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5 15:32:58

吴鼎昌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7-12-07 16: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吴鼎昌,字达铨,别名前溪,1884年 (清光绪十年) 生于成都。父吴赞,原籍浙江吴兴,入川在绥定府署作僚达 17 年之久,退休后定居成都作寓公。吴鼎昌少年进学为华阳秀才。1903 年4月获得四川官费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普通科,1905 年加入同盟会,任本部评议员。修业3 年,考入东京商业学校。1910年6月毕业回国,先后任北京法政学堂教员、东三省总督署度支、交涉两司顾问、本溪湖矿务局总办、大清银行总务局长及江西分行总办。

辛亥革命爆发,吴鼎昌逃出江西。1912 年 2月,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吴鼎昌被任为正监督,兼任工商部顾问、总统府财务委员、全国工商会议副议长等职。5月加入共和党。吴鼎昌擅长于递条陈,由清末到民初,他不断地向大官上条陈,以兜售他的心计,得袁世凯的秘书长梁士诒的赏识。梁士诒把他引见给袁世凯。袁见他“背后见腮”,不予重用。吴鼎昌曾多次说自己是吃了长相的亏。1914 年1月改任造币厂总办。袁世凯经调查才知吴鼎昌是个挂名同盟会员,并不革命。1915 年 12月,委任吴鼎昌为袁世凯登基大典筹备办事员。并给了一个农商次长职。吴鼎昌嫌官不大,又看到袁世凯的风头不顺,未敢赴任。1916年6月,吴鼎昌任中国银行总裁。1917 年,顶河南督军张镇芳的盐业银行任总经理。1918 年任财政部次长兼天津造币厂长。因造币厂向日本购铜,他得回扣,使造的银元成色减少,因此发了大财。吴鼎昌在财政次长任内,适逢上海焚毁鸦片大舞弊案,财政部受贿80万元,他一人独吞。

1919 年 2月,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举行,吴鼎昌为安福系的北方代表。1920年7月,国务总理段祺瑞下台,10 月免吴鼎昌财政次长职。1922 年初,他发起成立金城、大陆、中南、盐业 4 银行联合准备库,任该库主席,7月成立联合营业事务所任主任。

1926年,吴鼎昌拿出5万元,从财阀王郅隆的儿子王景珩的手上盘购了旧大公报馆,找留日同学胡政之、张季鸾一同办大公报。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于 1926年 9月 1 日续刊。三人相约不兼政治上任何有酬劳之职务,使报社业务蒸蒸日上,成为全国颇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31年9月,蒋介石在庐山牯岭召见吴鼎昌,连续谈了一星期,对吴大为赏识。从此,吴鼎昌跨进蒋介石政权的门槛,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1935年10月,吴鼎昌纠集平津沪汉金融界首脑人物,组成“赴日经济考察团”,以他为团长,率考察团 34 人,到日本去搞所谓“中日经济提携”。吴鼎昌从日本考察回国,蒋介石委任他为实业部长,他辞去大公报社长职。

吴鼎昌经常对人说,他办了三件事:(一) 开一报馆。新记公司办《大公报》20 余年。 (二) 办一个储蓄会,即四行储蓄会,以抵制外国人办的银行。(三) 设一个国际大旅社,即四行投资建的上海国际饭店。免得外国人到中国都住洋饭店。这三件事吴鼎昌都做到了。特别是办《大公报》,使他得到进入蒋介石集团的一份政治资本。

1937年 11月,吴鼎昌被委任为贵州省主席,12月 28 日他偕秘书长及委员 1 人、秘书 1人抵贵阳就职,并兼任省保安司令、军管区司令及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1945 年 1月 15 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议:任命吴鼎昌为国民政府文官长、成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幕僚。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需要时间,准备反共内战更需要时间。吴鼎昌向蒋介石献策,要蒋介石装出一副和平姿态,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计”。他估计毛泽东不会到重庆来,国民党可以借此宣传是共产党不愿和谈;如果毛泽东来了,蒋介石也可以利用国共谈判的时间,抢先受降,调兵遣将,准备内战。蒋介石采纳了吴鼎昌这个计策,即令吴鼎昌起草一个“寒”电,于 1945年 8月 14 日拍往延安。吴鼎昌于 8月 15 日晨把电稿交给《大公报》,要在当天的大公晚报上发表这独家大新闻。稿子发排后,被新闻检查所扣下了。该所请示侍从室,陈布雷答复“绝无此事”,是《大公报》造谣。原来像这样的重大电文,应由陈布雷经手,而这次却由吴鼎昌献策并经手发出。结果这项新闻,《大公报》未能抢先,而是由中央社统一发稿,16 日见各报。9月,吴鼎昌被任命为中央设计局秘书长。

1946年12月国民代表大会的吴鼎昌

1948年4月,蒋介石在国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总统,吴鼎昌改任总统府秘书长。他看到蒋家王朝已日落西山,很想摆脱不干,而又不敢,感叹已不能下蒋介石的船了。1949年1月,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吴鼎昌趁势辞去总统府秘书长职,改任总统府资政。当他得知中共已公布他为第17名头等战犯后,便逃到香港,将其财产变为黄金、美钞汇往国外。1950年8月 22日,吴鼎昌以癌症不治去世。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