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5 15:32:58

刘成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7-04 15:2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刘成基(1905~1976),名三营,四川省遂宁县横山场(今遂宁市安居区横山镇)人,艺名“当头棒”,著名川剧丑角演员,享誉全国的川剧艺术表演大师,位列川剧“四大名丑”之首。

刘成基10岁进入西充县川剧打杂师张伯如办的“三益科社”学戏,取艺名为刘三荣。1918年,“三益科社”杨渭清老师将刘三荣艺名改为“当头棒”。1929年,拜川剧著名丑角大师傅三乾为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刘成基在成都“三庆会”搭班演出,他感到自己的嗓音条件不好,经名家指点,从此在刻画人物、讲究人物事件的真实合理与连贯性和唱腔上努力,形成以刻画人物见长、唱腔韵味十足、技艺超群、剧目内涵深邃等特点,所演《醉隶》《问病逼宫》《五子告母》等剧,名播全川,被称为“五匹齐先生”(指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5种声腔的剧目都能演出),从此开创川剧丑角的一个重要流派。

851318d76f7d4cd3a9778d1ed30fbfc5.jpg

刘成基早年父母双亡,由姑母收养。1915年,西充县戏班“三益科社”到遂宁横山场演出,10岁的刘成基被姑母送进该戏班学艺谋生,入社仅月余即登台演戏。他与别的学徒一起,住破庙、睡谷草、穿破衣、食不果腹,过的日子极为清苦。

1917年,“三益科社”到了重庆,在“重光茶园”与“阳春茶园”演出,不时也去合川、江津、涪陵等地跑滩。在重庆,川剧舞台名家辈出,刘成基因好学上进,艺术上收获不小,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技艺。

1919年,刘成基因连续演出多场《汜水关》而积劳成疾,倒床以后差点被戏班主当死人扔到城外江水中。后因其师刘炳林向班主求情,并请医生为他治病,刘成基才侥幸死里逃生。1924年下半年,刘成基随戏班在江津演出。重庆家中的妻小患病,刘成基思家心切,向班主请假不允,夜里逃离,结果被班主派人追上,一顿毒打,险些将他打死。后因船工搭救才回到重庆。

刘成基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向赵瞎子学《东窗修本》,向邓小洲学《困荥阳》,向陈翠屏、曹俊臣等川剧名家学习。从这些名家的精彩表演中,刘成基获得了戏剧表演方面的丰富知识,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1929年,刘成基正式拜傅三乾为师,以傅老师的表演路子为准,兼学他人之长。傅三乾在丑角表演中有独到的功夫,演技全面,教授方法出众,重视基本功训练。他教了刘成基很多昆曲散曲和整本戏如《拾黄金》《夜误判奸》等。刘成基后来到成都,在川剧名家荟萃的“三庆会”既演戏又学戏,技艺更进一步提升。

f243787f881043229bf9e2798a38fe0f.jpg

民国27年“当头棒”刘成基参加演出的新又新剧社(1935年起,刘成基任该剧社教务主任)戏票

1947年,成都因水灾,“米荒”空前严重,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杨森和邓锡侯出面办米案,时逢刘成基在成都“锦屏戏院”演出《打判官》和《拾黄金》,他当即将唱词增加两句“洋参(杨森)吊不到命,汤圆(邓锡侯)当不到顿”,控诉成都“米荒”事件,表达人民的心声,被警察局关押3天。在新闻媒体的舆论声援下,当局被迫放人。

成都解放后,当头棒改回刘成基本姓本名,加入成都军管会新组建的成都“大众剧院”,参加了军管会举行的各界人士春节茶话会,受到贺龙接见。1950年春节,贺龙在成都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茶话会上祝贺刘成基等人说:“当头棒,祝你们演员翻身了”。不久刘成基到德阳去组建县川剧团,任团长。1952 年,西南大区撤销,西南川剧院和四川省川剧院合并为四川省川剧院,刘成基任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兼三团团长,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由他改编、导演并参加演出的传统戏《柳荫记》荣获剧本奖,他主演的另一传统戏《议剑献剑》荣获二等奖。

cf3e7db2c5c14c63b402a27da254a597.Jpeg

刘成基与中国戏剧名家马连良、阳友鹤、老舍、梅兰芳、侯宝林等合影

1953年冬,刘成基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东海岸分团负责人,赴前线为中朝军民演出。1959年 8月,刘成基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成都市川剧院(1959年,四川省川剧院二团、三团下放成都,与原成都市川剧团合并,组建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兼院艺术委员会主任。9月,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导演《闹齐廷》《望娘滩》,受到朱德、陈毅、罗瑞卿、郭沫若等亲切接见。同年,刘成基随中国川剧团赴东欧演出。

