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俊 ‖ 蜀锦是怎么织成的?
蜀锦与成都有着数千年不解之缘——成都是全国唯一以“锦”命名的城市,成都因历史上盛产蜀锦得名“锦城”;又因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又名“锦官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的这篇《浅谈蜀锦传统织造技艺》,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蜀锦历史沿革、蜀锦制造技艺的价值,分别传统蜀锦与普通织锦的区别提供了方便。
一、蜀锦简介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土生土长的蜀锦,在这块土地上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蜀锦作为成都一绝,“蜀锦织造技艺”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成都地区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美的蜀锦
1.蜀锦是什么?
蜀锦是以桑蚕丝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具有地方风格(原古蜀郡现成都地区)的提花锦缎类织物,常以单层或多层彩经和多重彩纬起花,织物结构正面显现平纹、斜纹、缎纹组织,背面则显现斜纹组织,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蜀锦产品的生产是按照纹织工艺设计要求,将事先挑好的丝线花本过渡到小花楼织锦机上制织,纹样以花鸟卷草、瑞兽祥禽、云纹地域、人文景观为题材,其图案构成有方形、条形、几何形纹及对称、连珠、团窠、四方连续等形式循环,装饰严谨、活泼新颖、奇异,形成多彩色丝显花的经锦与纬锦,也有纹织组织与织造技艺巧妙结合,以色彩纹样的变化,经丝彩条起花,彩条纬丝起花,或经纬都起花;既保持了地方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色彩对比性强,以“赤、黄、青、白、黑”,五方正色为主色,红、绿、蓝、紫为间色,应用“晕裥炫色”的技艺,似“晕”似“云”,变化莫测,使精湛的织造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结合,使蜀锦的艺术更加适应节奏和谐,意境深远,品质更加精美,细腻,而形成蜀锦独特的风格。
2.生产工艺流程
按蜀锦纹织工艺设计要求,将图案和色彩转换(行话称为编结)成可程序控制的提花织造工艺语言——花本,然后将花本过到花楼织机上要提花的纤绳中(称为过花或上花、接花本),而纤绳的多少由纹织物的经线数决定,然后由装造工人下料、挽把、挂吊、连接,上到花楼织机上,再将整理好的经线按纹织工艺要求挂下坠、穿综,过筘(行话称为打瓤子、穿吊,书面用语为纹织装造)。上述工作完成后再行织造,织造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通经通纬。(注:通经通纬意指织造时,各种颜色的纬丝直接通过经丝开口,经特殊工艺设计需要该种颜色出现时,就出现,不需要该种颜色时就隐去)。花楼木织机在织造中以人工作为动力两人上下配合,而电动织机以电作为动力一人操作,人机合一便生产出精美的蜀锦锦缎。
蜀锦织造工艺
二、历史沿革
1.历代生产情况
四川自古称蜀、蜀国和蚕虫之国。“蜀”乃“桑中虫”之意,蜀地是我国桑蚕丝绸的发源地之一。蜀锦始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居我国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之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中国分裂为许多诸侯国家,当时蜀国织造的布帛已十分精细,远销北方秦国的都城“雍”和诸侯各国。先秦时代,蜀国的官名中已有锦官的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出兵灭蜀,建立蜀郡(郡治成都)。蜀郡盛产的锦锻以其图案的生动,织纹的精致,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誉为“蜀锦”。
成都历来是蜀锦的生产和商贸中心,汉代时已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都会之一。历史上有三条丝绸之路,蜀锦通过这三条丝绸之路而名扬海内外,一是剑门古栈道直达长安,称北丝绸之路;二是成都九眼桥岷江水路到嘉州入长江出海,称海上丝绸之路;三是茶马古道经雅安分道西藏、云南,前者到达印度、波斯,后者到达东南亚诸国,称南丝绸之路。
扬雄
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描述:“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其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说成都“挥肱(手腕、手工)织锦”,“展帛刺绣”(蜀绣)的手工业者很多很多,产量很大,数量像丛生的芒草那样多。
汉代,宫廷和官府对织锦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东南隅(今之宝云庵和百花潭以东,西较场笮桥之南)围城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称为“锦官城”。城南的流江由于织女们在江边“濯锦”称为“锦江”和“濯锦江”。买卖蜀锦的集市称为“锦市”,锦工居住地称为“锦里”官府设置的驿站称为“锦官驿”,可见当时织锦之盛。在新疆尼雅地区北丝绸之路南道的古精绝国国王和王后的陵墓中出土的汉代“蜀锦五星锦”就是最好的佐证,该实物残片现被新疆博物院馆藏,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此足见当时蜀锦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十分重视耕织,发展农桑,采取措施扩大蜀锦生产,奠定了进一步振兴蜀锦的坚实基础,还亲自在家居之地——城西南双流县九江葛陌村种桑八百株,以励军民。他在军令中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军中之需,全籍于锦”。