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1季】历史基因 第1集 无坝引水
历史基因 第1集 无坝引水
巴蜀文明的生长和发展,一直与水息息相关。从大禹治水始至今天,成都就是一座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也正是这江水润泽造就了天府之国。
不过早在古蜀时期,成都平原水网遍布,常有水灾。唐朝诗人岑参就曾在《石犀》一诗中这样写道:“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为除水患,成都在历史上曾有过五次大规模治水。前有大禹导江治河,后有鳖灵凿玉垒山、疏金堂峡向东分洪,战国时期李冰创建都江堰、穿成都二江,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治沱江开湔江,晚唐时期郡守高骈改府河水道,最终把江水串联起来环抱成都。这一次次治水,都是成都城市文明一步步走向辉煌的真实写照。而其中,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既是工程奇迹又是大美风景名胜,千年屹立而历久弥新。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成都的都江堰市城西位置,始建于战国时期,古时因其处于都安县而得名。尽管都江堰水利工程已修建2260多年,但它一直延用至今,泽被40多个县(市)、自流灌溉1000多万亩农田,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造福着千万百姓。
如今,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进入都江堰景区,环顾四周后发现,这里既不见大坝,也不见宽阔的水面,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有些“低调”。而这,恰恰是都江堰的伟大之处,它是如今年代最为久远、世界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
都江堰的渠首工程设计十分巧妙,它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鱼嘴负责分水导流,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并且根据季节调整进入内江的水量; 鱼嘴下游的飞沙堰则主要起到拦水、泄洪、排沙的作用,很好地解决了至今都令人头疼的泥沙淤积的问题;而宝瓶口作为最后一道关卡,则进一步控制岷江水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三大主体工程形成的科学治水系统,把岷江上游丰富清澈的水源引入成都平原,孕育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景区讲解员刘富露常年在景区向各地游客讲解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独特设计。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是我们都江堰水利工程第二个主体部分飞沙堰,以及我们的第三个工程宝瓶口的位置,那么我们整个成都平原的水就是从宝瓶口流下去的。飞沙堰起着一个排洪的作用,因为整个飞沙堰的堰体高度为2.15米,在我们丰水季节,水位高过了2.15米,水自然而然地往外江排。当然在冬季的时候,因为水位达不到飞沙堰的堰体高度,这个飞沙堰完全就是一个干枯的状态。”
都江堰在建设过程中,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是至今仍然活着的古代文物,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渠首工程的延续,由李冰打造的二江运输灌溉系统也颇为巧妙。从成都平原的等高线图上可以发现,都江堰的海拔是730米,而成都平原周边的海拔只有43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一个坡降。成都平原从岷江的出山口起,就像一把扇子一样,向北、向东、向南三个方向缓缓展开。都江堰恰巧就处于制高点的扇子柄端,渠首高,灌区地面低,这就使广阔的成都平原得以实现自流灌溉。
在此基础之上,李冰又沿着“岷江冲积扇的脊梁”,也就是如今的都江堰市、郫都区、成都平原这三点连线,修建了郫、检二江,这二江在从都江堰流向成都的百里水程中,不断地分出支流,形成了一个由点带面、由中间向两边的“自流灌溉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精华灌区”。都江堰市文物局原局长卞再斌:
“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以后还做了很多工程,包括《史记》里面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就是修了两条河通到成都。‘此渠皆可行舟’,行舟的目的就是说,把岷江上游的物资、人力,还有很多的财物运到下游,二来就是有余则用溉浸,多余的水用来灌溉田地。所以《华阳国志》里面记载,成都平原就变成了天府之国,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就是这么来的。”
1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为世人所称道,它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天府之国的大门。“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些历代传承的治水理念,是前人不懈求索得来的,即便放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也极具价值。都江堰承载着千百年来古蜀人的文明与智慧,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