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恺
杨伯恺,原名杨洵,字道融,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 出生于营山县骆市乡杨家坝。1915 年,他于顺庆联中毕业后,同好友去上海求学,继后赴北京考入法文专修班。1919年3月赴法勤工俭学,1922 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与赵世炎、李富春等一起进行革命活动。
1925 年 3月,杨伯恺离开法国回到上海。不久,他回重庆与吴玉章等筹办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同年 9月 14 日,学校正式开学,吴玉章任校长,杨伯恺任训育主任。寒假期间,杨伯恺回到营山筹建中共营山县支部,并与陈同生等筹资兴办鳌山模范学校,开办了农民夜校,并在骆市乡杨家坝成立了营山县第一个农会。1926 年初,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杨伯恺任教育委员会委员,分管教育工作。
1927年 3月 31 日在重庆打枪坝召开市民大会,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炮轰南京的暴行,杨伯恺与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负责同志及各界知名人士提前到会。大会刚刚开始,混在群众中的暴徒用铁棍、钢刀、手枪打死打伤到会各界人士不计其数,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三一”惨案。杨伯恺头部被铁棍打伤后,侥幸逃脱转至武汉,由中共党组织安排在湖北第二中学校教书,不久,他去上海招商公学任教,并担任该校中共支部书记。当时,中共党组织由于受左倾路线的指导,每逢节日都举行飞行集会,借此掀起新的革命高潮,国民党则趁机大量抓人,致使革命力量受到很大的损失。杨伯恺曾多次向党组织提出意见,均未采纳。杨伯恺只好拒绝参加飞行集会,但竟被中断中共党组织关系。为此杨伯恺并未消沉,仍一如既往地与中共党内的同志保持联系。
1929 年底,杨伯恺回到成都任教于成都大学。1930 年 10月,广汉兵变发生后,当局以此兵变与杨伯恺有关,要缉拿处决。于是,杨伯恺重返上海,与沙汀、任白戈等开办辛垦书店,任经理。同时潜心翻译出版了西欧哲学名著:荷尔巴赫的《自然之体系》,恭第纳克的《认识起源论》、赫尔维修的《精神论》、赫拉克里特的《哲学思想集》、德尼斯·第德诺的《哲学原理》以及《哲学道德集》、《学说与格言》、《财产之起源与进化》、《思想起源论》等十余部书,还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刊物。
抗战爆发后,杨伯恺奉中共党组织之命,做川军的统战工作。1937 年 11月,他与陈同生一道去山西洪洞县访问出川抗战的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畅谈了中共对时局的主张,使邓深为感佩。赓即,他们又往见在洪洞一带部署军务的朱德总司令,转致了邓锡侯愿捐弃前嫌与八路军携手抗战的诚意。继后杨伯恺返回四川,常与罗世文、车耀先、张曙时等聚会讨论时局,研究工作,同时任成都协进中学教育长。他对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动员学生组织抗战宣传团、歌咏队,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和开展支援前线募捐活动。由此,协进中学被反动派称为“陕北公学第二”。1940 年春,国民党制造“抢米事件”,掀起反共高潮,罗世文、车耀先等被捕,杨伯恺不得不辞去协中教育长职务,暂避成都外西土桥。后应《华西日报》之聘,担任撰写社论主笔。他写的社论受到毛泽东赞扬。但反动派则视杨伯恺为眼中钉,肉中刺。杨伯恺被迫离开《华西日报》社。
1941 年,杨伯恺参加由四川地方实力派和民主人士组成的政治团体“唯民社”。1944年,他积极协助张澜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兼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部长,参加对地方实力派和成都地区文化界的统战工作。1946 年春,杨伯恺筹办《民众时报》,任总经理兼主笔。该报因宣传民主,反对专制,仅三个月即被勒令停刊。继后他又办起《青年园地》和《时代文摘》。
1947 年 2月 28 日,国民党反动当局强行查封重庆《新华日报》,成都警备司令部企图将该报成都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押送胡宗南部。杨伯恺得知消息,即向邓锡侯陈述利害关系及其后果,邓才下令派人送分馆人员到重庆与《新华日报》总馆人员一道转回延安。
1947年5月底,四川省政府机要参谋张鹏冀 (盟员) 得知蒋介石密令四川省政府逮捕杨伯恺时,劝杨暂避。杨伯恺说:在此危急关头,决不离开岗位。同年 6 月 2 日晨,杨伯恺被捕。在狱中,特务要杨伯恺交出“秘密”组织。
他说:“民盟是公开的政团,主张民主和平,团结建国,从来没有什么秘密组织。”后经多方营救与在人民一致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强烈呼声中,重庆行营不得不准予保释,但要杨伯恺写悔过书,杨严词拒绝: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提去枪毙我也不写。
1949 年 12月 7 日深夜,杨伯恺英勇就义于成都外西十二桥。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图片来源:营山县骆市镇杨伯恺烈士事迹陈列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