可见蜀锦在三国时期就已驰名天下,蜀锦在蜀汉政权的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白丝行》诗云:“缲(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足见当时蜀锦的金贵和生产的繁荣。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蜀锦生产无论规模与技艺都进入了一个鼎盛的发展时期,并通过剑门蜀道,茶马古道,岷江水路等与各国进行贸易交流。隋唐以来,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蜀锦大量注入日本,其中一部分为唐王朝对日本使者和王室、寺庙的赠礼,至今在日本流传下来的许多“蜀江锦”被当作日本的“国宝级文物”“正仓院宝物”等珍藏至今。这些名贵的唐代蜀锦如格子红锦、唐花纹长斑锦、蜀江锦褥裂、赤狮凤纹蜀江锦、蜀江太子御绢伞和赤地璎珞、蜀江文阑绢裂等众多产品被收录在“日本古代染织图案”“日本御物上代染织物”之中。由于蜀锦制作工艺技艺复杂,图案精美,织地细腻,绝大多数产品基本上用于给皇室进贡和对外交往。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可见当时成都地区生产蜀锦的规模和繁荣景象。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紫地凤唐草丸文锦
宋代,成都府尹吕大防建成都锦院于府治之东,号锦官楼,保持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宋史上称“蜀织衣被天下”,又云:“蜀土富饶,丝帛所产……蜀织工甲天下,号冠天下”。元朝费著的《蜀锦谱》云:“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濯锦”。到明清时代,成都与江苏、浙江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三大织锦中心。
2.获奖名扬天下
蜀锦自春秋战国直至现代,各时期蜀锦人都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直至染色,上机织造等十多个工种几十道工序都是团队合作的共同成果,艺人们都精心制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展评中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和国内名牌产品称号。1907年南洋博览会荣获“国际特等奖”;1908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09年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览,博得国际好评,荣获“特等奖”;1937年在美国纽约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东方美人奖”;1980年,丹凤牌蜀锦月华锦,雨丝锦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部“名牌产品奖”;1984年浣花牌蜀锦民族锻,荣获中国丝绸总公司“优质名牌奖”……
三、现状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开展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织锦作坊和个体机房户进行合并,建立合作联社,1956年成立成都蜀锦厂。为适应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作为生产蜀锦的工具,木质花楼织机以人工作为动力的只能生产窄幅的四方连续的织锦,而不能生产宽幅和大花图样的织物以及产量需求越来越大而跟不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技术改革势在必行。60年代初,成都蜀锦厂的艺人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改高潮。在保持和保证蜀锦核心织造技艺不变并能生产出原汁原味的蜀锦产品的情况下,将挑花、打瓤子、结本同时分为10多个工种和若干道工序。首先是总纲设计,即纹织工艺设计,其中包括:1.小样设计,纹织组织工艺设计,意匠、踏花纹板制作;2.提花机组装工艺;3.提花装造工艺;4.经纬准备工艺;5.织机安装工艺;6.上机织造工艺等工种工序,其次将以人工作为动力的花楼木织机改为以电作为动力的花楼电动铁织机,使锦缎织物幅宽从60多厘米增幅达150多厘米,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花色品种、产量、质量、安全生产都大幅度提高。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至今,许多家庭或多或少还保存有当年成都蜀锦厂生产的被面、桌布、挂屏、锦缎面料、披肩、围巾等蜀锦产品,便是最好的说明。80年代蜀锦产品远销海外,为成都市轻纺行业创汇大户,时有织锦机505台套,职工2800多人,年产值上亿。
用现代技术织造的锦画《金陵十二钗》
2004年、2008年由原成都蜀锦厂部分失业人员又再一次聚在一起,分别组建了成都蜀锦工艺品厂和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两单位现生产蜀锦的织机不足40台套,从业人员不足100人,年产值不足1000万)。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在社会人士胡希的带领下,集保护、研究、传承和开发生产、销售蜀锦产品为一体,注册了“浣花古蜀锦织造”商标,集中了前蜀锦厂的一批精英。在蜀锦产品的开发、创意、以及纹织工艺设计,纹织组织工艺设计、提花装造技艺、经纬配色、机械设备的改造等方面进行创新,采用多梭箱装置,实现了七梭三十六色重经、重纬、多组织、经纬同时起花的织造技艺,织出的蜀锦产品色彩丰富,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织地细腻,从不同角度观赏,会反射出不同的色泽。蜀锦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示。
蜀锦人深信,蜀锦正在迎来复苏的春天。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胡光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