1963年,刘成基再次进京演出,陈毅在中南海紫光阁与刘成基、周企何、杨淑英、司徒慧聪等川剧大家谈心合影。

刘成基还担任过成都戏剧学校副校长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1956年,刘成基在四川省戏曲演员讲习会讲授川剧艺术。1957年,在重庆市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和西南区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讲授川剧艺术。1960 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举办的戏曲讲习班并完成教学工作。1963年,任成都市川剧院训练班班主任,竭心尽力培养戏剧艺术人才。

刘成基毕生致力于川剧事业,功力深厚,善于运用传统表演手法刻画各类人物,特别是对川剧的丑角表演艺术有所创新。他饰演的丑角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尤擅长“袍带丑”,拿手戏有《问病逼宫》《请长年》《胡琏闹钗》《赠绨袍》《鸳鸯谱》等。建国后,他亲自整理剧本,或导演、演出的传统戏主要有《柳荫记》《望娘滩》《御河桥》《鸳鸯谱》《闹齐廷》等;现代戏有《丁佑君》《红岩》《红杜鹃》《四川白毛女》等。他担任过电影戏曲片《鸳鸯谱》的艺术顾问,并饰剧中的乔太守。

“文化大革命”中刘成基遭到残酷迫害,被关进“牛棚”。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为刘成基彻底评反。1976年12月 2日刘成基因病逝世,终年71岁。

1980年6月,由陈国铮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成基舞台艺术》问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庚在这部25.6万字的著作“前言”中,对刘成基的艺术生涯给予了高度评价。

ee3039f5c5ca47319fb4c28eb90e1853.Jpeg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成基舞台艺术》



扩展阅读》》

川剧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系列活动

87dda3ac3a2a41fabe8c8568642e25e1.Jpeg

2015年5月23日刘成基传承弟子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在成都锦江剧场的演唱照(图片来自网络)

2015年是川剧大师刘成基诞辰110周年。为缅怀一代宗师为川剧艺术发展与传承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探索并初步从学术角度总结刘成基艺术成果,2015年5月11日至24日,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川剧发展促进工作组、成都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主办“川剧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系列活动”,包括出版刘成基先生表演艺术相关书籍(2015年9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雷音主编的刘成基诞辰110周年文集《当头棒》一书)、开展座谈和展演等。5月22日,廖全京、刘芸、陈智林、陈巧茹等戏剧界、评论界名家参加川剧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座谈会。专家和艺术家们一致认为,刘成基先生为川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川剧界的典范,更是当之无愧的川剧“四大名丑”之首。

1137f1f3f29449be9b2529f9103220df.jpg

2015年9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雷音主编的刘成基诞辰110周年文集《当头棒》


川剧《鸳鸯谱》

川剧《鸳鸯谱》是川剧大师刘成基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亲自导演并在剧中扮演乔太守一角的经典剧目,自创排以来便深受广大戏迷喜爱。2015年5月24日,“川剧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系列活动”之“青春版”《鸳鸯谱》在成都锦江剧场演出。该剧由成都市川剧院院常务副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任复排导演,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晓艇亲自指导,青年演员吴雯婷、林雨佳、张亮、薛川、王华茂、叶长敏等参加演出,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一致赞誉。

