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5 15:32:58

夏之时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7-12-07 16: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夏之时,原名有贵,字亮工,合江县人,1887 年 (清光绪十三年) 生。夏氏祖籍湖北麻城,清季入川,以“务农为主,间以书帖为副业”,家道小康。

1902 年,夏之时离家到自流井,入“私立树人两等学堂”读书,与青年教师谢持等结识。1904 年底,他东渡日本,进东斌学校步兵科学习军事。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夏之时遂加入同盟会。

1908 年,夏之时“奉命还蜀,策动革命”。他参加新军,被派赴川康边境及西藏等地进行军事勘查和测绘工作。回成都后,四川总督赵尔巽怀疑他是革命党人,始终不予重用,仅委任他为新军十七镇骑炮标步兵排长,,驻成都凤凰山。夏之时密察时势,暗中从事革命活动,曾与党人相商,准备在新军秋操检阅时,用炸药轰击省督大吏的座棚,发起兵变,后因故未能成其事。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蓬勃兴起。夏之时加入保路同志会,与党人陈宽等参与编辑《西顾报》,鼓吹保路。同时,他与党人密谋武装起义,因劝说标统周骏响应遭拒绝而未成功。9月 7 日,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夏之时借此再次准备起义,但准备尚未就绪,即被撤销军职,暂任留守。不久,因军事紧急,他重被起用,10 月底,奉命率步兵一队到龙泉驿驻扎。

11月 5 日夜,夏之时策动驻龙泉驿新军步兵一队,骑、工、辎重兵各一排共 230余人,在土地庙誓师起义,杀清军东路卫戍司令魏楚藩,枪伤教练官林绍泉。众士兵推戴夏之时为革命军总指挥。当夜,夏率兵东进,行至简阳,与新军支队官孙合浦相遇。夏说服孙率所部180余入全部加入义军。夏之时领兵起义的消息传出后,清廷十分惊恐,速派新军管带龙光率大队人马追击。7日,夏军伪装成奉命援助乐至的部队,占领乐至县城。接着,夏军兼程东向安岳。安岳县令弃城而逃,义军顺利入城,受到民众欢迎。这时,龙光所率追兵逼近,进攻夏军。在民众配合下,夏军奋起击败追兵。夏军休整3 日后,兵抵潼南。合川民众闻讯派人迎接夏军。夏军至合川,改走水道,速趋重庆,抵达江北黄桷树,兵临山城。此时,夏军经沿途发展,已有八九百人之众。

武昌首义后,重庆革命党人杨庶堪、张培爵、朱之洪等加紧筹划,密谋起义。夏军到来,重庆革命党人有了武力凭借,精神为之振奋,即派朱之洪前往联系。朱之洪与夏之时密商内外合作举义事宜,约定以夏军入城之日为重庆宣布独立之日。

(董竹君与夏之时)

11月 22 日,夏之时率师入城。同时,杨庶堪、张培爵等党人和重庆绅商学各界代表及群众数千人聚会朝天观,重庆知府纽传善、巴县知事段荣嘉跪地投降,缴出官印。当天,蜀军政府成立,公推张培爵为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通电全国,宣告独立。

夏之时就任副都督后,负责蜀军政府的军务,组建步兵七标和一个炮兵营,积极准备西征和北伐。12 月初,蜀军政府派夏之时率师西上讨伐赵尔丰。西征军行至资中,得知赵尔丰在成都已被诛杀,即率师返渝。

此时,蜀军总司令林绍泉为首的部分军官骄横无忌,大闹都督府,密谋叛乱,蜀军政府面临危机。刚从内江到渝的吴玉章主张立即实行军事裁判,以整顿军纪,得到张培爵和夏之时的赞同,立即解除林绍泉的职务,遣送出境。林案处理后,夏之时自兼蜀军总司令。蜀军政府面临的危机得以平复。

不久,传闻清廷派重兵进攻潼关。川滇黔三省组成联合北伐军,夏之时被推举为三省北伐军总司令,后因奉南京临时政府电令,取消北伐。

1912年3月,成、渝两军政府合并为四川都督府,在重庆设镇抚府,夏之时任镇抚府总长。5月 7日,夏之时发表辞职通告书,坚请辞职出洋留学。四川都督府准予辞职,赠金3万元,以酬其勋。

同年夏,夏之时乘船东下。在上海,他与同盟会党人聚集,暗中从事反袁活动。8 月,加入国民党。次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夏之时与在上海相识的董竹君结婚,一起逃亡日本。

1914年,夏之时在东京参加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活动。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夏之时自日返川。次年 7月,护法战争爆发,夏在合江举旗靖国,组织招讨军。12月,云、贵、川公推唐继尧为三省护法靖国联军总司令。唐委夏之时为四川护法靖国招讨军司令兼川南宣慰使。熊克武任四川督军后,夏率所部至成都大面铺,交熊收编。熊委夏为西昌道尹。此时,夏痛感时局混乱,名为护法,实为军阀相争,无心仕途,辞职不就。1920年,川滇黔军四川总司令吕超委夏为护法军川西总司令,夏亦谢之。自此以后,夏之时退出军政界,闲居成都。

1921 年,夏之时得余际唐、向传义等人的帮助,在成都包家巷创办“锦江公学”(今成都十四中),自任学校董事长。

1939 年,夏之时携眷回合江县城定居,他修身俭行,不问政事,以玩摩书画文物为乐,晚年信仰佛教,任合江佛教协会会长,并领县银行名誉董事长一闲衔。1950 年 10月,夏之时因被诬告遭错杀。1987 年 11月,错案得到纠正。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