
《华阳国志》中这样记载:李冰“识察水脉,穿广都盐水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讲的就是李冰在广都也就是后来的华阳开凿盐井,让整个蜀地都变得富饶的故事。这是有关中国古代盐井开凿的最早记载。
位于如今成都市华府大道三段的万缘宫道观门前,有一块叫作《重修万缘宫碑记》的石碑上,也记载了李冰当年在广都开凿盐井的事迹。上面清晰地写道:“广都有十八口盐井,开凿自先秦,由兴修者李冰开凿。”虽然到现在这18口盐井已经找寻不到踪迹,但碑记可以印证华阳国志里那段李冰开凿盐井的历史。
李冰建成都江堰后,原来川西水灾频繁的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米粮仓,民众不再饿肚子。但四川地处内陆,食盐紧缺,饭菜吃起来却少了很多滋味。
李冰在治水中新发现了盐泉,于是多方实地考察,反复试验,成功开凿出了我国第一口盐井,还创造了凿井汲卤煮盐法。至此,四川先民结束了完全靠自然盐泉、咸石获取食盐的历史,开启了人工凿井、采卤及制盐历史的新篇章。至今在都江堰市附近,还保留着盐井滩这样的地名。
李冰的创举对此后巴蜀地区的井盐生产影响深远。至秦汉时期,成都已是全国最著名的井盐生产区,不仅实现了食盐的自给自足,还有多余的食盐可以远销云贵等地。汉代,巴蜀地区的井盐生产成为国家重要收入,朝廷设置盐官的县已有十多个。为了纪念李冰的功绩,后人将他奉为盐神。
邛崃火井镇的先民在地面也发现有盐水浸出后,开始竞相挖井熬盐,挖井越深,出盐越多。传说,一天深夜,电闪雷鸣,一道霹雳砸向一口深井,井中起火,火焰从井口呼呼蹿出,腾高数丈,盐井中发现了可燃的气体。
从西晋张华《博物志》最早记载临邛有火井开始,各类志书及文人笔记“火井”“神火”之名不绝于耳。然而,这一神秘火焰究竟来自哪里呢?
川西北气矿高级工程师刘奇林:
“这是浅表地层溢出的天然气,遇到雷击后着火燃烧,火井刚好处于断层带上,所以浅表天然气由此溢出。并且下面有深层的一个气源补充,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燃烧。”
起初,邛崃先民们对冒出的地火多有恐惧,畏之为“鬼火”。但很快,古临邛人发现了分离卤水与天然气的方法,并顺势用同一口井中之气点火熬盐。《华阳国志》中就记载了汉晋时期“临邛火井”煮盐的情形。西汉史学家扬雄也在《蜀王本纪》中这样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
开凿于西汉的天下第一火井“临邛火井”,位于如今成都的邛崃市火井镇,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井,比西方最早开采天然气的英国早了十多个世纪。用天然气煮盐,更是创世界之首例,开历史之先河。
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还记录了诸葛亮改进火井产气产盐工艺的事迹。据说,当时诸葛亮指导人们用一块中心凿孔的石盘盖住井口,将竹管从石盘孔插入井内,井内天然气由竹管导出。如此一来,可以保证气体不会无谓地逸出而浪费或引发火灾。他还指导人们砍来斑竹,做成竹制天然气管道,一头塞入火井,一头引至各户熬盐的灶下,这堪称史上最早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诸葛亮吩咐人们在火井周围筑灶,变井上煮盐为灶上煮盐。如此改进,火井火力大增,当地盐产量迅速增长,火井镇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孔明治火井》的民间传说。
从东汉起,火井便开始受到世人关注。而火井镇居民的先祖,便有幸成为世界上最早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人。两千年后的今天,邛崃火井镇南宝乡金甲村少有的几家农户,仍然在用这火井中原汁原味的天然气烧水炒菜做饭。这火井中的火种也早已燎原,跳跃在我们每家每户的灶台上,把历史和现实浓缩在咫尺之间。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