707862f0721c4cafa9d2deddca87dac8.Jpeg

川剧《鸳鸯谱》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社会评价》》

丑角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刘继邦:刘成基的儿子

难忘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都揪心。有一次父亲和妈妈戴雪如唱《扯符吊打》,这是出功夫戏,有些攀援动作,年轻时不在话下,但那时父亲46岁了。打杂师搬了张弓马桌子,上面垂根绳子,想着父亲爬上桌子抓着舞两下,扯几个式口就可以算完成。哪晓得父亲上去抓住绳子就往上爬,那根绳子其实是根又旧又烂的板带,我急得喊:去不得,去不得。但父亲已经爬上去逮到绳子再浪出去,“扑通”一下摔在了舞台上。观众一下炸了锅:刘成基绊到了。戏自然就停了。父亲站起来,和打杂师比了下手势说:打没有打痛,把我绊痛了,你说今晚糟糕不糟糕。这样把场圆了。父亲最会圆场,用现在话说,就是有很强的即兴能力。

f62f2997a6094a6ca67b3636c1a4bfd0.Jpeg

2015年5月刘成基的女儿刘克莉(前右三)、儿子刘继邦(前右二)、孙子刘弢(前左二)等参加刘成基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李增林:刘成基的爱徒

演起戏就忘乎所以,不顾后果,几乎所有人对刘成基都有这个印象。老师对待演出格外认真,每次都要提前扮好戏,坐在马门口默戏,进入角色。1963年老艺人示范演出,他演《西川图》,已近60岁,血压高得惊人,人们都劝他不要演,他却说“演戏能治血压高”。我演书童,看见他头上罩的纱帽,被他急促的血脉跳动震得嗒嗒嗒响,真替他老人家捏了一把汗。结果他硬把这出又讲、又唱、又动的戏顺利演完。下场时,他瘫在椅上连脱戏装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种为了戏不要命的状态在戏剧界有个说法就叫“恨戏”。就是这股子劲头,让从小无父无母、刚开始进戏班子只为混口饭吃的刘成基成为川剧界响当当的一代大师。刘继邦记得父亲给他讲过,为了学一出叫《扫松下书》的戏,刘成基从重庆坐船到泸州,到了还不敢让人晓得,偷偷地学。

邓运佳:川剧研究学者

就是这样不间断地学习积累,刘成基逐渐有了一身技艺。他能成为四大名丑之首,其中一条就是他的代表剧目最多。在旧社会,没有二三十出剧目,没有一身本领,很难搭班跑滩,刘成基如此敏学勤奋,是生活所迫,也是天生好强。这里必须纠正一个偏见,就是认为刘成基只会演袍带丑、官衣丑、龙箭丑等,本来刘成基本人的趣味也的确偏好于此,觉得这些丑角要气派一些,而襟襟丑、烟子丑一类不免俗气有失身份,但他的老师朱光明告诫他,作为一个演员,不能自己喜欢演啥子就演啥子,是观众喜欢看啥子就要演啥子,都要学。刘成基听老师的话,也开始学习各类丑角,而且都能胜任,蟒袍丑、官衣丑、龙箭丑、褶子丑、方巾丑、烟子丑、襟襟丑、老丑、丑旦等,上至帝王将相、中至大小官吏,再至公子衙内,下至士农工商乞丐流氓恶霸中的人,都演得栩栩如生。正是凭着这身功夫,刘成基在舞台上唱出了名气,最终得到一代名丑傅三乾的认可,并在27岁终于被收到门下,傅三乾将自己的几出代表作《跪门吃草》《议剑献剑》《赠綈袍》亲授刘成基。

魏益新:著名小生,川剧名家魏香庭之子,魏香庭当年和刘成基经常搭班唱戏

看刘成基的戏要看韵味,他的戏不是逗人笑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身法眉眼都是有规范的,不得乱来,有舞蹈性,非常漂亮。

陈保全:刘成基弟子

还有一个了不得的是老师的功夫。跟他学动作,学功夫,学到最后只好跟他告饶,说学不会。

唐思敏:川剧评论家

有一种看法,认为丑角不要功夫,这是一个误读。刘成基的功夫从脚腿到舞台全面掌控,对观众了如指掌,是无人能比的,打破了丑角只逗人笑那种表面化、简单化、庸俗化带来的误导,丑角演员只满足笑是不够的,要讲全面扎实的功夫,讲文化积累,讲艺术和人生的丰富,这是丑角艺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


我的父亲刘成基

刘继邦

836eb5a5a240466ab9f58f76ed2a47d3.Jpeg

刘继邦

在我父亲刘成基110周年冥寿来临之际,感谢成都市文广新局的领导,特别是成都市川剧院的领导,组织、召集这样一个有规格、有水平的座谈会,来纪念他从事川剧表演艺术几十年的活动历程,肯定他对川剧艺术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对培养川剧表演后备人才的努力,从而为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省委提出“振兴川剧”的要求落在实处,是有很大促进和推动作用的。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同志,有省、市主管文化的部门领导,有熟悉父亲川剧表演艺术而又从事戏曲研究和评论的文艺评论家,父亲生前教过的部分学生等。在此,我表示诚挚的感谢!

一、关于父亲的生平和业绩

父亲1905年出生于遂宁县横山场。家中生计,全靠爷爷在街场上开的小药铺兼与人看病维持。父亲7岁时,爷爷突然病故,家中生活陷入困境。不久,年长父亲10岁的大伯因生活无着而逃往他乡。幺叔也被迫送入本乡一小庙,当了和尚。以致后来,杳无音信,生死不明。只留下父亲与奶奶相依为命,苦苦煎熬。时过一载,奶奶又不幸命丧黄泉,父亲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正穷途末路、饥寒交迫时,同样生活穷困而好心的姑婆,出面收养了父亲,这才逃过饿死的劫难。

在姑婆家生活一年有余,其间,做放牛割草、播种收获等一些简单农活,生活艰辛,艰难度日。

1915年,西充的“三益科社”来横山场演出,而且张贴布告,召纳学生。当年才10岁的父亲前往应试,经录取并签下“学艺五载,学三年,帮二年”的合同。内容为前3年学戏,后2年演出,演出收入全归班主所有。而实际情况是:入班不足1月,就登台演出。而演出收入学生不见分毫,全收在班主的腰包之中。

入科第一个月,就学了3折戏,分别是《采桑封官》《挡幽》《梅绛亵》。学习时间快、粗造,自然质量低劣,大有快餐效应之嫌。这也是旧社会草台班子普遍存在的现象。

入科第3年,来了一位中学语文教员杨渭清老师,他给每位学员都取了一个艺名,如声声脆、通风燕、自由花等。轮到父亲就取名“当头棒”。这名字取得好,当头棒喝嘛!对不平事敢于呐喊,要敢打抱不平。

在“三益科社”中, 有很多技艺精湛的好老师。其中,朱光明、刘炳生、魏九臣等师爷最为突出,教会了父亲《赠绨袍》《议剑献剑》《西关渡》《五子告母》《做文章》《归正楼》等戏,给父亲打下了较坚实的表演基础。

1918年,剧团巡回演出走进了热闹非凡的大城市—重庆。在那里,集中了一大批名老艺人,如傅三乾、曹青云、赵焕成(赵瞎子)、杨紫兰、罗琼香、张德成等。这些前辈艺人,技艺精湛,底蕴深厚,唱做讲究,各具特色。在舞台上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深得观众喜爱。这使得初入大城市的父亲惊愕不已,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样,“入山荫道上,应接不暇”。浓烈的戏剧氛围,给了父亲潜心学习、吸取众家之长的难得机会。

然而,那时的川剧表演,说唱台词基本无剧本可参照,全靠老师口传心授。老师可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台词和情节,随意删减或增添。这是当年在戏曲舞台上的寻常之事。但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对川剧表演艺术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凭着对川剧的热爱信念以及想上进、想出名的自我激励,学好表演,把名家精彩东西学到手,是父亲经常思考的问题。

父亲最崇拜的前辈就是丑角泰斗傅三乾。他不仅有很高的表演艺术,而且功夫深厚,唱做精炼准确。父亲做梦都想拜他为师,这是因为,在从前,演艺圈中有着“不拜师就不能学艺”的规则。就是同班同台、彼邻而居,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是哪位师傅的弟子,就要始终忠于哪位师傅。表演和说唱归“码口”,不能有自己的更改和创新,否则就会被同行讥讽为“红灯教”“野仙”。因此,你就是再喜欢,甚至是崇拜某老艺人,而想拜其为师,也是很难有结果的。

不过,机会不负有心人。

1929年,在川东涪陵,在一位热爱川剧、且有雄厚财力的“粉丝”撮合下,父亲梦寐以求的心愿,终成现实—师爷爷傅三乾收父亲为徒了!之后,他教了父亲很多昆曲散曲和整折的戏,如《拾黄金》《醉隶》《夜误判奸》《西川图》《园庭拾巾》等。

在努力学习师爷爷戏路的同时,父亲也抓紧对其他前辈表演艺术的学习。在这里应该提到他学《审玉蟹》的事。1928年,宜宾来人在重庆接陈翠屏、张德成、唐俊臣、罗琼香去演出。当时,父亲是根本没有资格前往的。但他为学好这折戏,就死皮赖脸非跟着去不可,甚至央求张德成出面求情,结果如愿以偿。后经张德成推荐,川南大名鼎鼎的川剧名家刘寄民,将这折戏教给了父亲。

刘寄民饰演的花花公子宁欣,极具特色,就像现实生活中仗势欺人、鱼肉乡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人,其丑态在舞台上暴露无遗,受到观众和有良知的人们的唾骂和谴责。这是传戏曲—川剧,在那个时代里表现出赞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行径社会正能量的具体体现。父亲表演的这折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川剧丑角行当里,无论是襟襟丑、袍带丑,或方巾丑,抑或烟子丑等,父亲都演过很多极具特色的折子戏。如《采桑封官》《春陵台》《赠绨袍》《审玉蟹》《议剑献剑》《问病逼宫》《西关渡》《江油关》《闹钗》《醉隶》《活捉三郎》《拾黄金》《裁衣》《拜新年》等,也是观众喜爱的。

父亲的表演艺术有鲜明的风格,亦有严格的师承。但他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和发展,展示了他探索表演新元素,不断自我完善和进取的勇气。在川剧传统艺术表演上,他是一个值得予以肯定的老艺人,一个表演艺术家。

二、父亲做人、做事点滴

1.借唱戏讽喻世道丑恶。

1947年,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之时成都又因水灾,府河沿岸的低洼之地多处被淹。而不法奸商,趁机搞官商勾结,将大米囤积居奇,百姓生活陷入困境。为活命,部分部分灾民砸了奸商米铺。结果,反动当局枪杀了反映事件真相的摄影师。对此,父亲心怀极大不满,不顾自身安危,在舞台上借唱戏讽喻那个世道的丑恶,表现了对当局、对奸商的无比憎恨。为此,得罪当局,引来了牢狱之灾。这件事,反映了父亲是个有良知的人,有正义感的人。

2. 积极参加社会变革的政治活动。

1950年,父母亲去德阳县组建德阳川剧团,父亲首任团长。当时正值农村“清匪反霸”与“减租退押”的高潮,父亲带领全体演员,积极宣传配合,踊跃投身到农民翻身解放的政治斗争中。每逢县城赶集,都要演反映斗争的“活报剧”。同时,还参加斗地主的活动。与此同时,剧团不仅在县城演出,而且全县20余个乡(镇),都要去巡回演出,宣传党的政策、丰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另外,还排演了很多结合社会实际,反映当时生活的现代戏,如《红杜鹊》《一贯害人道》《炮打张老鸭》等。演员们以戏曲为武器,直接投身于社会大变革的洪流中。

3.参加抗美援朝的慰问活动。

1953年,经组织安排,父亲参加赴朝慰问团活动,去慰问在朝鲜前线正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保卫祖国、捍卫和平的志愿军指战员。川剧表演队的到来,受到了志愿军的热烈欢迎。

4 .积极参加戏曲整理、挖掘和改革活动。

传统戏曲中,有少数是反映封建迷信,歌颂皇族统治,宣扬旧道德,有些甚至还是黄色的内容。这些糟柏性的东西,是急需清理的。父亲以满腔热情积参加了这场活动,通过清理,整理、挖掘出了一批积极向上,有思想、有道德有内涵的优秀剧目,如《柳荫记》《御河桥》《鸳鸯谱》等。同时,他还积极指导演出,是公认的川剧史上第一批有造诣的导演。父亲还参与全国其他戏曲的表演提高活动。1964年,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戏曲讲习班”,主讲川剧丑角程式,受到其他戏曲同行的好评与肯定。

5.演出工作极端认真,不马虎、不苟且。

父亲对自己的演出工作极端认真,从不马虎、不苟且。无论是大城市的舞台,或是偏僻农村的草台,他都一视同仁、情绪饱满地坚持到底。有一年盛夏,父母亲合演《扯符吊打》,父亲饰演王道陵,当时舞台中设有一张弓马桌,梁上悬挂了一根又脏又不结实的莺带,表现吊打之用,本来王道陵简单做几个动作即可。而父亲一站上桌子上后,就忘掉了一切。非要攀上莺带做几个高难度动作不可,结果莺带断裂,父亲从空中坠落,当场摔在舞台上动弹不得。台下观众齐身起立哗然,都说当头棒这下摔得不轻。结果父亲痛苦地站了起来,并手示鼓师来段【干占子】,他言道:“打没打痛,把我摔痛了,你说糟糕不糟糕?”为此打了圆场。而观众则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很多观众捧着鲜花、糖果去看望负伤的父亲,此事曾传为佳话。

6.关心无业家属的就业。

为解决剧团之中家属无业可就的困难,父亲出面,经原西川行署文教厅厅长陈翔鹤同志批准,借得大米3万斤,给德阳川剧团,在该县孝泉镇开办了一个榨油厂,一举解决了近10人的就业问题。

7.“文革”中受到冲击,得到打倒“四人帮”的信息后,高兴的流泪不已。

在“文革”中,父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身染重疾,瘫痪失语,痛苦不堪。当我告诉他“四人帮”毁灭的重大消息时,他高兴万分,泪流满面,连连用“呜呜……”的激动声,代替“好!好!好!”。父亲看到了“四人帮”的灭亡,他含笑九泉了。

三、“振兴川剧”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历经30余年,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去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已达到64万亿人民币,约合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国家发展中前所未有的奇迹。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紧结构调整,重质量、重民生、重环保,让国民经济在常态中发展,争取经济在20年至30年时间中高速发展的空间。同时要抓紧法制建设,落实依法治国。在文化、文艺建设上要继续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推动文化建设。文艺是我国时代前进的号角,而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任务,是不可替代的。只有经济强、国力强,同时在文化和文艺方面才能强大。戏曲是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和美术、音乐、舞蹈、小说、散文、诗歌等部分一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与时俱进,把川剧振兴起来。众所周知,川剧观众减少,演员后继乏人,剧目不合胃口以及资金难,使川剧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困难,以至“振兴川剧”很难落到实处。

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学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与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文化昌明的现实联系在一起。它既要承上,继承历史的积淀和养分,又要启下,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完美和发展。联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变革的伟大时期,强盛中国梦想,在党的领导奋斗下,正逐步变成现实。因此,我们要坚信:戏曲,尤其是川剧,会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强盛、我省经济的繁荣、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而振兴、发展、提高,不会停留在口头上的。

感谢大家的支持,感谢大家的参与!座谈会开得很好,本来这个座谈会的发言应该由我姐姐刘克莉来完成,但她不幸生了病。她的女儿爱农为这次活动做了很多工作,这是应该告之大家的。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我的父亲刘成基》系2015年5月22日刘继邦在“川剧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座谈会”上的发言,收入雷音主编、2015年9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头棒》一书;文中部分图片由刘成基孙子刘弢提供)


编后:川剧大师刘成基儿子刘继邦曾任四川省劳动厅副厅长、四川省劳动厅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2015年12月5日,刘继邦因病去世。在此,愿刘成基、刘继邦父子安息!愿川剧传承后继有人!我们相信,正如刘继邦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所说:戏曲,尤其是川剧,会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强盛、我省经济的繁荣、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而振兴、发展、提高!


【参考资料】

1.《四川省志·人物志》,200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版

2.《刘成基 川剧典范当头棒》,孟蔚红,2015年6月6日《成都日报》 

3.《川剧丑角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系列活动在成都举行》,新华网四川频道,2015年5月25日

4.《“四大名丑”之首刘成基表演艺术系列活动举行》,央视网,2015年5月27日

5. 刘成基诞辰110周年文集《当头棒》,雷音主编,2015年9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第1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